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西滢 编辑
陈西滢(1896年5月10日—1970年3月3日)原名陈源,字通伯,西滢是他为《现代评论》周刊“闲话”专栏撰稿时使用的笔名。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家、翻译家, 梁实秋把他与胡适、周氏兄弟、徐志摩并称为五四以来五大散文家之一。
1912年去英国读中学,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徐志摩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文艺部主编,在该刊开辟‘闲话”专栏,发表许多杂文。另外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说。
1929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1966年退休侨居伦敦,1970年3月3日因病去世。
陈源(陈西滢)1928-1943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1930-1939年任文学院院长,1930-1932年兼任外文系主任,还曾兼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编辑委员会主任、第一外国语委员会委员长以及中文图书审查、东省事件、公共经济、图书、出版、考试等委员会委员等职,讲授"翻译"、"欧洲小说"、"十八世纪文学"、"戏剧入门"、"英美小说"等课程。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陈源(陈西滢)在严复"信、达、雅"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似论",即"形似、意似、神似","形似"即"直译","意似"即"超过形似的直译","神似"即"独能抓住原文的神韵",一时被翻译界奉为圭臬,影响深远。
1938年,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5年11月,被国民政府派为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会议第一届大会代表,后任常驻代表。1966年辞职,去英国伦敦休养,并于1970年去世。
主要译著有《父与子》《少年维特之创造》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