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山摩崖石刻 编辑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仙山摩崖石刻会仙山摩崖石刻

会仙山摩崖石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市会仙山景区,时代从宋朝至民国。

会仙山摩崖石刻近百方,略为宗教、纪游、时政及题词类等。或刻于崖壁之上,或刻于幽洞之中,或镌刻于岩石之下,长短不一,宽窄各异,年代多样;草、楷、隶俱备,文武官民皆有,分布广泛,风格杂陈。2023年7月,会仙山摩崖石刻中的《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婺州双林寺善慧大士化迹应现图》和《石达开等白龙洞唱和诗》等三通(方)摩崖石刻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会仙山摩崖石刻展示了中国佛、道宗教的内容,表现了宜山地方官、绅、商、士、民对佛、道宗教的崇信,叙述了宜山佛、道宗教活动的历史,成为研究广西宗教历史重要的实物史料。

2013年3月,会仙山摩崖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会仙山摩崖石刻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市会仙山景区

所处时代:宋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72-4-07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宋绍圣四年(1097年),由宜州保民禅寺住持洪耀将婺州原版《婺州双林寺善慧大士化迹应现图》镌刻在会仙山白龙洞口崖壁上。宋元符元年(1098年),宜山人士将《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镌刻在白龙洞中摩崖上。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春,宜州乡贤林炳华有感于会仙山白龙洞崖壁上的石达开及诸将领的唱和诗刻,无纪念翼王的建筑物,提出捐建翼王亭的倡议并得到各方踊跃捐助,之后,重修上山石阶路。

1959年1月,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到宜山视察,登上会仙山白龙洞,观赏众多宋明清诗碑石刻,指示要做好保护工作。1959年、1960年,国家两次拨款修葺白龙洞,在平台上设太平天国运动史迹文物图片展、建翼王亭,增设栏杆、石凳,种植花木。

“文革”期间,会仙山白龙洞列为军事禁区。

1983年,政协宜山县委员会上书中共中央,要求将白龙洞作为名胜古迹和革命历史文物区予以保护开放,并得到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答复,重新开放会仙山、白龙洞为群众游览区。

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会仙山摩崖石刻抢险修缮工程》专门项目,由中央财政拨款1600万元,对会仙山摩崖石刻进行抢险保护。

2024年5月1日,宜州会仙山景区及白龙洞在进行了保护性的修复提升后,正式对外开放。

遗址特点

编辑

会仙山景区大门

会仙山,也叫北山。古时称为宜州城主山,位于城区龙江北岸一里处,海拔370余米,因《金志》载此山云“常有紫云、玄鹤乘空而下,如神仙之会”,故邑人俗称之为会仙山。会仙山上存留历代摩崖石刻近百方,略为宗教、纪游、时政及题词类等。或刻于崖壁之上,或刻于幽洞之中,或镌刻于岩石之下,长短不一,宽窄各异,年代多样;草、楷、隶俱备,文武官民皆有,分布广泛,风格杂陈。

宗教类石刻(含摩崖造像),自宋绍圣四年(1097年)《婺州双林寺善慧大士化迹应现图》、元符元年(1098年)《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白龙洞普贤菩萨摩崖造像》碑,至民国六年(1917年)《重建北山雪花洞金仙阁碑记》,共20余方,是宋代广西佛教传播的见证。

会仙山部分摩崖石刻会仙山部分摩崖石刻

纪游诗文石刻,《白龙洞题诗》是最早刊刻于白龙洞摩崖上的,碑高60厘米、宽110厘米。宋嘉定年间,张自明于嘉定初任宜州教授权摄州事时,创办龙溪书院,传播文化教育,对宜州历史影响较大。该诗写道:“白龙洞口白龙台,一俯南天眼豁开。苍壁漫题三数字,后人还笑我曾来”。历史最短的石刻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广东德庆人任庆远驻军司令官的刘应时及其友玉林人周德寰的《游白龙洞唱和诗》。会仙山纪游诗刻,主要集中在白龙洞口摩崖上,惟有三两首刊于洞内或他洞,如《张烜雪花洞题诗》《刘茂等游雪花洞题记》,故邑人皆称此类诗(文)为“白龙洞题诗”“白龙洞题记”。会仙山摩崖石刻粗略以计共有56首,有绝句、律诗,也有长诗。其中明代的最多,计有39人40余首,以明永乐四年(1406年)郭子庐等人的《岭南胜境》最早,永乐十七年(1419年)刘良的《题白龙洞诗并序》最长。刘良的《题白龙洞诗并序》,诗句750字,序文230字,总980字;最末是万历四十年庆远知府岳和声的《北山为庆远郡镇》诗刻,被清人汪森收入《粤西诗载》。这些白龙洞题诗的作者,多是当朝名儒、朝中大臣、守疆大吏、戍边将军和地方贤达,如名儒刘棐、史少南,如奉议大夫郭子庐、吏部员外郎刘良、监察御史胡启先、广西布政司布政使揭稽、宜州知州张自明、庆远知府杨禧、昭勇将军庆远卫指挥使彭举、广西都指挥司右参将孙震、宜山贤达张烜、河池贤达赵士贤、东兰贤达韦应龙等等。

会仙山部分摩崖石刻会仙山部分摩崖石刻

时政石刻,有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广西通政司知事蒋贵的《白龙洞题诗并记》、总兵官征蛮将军柳溥的《白龙洞题记》、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郡人孟养心《德政驱虎碑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柳庆协副将杨彪的《重修白龙洞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庆远知府徐嘉宾的《述职记》碑、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攻占庆远府后偕诸将登会仙山白龙洞的《石达开等白龙洞唱和诗》,以及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任庆远驻军司令官刘应时的《游白龙洞唱和诗》。

文物遗存

编辑
《婺州双林寺善慧大士化迹应现图》

《婺州双林寺善慧大士化迹应现图》

《婺州双林寺善慧大士化迹应现图》镌刻在会仙山白龙洞口崖壁上,高190厘米、宽87厘米、楷书。

《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

《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

《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镌刻在白龙洞中摩崖上,高200厘米,宽104厘米,楷书。是中国现存的历史上记载五百大阿罗汉名号的最早文献,是中国保存最早的五百罗汉名号碑,可补国史研究的文献不足。

《徐嘉宾述职记》

徐嘉宾是清直隶顺天府贡生,仕宦廉干有为,清雍正五年(1727年)由梧州知府调任庆远知府,知庆郡五年,清廉勤政。清雍正十年(1732年),徐嘉宾任满擢升,他把治庆之业绩写成《徐嘉宾述职记》,惟“冀后之君子加意边荒,非敢自炫”。雍正十一年(1733年),宜山县人将《徐嘉宾述职记》刊刻在会仙山山巅之东崖壁上,昭鉴后世。

《石达开等白龙洞唱和诗》

《石达开等白龙洞唱和诗》《石达开等白龙洞唱和诗》

《石达开等白龙洞唱和诗》,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十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攻占庆远府后,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春偕元宰张遂谋诸将登会仙山游白龙洞时所作的白龙洞唱和诗。诗有序曰:“予以政暇偕诸大员巡视芳郊,山川兢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云青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余甚嘉之,爰命将其诗句勒石,以为世述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诗者有翼王石达开、吏部尚书孔之昭、户部尚书李岚谷、尹部大中丞萧寿鐄、礼部大中丞周竹岐、兵部大中丞李遇隆、元宰张遂谋、地台右宰辅蔡亲敬、礼部尚书陈宝森、工部大中丞呂玉衡、精忠大柱国朱衣点。《石达开等白龙洞唱和诗》石刻,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诗碑刻,是太平天国石刻史料的独有。

价值意义

编辑
会仙山摩崖石刻展示了中国佛、道宗教的内容,表现了宜山地方官、绅、商、士、民对佛、道宗教的崇信,叙述了宜山佛、道宗教活动的历史,成为研究广西宗教历史重要的实物史料。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会仙山摩崖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编辑
2023年7月,会仙山摩崖石刻中的《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婺州双林寺善慧大士化迹应现图》和《石达开等白龙洞唱和诗》等三通(方)摩崖石刻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会仙山摩崖石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市会仙山景区。

宜州会仙山景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会仙山摩崖石刻,路程约6.5千米,用时约1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