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录 编辑

咸通元年唐代作家温庭筠创作的作品

采茶录采茶录

《采茶录》(唐)温庭筠著于唐咸通元年。通过故事的模式描述了茶道,以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轮廓了具有韵味的由茶叶到茶汤的过程。

《采茶录》更一步证实了中国茶道历史的博大精深。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采茶录

外文名:pick tea

著于:唐咸通元年

作者:温庭筠

原:三卷

简介

编辑
《采茶录》(唐)温庭筠著于唐咸通元年(860年)。原三卷,现在只剩残篇。

内容提要

编辑
1陆羽品水的故事

2老汤三沸法

3唐代甫里诗人陆龟蒙著茶品一篇

4唐代诗人白乐天的六班茶

5刘琨饮真茶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逢陆鸿渐。抵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别茶闻,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命军士谨慎者深入南零,陆利器以俟。俄而水至,陆以勺扬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似临岸者。”使者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于有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命名者蹶然驰白:“某自南零赍至岸,覆过半,惧其鲜,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某其敢隐焉!”

李约字存博,汧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雅度简远,有山林之致。性辩茶,能自煎,尝谓人曰:“茶须缓火灸,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此谓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客至不限瓯数,竟日热火,执持茶器弗倦。曾奉使行至陕州石县东,爱其渠水清流,旬日忘发。

甫里先生陆龟蒙,嗜茶也。置小园于顾渚山下,赍岁入茶租,薄为瓯蚁之费。自为品第书一篇,继《茶经》、《茶诀》之后。

白乐天方斋,锡正病酒,禹锡乃馈菊苗、齑、芦菔、鲊,换取乐天六班茶二囊,以自醒酒。

王蒙好茶,人至辄饮之,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候蒙,必云:“今日有水厄。”

刘琨与弟群书:“吾体中愦闷,常仰真茶,汝可信致之。”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卢同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煎茶道茶艺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炭挝、火、、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统一贮存茶器的兜篮。

2.选水

《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张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件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3.取火

《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条载:“李约,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尝曰:‘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4.候汤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5.习茶

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于八世纪末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元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饮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迹不祥,约为陆羽同时人。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陆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同、钱起、杜牧、温道筠、皮日休、陆伟蒙、齐等人对煎茶道茶艺均有贡献。

(二)茶礼

《茶经》“五之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

(三)茶境

《茶经》“九之略”章有“若松间石上可坐”,“若瞰泉临涧”,“若援跻岩,引入洞”,则饮茶活动可在松间石上,泉边涧侧,甚至山洞中。“十之图”章又载:“用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室内饮茶,则在四壁陈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开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下一篇 重要人物

上一篇 金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