拜寺口双塔 编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寺口双塔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拜寺口内,是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佛塔,已有近1000年历史,是中国佛塔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较高的西夏考古、建筑、佛教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拜寺口双塔,是一对砖砌佛塔。东侧的塔称为东塔是一座正八角形建筑,高13层,每层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种兽头的浮雕;西侧的塔称为西塔,西塔也是13层高,较东塔粗壮外形呈抛物线状,曾发现梵文、西夏文题记和元代银币等。两座佛塔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都属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塔身第一层较高,以上每层檐与檐之间距离较短,而且向上逐层收缩。塔顶筑有上仰莲花瓣形刹座,上托11层相轮。塔心室为圆形,面南辟有拱券门,室内采用厚壁空心木板楼层结构,原设有木梯,可以登临至顶层。

1988年1月13日,拜寺口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拜寺口双塔

外文名:Xixia Royal Tempie Ruins

所处时代:西夏

保护级别: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年 9:00-18:00

建议游玩时间:半小时

门票价格:免费

编号:3-0154-3-10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拜寺口双塔具体的建造时间已经没办法在史籍资料中确切考证了,但根据双塔周围散落的大量与西夏王陵相似风格的建筑构件残片来看,这里应该早在西夏时期就已经建有很多佛寺。西夏人尊佛教为“国教”,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很多宏伟的佛寺和佛塔,特别是在他们心目中的“圣山”贺兰山中,更是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很大的佛教寺院和佛塔。拜寺口双塔无疑是西夏人留给后人的珍贵佛教文物遗产。拜寺口双塔肯定是与拜寺口寺庙同时兴建,并且是西夏皇帝元昊贺兰山避暑行宫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万历年间修纂的《万历朔方新志》卷首宁夏镇北路图中,在拜寺口就标有双塔。根据塔刹发现的文物推测,双塔于元代早期曾进行过装修,修缮了塔刹,粉妆了壁面,但塔身未进行大的修理。

明清时期,银川地区地震频繁,特别是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发生一次八级地震,双塔附近的建筑、房屋均被震毁,可是双塔却仍傲然挺立于崇山峻岭之前,这充分体现了西夏建筑业的高超技术。

1986年,宁夏文物管理部门曾组织对双塔进行重新修缮。在这次重修当中,考古专家们发现塔身多处造像和砖结构并不完全符合西夏时期的风格,根据周边其他经过修缮的痕迹来看,拜寺口双塔在历史上曾多次重新修缮,塔身基本上已经不再是西夏当年初建的原物。此外,在这次重修中,在两座塔塔顶的中心柱上发现了西夏文和梵文的铭文,在对中心柱进行碳14测定后,可以确认拜寺口双塔均为西夏晚期所造。

拜寺口双塔

建筑格局

编辑

综述

拜寺口双塔是宁夏境内特有的一处密檐式砖塔建筑。双塔造型精美,均为平面八角形密檐式,塔身华丽,每层均用各色琉璃瓦装饰,塔顶上仰的莲花瓣刹座,承托着十三层相轮作为塔刹。塔室为圆形,室内采用厚壁空心木板楼层结构,都具有直竖平地、不设基座、厚壁空心的特点,但是细部处理各有不同。

拜寺口双塔的两座佛塔的高度和外表装饰略有差异,东塔高36米,西塔高34米;东塔秀丽,西塔雄壮。双塔东西对峙,相距约百米,皆为八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两塔直起平地,没有基座,底层较高,平素无饰,正南辟券门,可进入厚壁空心筒状塔室。

东塔

拜寺口双塔中的东塔,形体稍显瘦削,秀丽挺拔,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约2.9米,直径7.6米,通高约39米。除第一层塔身较高外,第二层以上,檐与檐之间的塔身高度逐层减少。第十三层之上,砌造上仰莲瓣形刹座,刹座上承托相轮。每层的塔檐下均有两个砖雕兽面,怒目下视,十分威严,使古塔更显神奇壮观。两个兽面之间是云托日月的图案。塔壁转角处是影塑宝珠火焰纹。塔门向南,有一条宽50厘米、高2米的券道进入塔室。塔室是圆形的,直径3米,塔室内第一层高3米,为圆木板阁楼装置。塔室正面墙壁上的彩绘壁画,栩栩如生。各层采用厚壁空心式的木板楼层结构,但木板已经塌毁,不能借其往上攀登。

西塔

拜寺口双塔中的西塔,塔身高14层,外形及高度和东塔基本相似,但其外形略显丰硕一些,比东塔更为雄伟华丽,彩绘浮雕装饰更多,显得凝重宏伟。底层每边长约3.2米,直径8.4米,通高约41米。除第一层塔身外,其余各层塔身的八面正中都砌有一个浅璧龛,龛内放置砖雕佛像一尊,都为影塑佛像,尚存36尊。第三至六层为罗汉,这些罗汉有拄杖倚立的老者,有神态潇洒的青年,有的瞑目思索,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手舞足蹈,有的诵读经文,具有浓厚的人文特色和生活气息。每七至十一层均为护法神,他们神态各异,项挂瓔珞,腰系长带,手执法器,或舞动,或跳跃,或伸臂,或抬腿, 动作自如,姿态健美。在佛龛的两侧均饰有直径30厘米的圆形砖雕兽头,兽口含串珠,怒目圆睁,獠牙外露,凶猛无比。佛龛左右,上角塔身的每面转折处,又雕有一尊佛像。在正东第十二层佛龛内右上侧,发现有西夏文字题记,第十三层正东的平座上放置完整的绿色琉璃套兽。塔顶佛龛内置有一根六棱木质中心刹柱,直径约30厘米,刹柱上有墨书西夏文题记和梵文字。

文物遗存

编辑
1986年,宁夏文物管理部门在加固维修双塔时没有发现地宫,但在西塔的顶部发现有穹隆形塔室。在塔室中出土了珍贵的蒙古汗国银币“大朝通宝”1枚;元初“中统宝钞”三百文、五百文纸币各1张;佛教密宗唐卡《上师图》1幅,绢质,通长131.5厘米,宽83.5厘米,画心纵87厘米,横62.7厘米,以深绿色绸缎装裱,天杆为竹质扁形细轴,地杆装圆柱形木轴,轴杆上绘描金卷云纹,并挂有3条双幡带,画面正中绘一西夏高僧,即上师结跏跌端坐在莲花座上,正在演经说法,面部表情庄重安详;《 上乐金刚图》1幅,绢质,通长85厘米,宽45厘米,画心纵55厘米,横38厘米,以深绿色绸缎装裱,天杆为竹质扁形细轴,地杆装圆柱形木轴,轴杆上绘描金卷云纹,画面正中绘一上乐金刚双身像,上乐金刚四面十二臂,全身裸露,通体蓝彩,主臂搂抱明妃,其余各臂手中皆握一法器,右脚踩一仰魔,左脚踩一伏魔, 明妃赤身裸体,通体红彩,紧贴主尊,仰面垂发,与主尊深情接吻,画面上部分为蓝、黄、白、红、绿五格,绘上乐金刚双身像五尊,画面下部分为五龛,绘护法金刚和祖师像,整个画面以蓝、红二色为主,敷色凝重,色彩艳丽;彩绘木雕上乐金刚像1尊;木质供桌、供椅各1件;供花2束;木雕彩绘花瓶2只;印花绸料3块。

历史文化

编辑

名称由来

拜寺口,原名“百寺口”,因此处曾有多达100余座的庙宇而得名。

民间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兵荒马乱,山泉枯竭,民不聊生。有一天晚上,在紫石山前拜寺庙里的老僧依稀听到有人在半空中说话。

拜寺口双塔拜寺口双塔

“此地不可久留”。老和尚出庙观看,只见拜寺庙东西两侧各约50来步远的地方不知何处飞来了两座亭亭玉立的佛塔。老和消心想,天长日久难耐孤寂,只有钟声为伴,若有这两座塔相陪那该多好,决不能让它们再飞走。于是老和尚心生一计,点着一把火烧伤了东边一塔,西边一塔也就留下来了。因而得名“飞来的”拜寺双塔。此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崇尚佛教

11~13世纪,宁夏地区是西夏王朝的京畿重地,西夏人崇尚佛教,统治者不惜重金,向宋朝乞赐佛经,还从遥远的西域请来大德高僧讲经说法,西夏皇族和平民百姓无不礼佛,佛教盛极一时。在当时的西夏区境内,名刹宝塔相当多,绝大部分分布在贺兰山东麓的山谷间。西夏开国皇帝元昊信奉佛教,幼年时就通晓佛学,在他的倡导下,西夏人在贺兰山拜寺口建造了佛祖院,寺庙规模很大,随寺庙而建造了拜寺口双塔。

相关艺文

拜寺口双塔是贺兰山东麓较有名的佛教古塔之一,早在明代编纂的《嘉靖宁夏新志》中,就收录有安塞王朱秩炅《拜寺口》一诗,盛赞双塔的绝世雄姿:

风前临眺豁吟眸,万马腾骧势转悠。

戈甲气销山色在,绮罗人去辇痕留。

文殊有殿存遗址, 拜寺无僧话旧游。

紫塞正怜同罨画,可堪回首暮云稠。

文物价值

编辑
拜寺口双塔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已成为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要文物古迹。

拜寺口双塔风景(1)

保护措施

编辑
1986年,宁夏文物管理部门曾经组织对双塔进行重新修缮。

1988年1月13日,拜寺口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为了保护包括拜寺口双塔周边在内的贺兰山植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贺兰山实行封山禁牧,在拜寺口附近居住的村民被悉数迁出并安置。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拜寺口双塔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西部的拜寺口。

拜寺口双塔

交通信息

自助游

1、乘车地点:银川市新月广场

乘车时间:旺季每天8点、9点发两班车

票 价:贺兰山岩画15元/人 拜寺口双塔10元/人

自驾游

银川---进入G110国道--靠右进入文昌路立交--靠右进入石银高速公路--贺兰山岩画靠左--右转进入镇芦路--右转进入G110国道--左转进入镇苏路--左转进入进入Y051,直行5公里为拜寺口双塔

下一篇 水洞沟遗址

上一篇 海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