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周报 编辑

胡适创办的刊物

努力周报努力周报

《努力周报》为时政刊物,四开四版的周刊,是胡适退出《新青年》编辑部之后创办的刊物。1922年5月7日创刊于北京,1923年10月31日终刊,共出版75期,另有增刊《读书杂志》18期。由胡适主编,1922年底至1923年初胡适生病期间由高一涵等代编,具体由北京努力周报社编辑并发行。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努力周报

语种:中文

类别:时政刊物

创刊时间:1922年5月7日

出版周期:周刊

人员:胡适等人

发行时间:一年半

人员编制

编辑
主要作者有丁文江、陶孟和、高一涵、朱希祖徐志摩、陈衡哲等。

历史发展

编辑
1922年5月7日在北京创刊。高一涵、陶孟和等参加编辑工作。内容以讨论政治问题为主。曾在第二期发表胡适、梁漱溟王宠惠、汤尔和等16人签名的《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提出“好人政府”的主张,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曾受到《向导》等革命刊物的批驳。1923年10月停刊。

胡适在留美期间就对中国现实政治很关注,只是回国任教北大后,面对风云变幻莫测的政局,胡适却一直主张不谈政治,在从事政治改革之前,要致力于中国文学、思想、社会的改造。罗志田曾经指出,其实胡适于1917年自美国返回中国的时候,本来怀抱的是“讲学复议政”的念头,不谈政治,“是调整自己与时代的社会位置的结果。”他回想说:一九一七年七月我回国时,船到横滨,便听见张勋复辟的消息;到了上海,看了出版界的孤陋,教育界的沉寂,我方才知道张勋的复辟乃是极自然的现象,我方才打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要想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五四后期,《新青年》杂志编辑群体开始分裂;1920年,南下居住上海的陈独秀,已经接触到共产国际人物和思想,《新青年》的办刊思想逐渐靠近共产国际一些理论,色彩明显;而胡适却是个不喜欢空谈政治的人,终生履行实验主义理想。

成立背景

编辑
因此,在《新青年》的编辑内部出现了分裂,陈独秀后来给胡适去信,承认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希望胡适等多做文章但对于胡适注重学术思想艺文的改造,声明不谈政治的意见,陈独秀却又不能接受《新青年》迁到上海后,留在北京的知识分子迫切感到要通过另外一种方式重新整合起来以继续发表他们的政治主张,胡适也积极表示要重新创办一个刊物,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21年5月月胡适等人成立了“努力会”,参加人员有丁文江、胡适、王云五蒋梦麟等人。

1922年5月7日《努力周报》创刊,为胡适等一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搭建了一个发表自由主义言论的政治舆论平台。

栏目方向

编辑
在内容上,载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刊有时事评论、战区地图、国债调查等内容。设有论著、军事调查、文艺等栏目。政治方面,在“这一周”、“记载”、“调查”等栏里主要报道北洋军阀政府的施政状态、军事、财政状况和地方政局的变动,外国列强对华政策和胡适等人的政论时评等。该刊呼吁“国民要不畏阻力、不畏武力,为中国再造而努力奋斗”。

《努力周报》当时引人注目或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以“我们的政治主张”为题的讨论,提出“好人政府”的主张,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制宪问题的讨论;玄学与科学的讨论和胡适的中国古典小说考证等。

《努力周报》创刊时正逢直奉战争,努力周报发刊,其时胡适等人认为直奉战争“至少有一两个月之久”,没想到,等努力出版时,奉系的失败消息便已出来,努力第一版中用了大半的版面记叙了这次战争,宗淹是此文的作者,这几乎象征着政治在努力中的地位,努力第一版中还有其他两篇文章,一篇是陈衡哲的《基督教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另一篇则是胡适的《跋<红楼梦考证>》,这三篇文章恰好说明了《努力周报》努力方向了:政治、思想、文艺。 《努力周报》于胡适对当时新分子“高谈主义而不研究问题”的不满。胡适曾经表达这种观点的平台《每周评论》被封之后,胡适于是创立了《努力周报》。但是这个刊物的创立的使得时人对胡适有了很多质疑,对于这些质疑,胡适于是作了一篇《我的歧路作为回答》:胡适并不曾改变……《努力》的创办正是实践我的实验主义,谈政治亦如和谈文艺与思想一样,都是我对实验主义的实践。

下一篇 我们的政治主张

上一篇 国学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