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春簃 编辑

江苏省旅游景区

殿春簃殿春簃

殿春簃是一栋建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网师园内。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殿春簃

地理位置: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网师园内

开放时间:具体开放时间请咨询景区

建筑特色:独立小院

拼音:diàn chūn yí

对联作者:何绍基(清)书

基本信息

编辑
名称:殿春簃

拼音:diàn chūn yí

释义:殿,排列在最后,如:殿后|殿军。 “殿春”出自北宋邵雍“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指春末,“簃”指阁楼旁的小屋。

简介:殿春簃是苏州著名古典园林网师园内的一处景点, 197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殿春簃为原形建造了中国式庭院“明轩”,次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蓝本,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落户,从而使中国园林闻名于世。

“殿春簃”。时人多误读为“簃春殿”,因为不知道“殿”在此作“ 暮”,“最后”解(如“殿军”),而“簃”才是建筑物的名称,指楼边的小屋,类似于今天说的“小书房”。

建筑特色

编辑

殿春簃景色殿春簃景色

殿春簃,为一独立小院。整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但景观丰富而又不觉局促,富有明代庭园建筑工整柔和、雅淡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殿春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屋后另有一天井,芭蕉翠竹倚窗而栽,从室内花窗外望,竹焦石构成了阴阳对比。南部为一个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南北两部形成空间大小明暗、开合、虚实的对比。院内的花街铺地与中部主园的浩深淼水成水陆对比,一是以水点石,二是以石点水,使网师园处处有水可依,特别是用卵石组成的鱼网图案使人与渔夫联想与该园“渔隐”主题合拍。

对联介绍

编辑

殿春簃对联

对联: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

译意:翡翠般的竹丛上安居鸟巢,春云暖洋洋;阔叶的芭蕉掩映着窗户,夜雨凉飕飕。

作者:何绍基(清)书。

简析:写景联。悬挂在书斋殿春簃正中北窗两侧。书斋北小天井,略置叠石,并植有慈孝竹、腊梅、天竺、芭蕉,透过由红木镶边的长方形窗框构成框景,仿佛一幅幅优美雅致的水墨小品。这时人们看到的确实是“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富有诗情画意。联语正是这一优美景观的诗化:翠竹、芭蕉、春云、夜雨、花窗、鸟巢,组合在同一画面里,绘尽了春天的烂漫风光。它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暖”、“凉”又作用于人们的肌肤感觉,遐想联翩,情趣盎然。书斋小屋越发显得雅淡不凡。

小书房对联

对联:镫火夜深书有味/墨华晨湛字生香

译意:挑灯读书,越到深夜越觉书中有味,挥毫濡墨,写到清晨更感字上生香。

简析:联语咏读书写字、挥毫吟诵,彻夜不停,乐而忘倦。描写主人潜心读书、写字时的心理感受。唐诗人刘昭有“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此之谓也。切合书斋特点。“镫”即“灯”,“墨华”本指砚台久受墨渍而形成的花纹,在此借代砚台。吮墨写字。古人用墨笔写作。

小院风采

编辑

殿春簃小院殿春簃小院

苏州网师园是我国名园之一,它以布局紧凑,建筑参差错落,精细得体,巧置配栽而著称。

网师园本为占地仅有数亩的小园,然而在这个小园的平面中却另有一个封闭而独立的小庭院—殿春簃小院。

殿春簃小院位于网师园的西北角,庭院一侧叠石为台,台中种植芍药,称之为芍药园,因芍药花开在春末,前人有尚留芍药殿春风之句而得室名。它是网师园的书斋,是很能激励人发奋攻读的处所。小院环境清幽,建筑、山石、花木布置得体,显得简洁利落、工整典雅、明快朴素和自然。

殿春簃小院中主要建筑物是殿春簃厅堂。殿春簃为一座三间厅带一夹屋,坐北朝南。正屋三间夹屋二间,平面参差,高低错落,外形多变化。正屋门前设有回廊回廊前置石砌平台,平台围以低矮的石雕栏杆,配以石凳,颇有层次。厅堂的旁侧另辟带斜栏的短廊与出口相通,短廊的一侧高墙上巧设花式各异的漏窗数橙,隐约透漏出网师园主景区的景色,使本感闭塞的庭院一隅显得隔而不断、闭而不塞。此间短短的十余米回廊上,采用木栏、石栏、斜栏划分空间,点缀花木,不仅使小院平添生气,而且使局部立面变化多端,层次分明,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和朴素自然的意境。

石砌平台前匠心独运地设置了一块不规则的山石作踏步,恰到好处地与小院中沿墙兀立的山石峰峦相呼应,以示山峰奇石延伸的余脉,使建筑通向庭院空间的过渡显得平顺、自然,且融为一体。

在敞露的殿春簃庭院中沿墙设置着姿态各异的山石奇峰。山石奇峰以粉墙黛瓦助姿墙随峰高。在庭院中品评山石,犹如面对以墙为纸,山石峰峦为山水墨色的画幅,在疏密得体的绿树花丛映衬下,使园内景色陡增,驻足细玩令人联想翩翩,意境层出。

随着峰石琦列,造园者巧运匠心地在敞露的庭院中将洞藏匿于峰中将路隐没于山林之中一弯冷泉则深藏于冷泉半亭旁的洞壑之内,可谓在敞露的空间内,巧妙地将洞、路、泉隐藏于山石奇峰和林木之中,做到敞露中有隐藏,十分含蓄。

殿春簃建筑的北面,另辟有一个咫尺封闭的空间,小空间则透过建筑物的窗洞向游人展露出来。置身其内,游人可通过精雕细刻的窗权观赏到隐藏在建筑之后咫尺空间中的芭蕉、竹、梅和耸立的山石等框景画幅,皆成妙品,由此可领略变化的四时景色。这种处理手法不仅为建筑的后窗增添了窗景,又巧妙地将隐藏的咫尺小空间显露出来,自然且适度地运用了藏中有露,露中有藏的造园手法,恰到好处。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网师园的地面铺砌是十分成功的。它利用卵石、碎砖瓦片和碎瓷片等信手可得寻常之物,相间铺砌,砌成各式图案,令人赏心悦目,颇生妙趣。正如 “地面的艺术处理往往被视作是建筑设计中经常用来表达特定设计意图的一种手法,通过地面的艺术处理烘托出特定的设计主题及空间划分,从而表达设计意图,强调建筑形象,获得空间扩大感,联系和统一建筑群体”那样,殿春籍庭院中的铺地艺术处理,在很大程度上衬托出园林静谧氛围,也表达出一定的空间扩大感及建筑延伸感,使人联想到园林建筑的统一协调。

正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得体的造园手法,殿春簃庭院建筑年被整体仿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楼玻璃大厅内,这枝民族文化之林宝库中的奇葩,向世界展示、弘扬了我国优秀的园林文化艺术的风貌,以它端庄秀丽、精而不俗、典雅风致,使人陶情而博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赏。

移筑纽约

编辑
网师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精致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又以彩霞池西的明式小院殿春簃为精华。殿春簃虽然占地不足一亩,但书房、假山、花坛、清泉、半亭俱全,其精巧的制作和雅洁的格调,向来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苏州园林——网师园》邮票中的第1枚“殿春簃”,就形象地展示了殿春簃的全貌 。

殿春簃小小院落,在海内外却是遐尔闻名,因为它是第一座被移筑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古典园林,而整个移筑过程的发起者和创造者,则是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

1978年,美国博物馆代表团首次来访中国。期间,普林顿大学东方美术系主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部特别顾问、美籍华人方闻教授到上海参观访问时,在锦江饭店提出要会见对中国建筑有精深研究的人,于是就找到了陈从周教授。方闻对陈从周说:“我在纽约收集了许多中国明代家具,一直想把它们陈列出来,但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陈从周听罢不假思索地说:“明代家具当然要放在明代建筑里面呀。”方闻闻言如梦初醒,连忙对陈从周教授说:“先生所言极是,明代家具应该摆在明代建筑里,可是我在美国,上哪儿去找明代建筑呢?”陈从周哈哈大笑道:“这个容易,我给你找个现成的,苏州网师园里的殿春簃就很合适,你把它移筑到美国,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就这样,在陈从周教授的推荐下,苏州园林设计所提供的一座以殿春簃为蓝本的中国明式古典庭院“明轩”的设计方案浮出了水面。方案送到美国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阿斯特夫人、世界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和许多建筑专家一同审稿,大家一致叫好,方案顺利地通过了会审。

1979年,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承接了明轩的建筑工程。经国务院特批,工程所用楠木全部从四川采伐,并专为此工程恢复了苏州陆墓御窑烧制砖瓦。5个月后,整整193箱庭院构件飘洋过海。1980年3月,明轩终于成功地落户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明轩建造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楼的玻璃天棚内,里面阳光灿烂,四季如春,光亮、温度、湿度都被严格控制。庭院全长30米,宽13.5米,四周是7米多高的风火山墙,建有楠木轩房、曲廓假山、碧泉半亭、花界小景等,俨然是殿春簃的孪生姐妹。明轩的建成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等要员数度前往参观,美国各地前来参观的民众更是络绎不绝。

明轩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198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建造的逸园、1992年在新加坡建造的蕴秀园、1998年在美国纽约建造的寄兴园、世纪之交在美国波特兰建造的兰苏园等,可以说都是当年建造明轩的延续和发展。

下一篇 明代家具

上一篇 中世纪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