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照邻 编辑
卢照邻(生卒年不详,具体可参看人物争议目录),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文学家、 诗人。
卢照邻十余岁即博学善文,二十岁时为邓王府典签,总揽书记,颇受爱重。龙朔中期,调益州新都尉。秩满,留连蜀中,放旷诗酒,与王勃酬唱。后离蜀入洛阳,咸亨三年(672年),感染风疾。后入长安,从孙思邈问医道。上元二年(675年)前后,入太白山,服药中毒,遂得痼疾。永隆二年(681年),转洛阳东龙门山学道服饵,与朝士名流书信往来,乞服用、药饵之资。垂拱元年(685年),移居阳翟具茨山下,预为墓。终因不堪病痛折磨,自投颍水而死。
卢照邻工诗歌、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海内,史称“初唐四杰”,在初唐诗歌革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诗取材广泛,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和王、杨、骆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于当时可称一变。其所创作的《长安古意》,是描写都市生活的佳作,并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横暴奢靡,抒发了志士之不平, 还著有《五悲文》《卢升之集》(一称《幽忧子集》)等。
求学经历
卢照邻幼读诗书,十岁时远赴江南跟随文学大儒曹宪、经石专家王义方学习,听他们讲授《三苍》《尔雅》以及经史书籍。
卢照邻博学善于写文章。 学有所成后,卢照邻随唐时风气,奔赴长安干谒求仕。最初投靠了朝廷重臣来济并深受其赏识,在来济的推崇和引荐之下,加之自己才华,卢照邻名声大噪。
仕途之路
唐高宗的叔叔邓王李元裕听说他的名声后,以接待宾客的礼节待他,并延请卢照邻去王府中任职典签,邓王很爱重他,曾对属下众官员说:“他就是我的司马相如。” 李元裕府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此后,他跟随李元裕迁徙于京城及各处任上约十年之久。
此后,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 三年任期结束后,卢照邻没有离开益州,而是逗留蜀中,放旷诗酒,前后大概两年。
自杀身亡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期间做了一首七言古诗《长安古意》,其中一句是“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读了,很是刺耳,于是将卢照邻投入狱中。家人营救无果,后因友人救护才得以幸免。出狱后不久,卢照邻得了风疾,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上,这期间他遇见了孙思邈,对其推崇备至。 卢照邻索性与孙思邈住在一起。不久,唐高宗避暑九成宫,孙思邈伴驾同往。卢照邻独居养病,期间写下了《病梨树赋》。 为了治病,卢照邻服食方士的玄明膏。恰好其父去世,卢照邻痛哭,丹药都呕了出来,以致病情加剧。后来他又转到东龙门山客居,布衣素食,靠朋友接济维持生活。这时他的病情日益恶化,脚不能伸直,一手又不能活动,于是在具茨山下,买几十亩田地,引颍水环绕住宅,又事先为自己造好坟墓,他就睡在墓中。期间做了《释疾文》《五悲》等诗文,颇有骚人风调,很被文士们推重。患病日久,卢照邻不堪忍受病痛折磨,于是与亲属诀别,投颍水而死,当时年仅四十岁。
诗作
卢照邻工诗,现存诗作中,以“染疾”为界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诗人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作品格调相对高昂,感情奔放;后期诗人为“风疾”所折磨,痛不欲生,处境困危,诗歌境界幽寂,风格趋向悲凉、凄苦。
一、前期
(一)风格特征
从卢照邻前期创作的诗歌内容角度看,其多种题材的诗歌感情基调均激昂慷慨。
1.边塞诗。卢照邻早年在任邓王府典签期间出使西北,亲临塞外,耳目所及、心有所感,曾经沿用乐府旧题,写下一些颇具刚健之气的边塞之作,情真意切,很能反映他当时的满腹才情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歌感情基调激昂慷慨。其中《刘生》、《紫骝马》和《战城南》最具代表性。这些边塞诗几乎成了卢照邻人生前期的代表作。诗人无论是写“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的古代英雄刘生、驰骋沙场“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的紫骝马,还是刻画鏖战城南“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的将军形象,无一例外地赋予士兵、战马、将军英勇无畏的流血牺牲精神,感情激昂慷慨,表明诗人早岁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2.赠别诗。除去边塞诗,卢照邻早期创作的不少赠别诗,也别有特色。在离别的感伤中仍不乏慷慨之气,可见年轻诗人的不凡心志。有一首《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这首诗是诗人在任邓王府典签期间,奉邓王之使命西行塞外,和南下的孟利贞学士离别而作。诗中写行人漂泊在外,恰如飘飞的蓬草,道出自己和友人的羁旅之愁。同时以王粲自比,以孔融比孟学士,极写“零雨”迷濛中送别友人的悲伤情怀。“零雨悲王粲”之“悲”和“怅望待秋鸿”之“怅”,表明诗人在近乎春风得意的人生路途中,也时有不尽如人意的感伤,但这种感伤并非前期作品主流,很快在结句“唯余剑锋在,耿耿气成虹”的壮语中,一切悲愁怅惘就消失殆尽、荡然无存,只剩下剑锋的耀眼光芒和志气冲天的光明彩虹。可见少年卢照邻即便在和友人离别之际、自己独自漂泊之时,仍然洋溢着精神焕发、锐意进取的昂扬风貌。当然卢照邻在 《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 《和吴侍御被使燕然》等赠别诗中,均能一扫离别诗之忧伤、缠绵,表达有所作为的踌躇壮志。
3.写景诗。卢照邻“染疾”之前,还作过部分写景诗。《十五夜观灯》就是其中一首,诗中描摹的美妙绝伦的元宵灯景,令人赏心悦目。足见此时诗人平坦顺畅的人生旅程,让他的诗句里更多体现的是绚丽多姿的景象,清新愉悦的心情。
在卢照邻现存作品中,类似《十五夜观灯》一类单纯的写景诗并不多见,但由于诗人年轻时多次往返于蜀中、长安,雄险绮丽的巴蜀山水成为他多彩的诗笔集中描绘的对象:“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早度分水岭》)的高峻蜀道,“涧流漂素沫,岩景霭朱光”(《至陈仓晓晴望京邑》)的陈仓秀美山涧,“隐辚度深谷,遥袅上高云”(《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的剑阁峥嵘栈道,凡此等等举不胜举。染疾以前的卢照邻着力描绘这些绚丽山水,以寄托自己的满腹才情,多数诗歌表现诗人积极入世、跻身仕途的高亢热情。因此无论是卢照邻的边塞诗、赠别诗,还是写景诗,多种题材的早期诗歌作品体现了诗人奋发昂扬的精神风貌。卢照邻这一时期多种题材的诗作感情基调均激昂慷慨,呈现出高昂、奔放的风格特征。
(二)体式和语言特点
从卢照邻前期诗歌所选择的体式及运用的语言等形式角度看,也体现了其前期高昂、奔放的诗风。前期诗歌多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卢照邻集》中现存诗作98首,以五言律诗数量为最,共有29题31首,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前期创作的。
细读卢照邻前期诗作,里面不乏大量清新、壮丽的语言。如《春晚山庄率题》(其一)中“莺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至陈仓晓晴望京邑》中“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元日述怀》中“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常如此,年年物候新”等多清新之句。又如《刘生》诗中“翠羽装剑鞘,黄金镂马缨”、《战城南》中“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十五夜观灯》 中“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多壮丽之语。这种清新、壮丽的语言风格也是诗人前期高昂、奔放诗风的具体体现。
二、后期
卢照邻染疾以后,为“风疾”折磨,痛不欲生,处境困危,和前期壮志凌云,才华横溢,重用一时的处境形成极大反差,诗歌创作一变前期积极高昂、感情奔放的格调,诗歌境界幽寂,风格趋向悲凉、凄苦。这种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后期诗歌多为病后“泄愤”之作,格调悲凉。
卢照邻后期创作的诗歌多受其疾病影响,抒写病后的无限忧愤,格调悲凉。悲愤疾病夺去了自己的仕途人生,如《失群雁》诗,诗人借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卧疾空山的诗人俨然诗中折羽失群的笼中雁,对那些“出任县官”的雁行中的大雁充满了神往和艳羡。可见卢照邻晚年虽病卧山岩,但内心深处对朝阳地、凤凰池,依旧充满挂念,难以割舍,只可惜无情的疾病夺去了诗人一辈子汲汲追求的仕途人生,让他困居笼中,处境维艰,读之令人神伤。另有一首诗作《同临津纪明府孤雁》与《失群雁》意思颇为相似,诗人仍以孤雁自比,抒写内心失去仕途功名的怨恨、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人借和朋友唱和之机,再次以孤雁自喻,伤感自己不远万里由北南翔,却遭受弓箭风霜,成为一只“无有阵”“不成行”的失群之雁。然而诗的结句这只孤雁仍然希望刷羽飞赴上林之乡,足见诗人对仕途之向往,至少到此时还未绝望。
诗人后期诗作悲愤疾病夺去了自己的友爱亲朋。卢照邻后期诗作中多次出现“孤雁”的形象,而这恰恰是诗人晚年卧疾以后失去友爱亲朋,形单影只、落寞孤独的象征。如诗人较为著名的七言古诗《行路难》,不说此诗后半部分的议论是多么富有哲理,只看前半就已深感诗人于诗歌中寄托染疾以后,疾病赶走昔日文朋诗友的无奈。诗人看透世间人情,已然被社会抛弃于荒山孤岭之中。
诗人后期诗作悲愤疾病夺去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当无情的疾病夺去了卢照邻的仕途政治理想、文朋诗友之后,最后又残酷地夺走了诗人赖以生存的健康,终于把诗人逼到了人生的绝路。其诗《羁卧山中》就是当时生活的生动写照。当诗人卧疾空山,与世隔绝,如同行尸走肉般在山中苦度光阴,从其自身行止的艰难凄苦,可知他已被疾病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当赖以生存的健康完全被剥夺,羸病的诗人则寄希望于能早日解脱身心痛苦,幻想着能学道升仙了。
总之,卢照邻的后期诗作记载着诗人被疾病折磨,夺去仕途理想、文朋诗友和生存条件的林林总总,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悲凉烙印。
其次,后期诗作多为古体、五言排律及骚体。
和前期创作运用五律不同,卢照邻染疾以后多选用古体、五言排律或骚体等进行诗歌创作。这种文体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其原因在于前期的五律,篇幅较短,又受格律的限制,束缚了诗人直抒胸臆的忧愤的发泄;而古体诗、五言排律的篇幅较长,骚体诗赋则以抒情、铺陈见长,这些形式便于诗人抒发病后越积越深的排山倒海般的忧愤。
此外卢照邻后期诗作多用暗淡、哀愁、凄清的意象,如孤雁、枯树、悲风、斑鬓等等,形成一个鲜明的意象群,和诗人前期诗作鲜艳、明朗的白云、明月、夏荷、秋树等形成鲜明对比。后期诗作语言上则多用“孤”“独”“悲”“愁”等字营构一个独特的语义场,和前期清新、壮丽的语言大相径庭。
综观卢照邻的后期诗作,无论是诗歌作品的悲凉格调,还是长于抒情的古体、骚体形式,亦或是诗中暗淡、哀愁、凄清的意象和语言等,都鲜明地体现了卢照邻后期诗歌悲凉、凄苦的风格特征。
骈文
卢照邻的骈文与诗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吸收“徐庾体”的重抒情部分,又摆脱徐庾大部分骈文形式凝固、文气堵塞、典事繁复和辞藻华丽的束缚,形成了其骈文的主要特点。在相对平静、气势昂扬的时代环境下,将个人怀才不遇的牢骚心态和自傲独立、坚贞自守的高傲情怀,以及遭受的沉疴痼疾之痛,淋漓尽致、清新自然地倾泻在其骈文中。这形成了对仗工整又不凝滞,句式丰富又恰当,典事平实飘逸且紧贴文意,辞藻清新流畅等特点。如:
余早游西镐,及周史之阙文;晚卧东山,忆汉庭之遗事。平津侯之宾馆,马厩萧条;李司隶之仙舟,龙门荒毁。交交黄鸟,集于栩兮集于桑;营营苍蝇,止于藩兮止于棘。九原可作,松有隧兮兔有埏;三湘不追,川无梁兮鸟无径。辍斤之恸,何独庄周?闻笛而悲,宁惟向秀?徒勤观海,未知渤潏之倪;永好谈天,莫究氤氲之数。遂抽短翰,为之序云。(《南阳公集序》)
这是文章最后一段,共26句。前面24句都为工整的隔句对,句型并不全为四六或六四言,而是灵活多变,依次为46对、64对、47对、74对、44对和46对,最后以散体句结尾。句式上,骚体句、诗体句和一般对句错杂连接,对仗中夹用叠字对,摹景状物,形象生动。这些都使文气流畅、疏逸;同时,语言平实,无生字僻字;典事也为通用常见,并且紧随文意,最独特的是用一些悲情词语,如“阙文”“遗事”“萧条”“荒毁”“痛”“悲”等,将自己的个人身世、人生感悟诗情化骈序的结尾,从而使其骈文具有浓厚的个人抒情化色彩,冲淡了骈文凝重典雅、高深奥僻的文气。同时,强烈的抒情也改变了骈序侧重议论、铺排、夸张叙述的形式特点,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
卢照邻骈文具有突出的个性风格。首先是骚体句较多。所谓骚体句指自“屈原《离骚》而来,是带’兮’字的句式,是从骚体赋带入骈文中来的。”在楚辞中,兮字的出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出句结尾处,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一是在于两句的各句当中,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大司命》),骈文中由于受工整对仗的限制,句末兮字出现较少,句中兮字则一般是出现在骈赋中,如“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鲍照《芜城斌》)。卢照邻骈文中,兮字不但存在于骈斌中,如:“眺穷阴兮断地,看积水兮连天。 … … 玉为粒兮桂为薪,堂有琴兮室无人”(《秋霖赋》), “侏儒何功兮短饱,曼倩何负兮长贫”(《双槿树赋》),而且大量存在于其它骈体中。无论是句末后缀“兮”还是句中点缀“兮”,在其骈文中处处可见。从中可以看出卢照邻有意对骚体的模仿,是他希望借“发愤以抒情”(《惜诵》)的骚体来浇心中的块垒,无意为骈文却成了比较工整的骄文。因此,“兮”字在这里不仅是一个语气词或楚语方言符号,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符号,一种在悲叹有才无位、有时无命的情况下,无助的生命个体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与追问,失望与愤怒!
叠字对在卢照邻骈文中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叠字句多用来摹景、状物、象声、拟情,具有渲染气氛、强化效果的作用。无论是骈赋、骈序还是《五悲》《释疾文》等,叠字对都应接不暇、琳琅满目,并且状物、摹景和拟情水乳交融又景为情生,以情为主。如“长栉风而沐雨,永栖栖以遑遑”(《秋霖赋》) ,虚为写景,实为抒发不知所从之情;“乐沈于海,河间王初睠睠于古篇;礼适诸夷,齐叔孙区区于绵蕝”(《附马都尉乔君集序》) ,既是叙述乔君集子风格也是表达自己文学观点;“每兢兢于暗室,恒诩诩于明时”(《五悲 · 悲穷通》),则既描写了作者目前的困境,又展示了其孤傲自诩的性格。这样的叠字对在其骈文中十分丰富。此外,“萋萋”与“秩秩”则描摹春草之盛和树干之挺,“淋淋”与“寂寂”则写独居环境之静和孤寂之情,“朝朝”与“年年”则衬托光阴虚度,壮志难酬,可以说,不管何时何地,卢照邻都忘不了叠字对的使用。而且,这些叠字对大部分是状幽静无助之景境,表达孤寂、伤感之情。如“悄悄”与“眇眇”,“片片”与“幽幽”,“杳杳冥冥”与“昏昏默默” , “翳翳”与“绵绵” , “栩栩”与“茫茫” , “岁岁年年”与’‘朝朝暮蓦”等。这种频繁的叠字对不仅区别于徐庾体,也迥异于同时的其他三杰,骆宾王、杨炯、王勃等的骈文中叠字对的出现频率就低得多。这与叠字对更善于表达缠绵悱恻、凄凉伤感的情怀有关,另一方面,这也促使了卢照邻骈文的平易化、情感化。
典事上,卢照邻骈文也呈现平实通俗化的趋势,明朗轻快、融典入情,特别是将自己深沉的、无法解脱的哀怨不平之情和历史上的同病相怜的失意者结合起来,文气畅通,神采飞扬。如“孕天然之灵质,禀大块之奇工。嘴距足以自卫,毛羽足以凌风。怀九围之远志,托万里之长空。阴云低而含紫,阳景升而带红。经过巫峡之下,惆怅彭门之东”(《驯鸢赋》),则化用《庄子》的大鹏意象而不露端倪,意到笔随,以物自况,托物言志。
卢照邻题跋像
唐代邓王李元裕:此即寡人相如也。唐代文学家张鷟《朝野佥载》:卢生之文,时人莫能评其得失矣。
唐代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刘昫等撰《旧唐书》:①博学善属文。②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③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南宋诗论家葛立方:而杜独取垂拱四杰何耶?南皮之韵,固不足取,而王、杨、卢、骆亦诗人之小巧者尔,至有“不废江河万古流”之句,褒之岂不太甚乎?
明代文学家何景明《明月篇序》:而四子者,虽工富丽,去古远甚,至其音节,往往可歌。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卢、骆、王、杨,号称四杰。遣词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明朝诗论家胡应麟《诗薮》:垂拱四子,一变而精华浏亮,抑扬起伏,悉协宫商,开合转换,咸中肯綮。七言长体,极于此矣。
明代文学家陆时雍《诗镜总论》: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乔象钟、董乃斌、陈铁民著《唐代文学史(上)》:使卢照邻名传不朽的是他的歌行,所存五篇歌行几乎都是可以吟唱的佳篇,其中《长安古意》不仅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吕双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卢照邻是唐代第一个自觉地、有意识地用“骚怨”精神进行创作的诗人,开其后的柳宗元、李贺等用“骚怨”精神创作的先河。
卢照邻染风疾后,遇见了药王孙思邈,他对孙思邈非常崇拜,拜其为师,将他比作道教的庄子和神医扁鹊。卢照邻曾向孙思邈询问愈疾之道,孙思邈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用自然现象类比人体疾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产生的原因。为了表达对师父孙思邈的敬仰之意,卢照邻创作了《病梨树赋》,对恩师进行了热情讴歌。
曾祖:卢旦,北齐幽州大中正,赠殷州刺史。
祖父:卢子元,隋龙山、新宁二县县令。
父亲:卢仁朂,唐江都县尉、临颍县丞。
兄弟:卢照邻兄弟八人,知名者四人。除卢照邻本人外,有卢照己,字炅之,官至金州刺史。此外还有卢照容、卢照乘(《旧唐书》作光乘,曾任陇州刺史)。
卢照邻集笺注封面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皆著录《卢照邻集》二十卷, 又《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皆著录又有《幽忧子》三卷。 《崇文总目》则著录《卢照邻集》十卷,《郡斋读书志》(袁本)著录《幽忧子集》十卷。已佚。今存明代张燮辑录的《幽忧子集》是卢照邻现存最早的诗文合集本。《全唐诗》存诗2卷。1.闻一多在《唐诗大系》中认为卢照邻生卒年为(637年—689年?)。
2.刘开扬推定卢照邻当生于贞观九年(635年),卒于光宅元年(684年)之后。
3.傅璇琮在《卢照邻杨炯简谱》中认为卢照邻生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前后,卒于680年后数年;后在《唐才子传校笺》中认为卢照邻生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卒于约垂拱二年(686年)前后;后又在《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更为审慎地定为卢照邻生年为贞观七年(633年)左右,卒于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或稍后。
4.张志烈认为卢照邻约生于贞观八年(634年),卒于永隆二年(681年)之后。
5.任国绪认为卢照邻生于贞观六年(632年),卒于武后垂拱元年前后(685年)。
6.葛晓音推定卢照邻生于贞观元年(627年)。
7.祝尚书的推论是生于贞观六年(632年),卒于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后数年间。
8.骆祥发认为卢照邻生于约贞观四年(630年)。
9.李云逸则以为生于贞观九年(635年),卒年无确考约永淳元年(682年)后。
10.王明好在《卢照邻生卒年考论新断》一文中则推定约生于贞观七年(633),卒于武后垂拱元年(685)以后。
卢照邻墓
卢照邻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墓冢高7米,周长40米。《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上》。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