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野行 编辑

唐代温庭筠五律作品

《春日野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一位佳人在黄昏纵马散步时的所见所感,前三联铺垫渲染,最后一联点出佳人的愁因,流露了惆怅低沉的情绪。这首诗既写景又抒情,情感表达层次分明,富有深意。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春日野行

出处:《全唐诗》

作者:温庭筠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编辑
春日野行

骑马踏烟莎⑴,青春奈怨何。

蝶翎朝粉尽⑵,鸦背夕阳多。

柳艳欺芳带⑶,山愁萦翠蛾⑷。

别情无处说,方寸是星河⑸。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烟莎:烟雾笼罩的莎草。莎草,地下有纺锤形之块根,又称香附子,可入药。

⑵“蝶翎”句:谓蝴躲翅膀上的蝶粉,经过从早到晚的穿花飞行,已丧失殆尽。翎,本为鸟羽,此指蝶翅。

⑶芳带:即女子所系具有香气之衣带。此处喻指佳人。

⑷翠蛾:指女子染成青绿色的眉毛。

⑸方寸:方始一寸,指心。星河:银河。

白话译文

佳人骑着马儿踏过如烟的莎草,春日景色虽美,心中却无奈充满愁怨。

此时,蝴蝶翅膀上的晨粉已渐渐褪去,乌鸦背负着夕阳向林中飞去。

偏偏那杨柳独自展现妖娆之姿,更添佳人心中忧愁;起伏的山峦,宛如佳人紧锁的愁眉。

满腔的别情无处诉说,两颗心相隔遥远,就像那浩渺的星河。

创作背景

编辑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以“春日行”为题材创作,始于南北朝鲍照《代春日行》,其诗云:“献岁发,吾将行。……两相思,两不知。”据此可知,此诗是为抒发离情别绪而作。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景优美,像“蝶翎胡粉重,鸦背夕阳多”就是佳联名句;同时,这首诗还情义真切,歌咏出爱情的美好。

首联点明主题,写离别,写哀怨与难舍难分。在如此美丽的春天里,应该放眼远望,赏心悦目才对,诗中“踏烟莎”表明佳人低头若有所思。颔联说明悲伤的原因,单从诗句似乎看不出什么,如果将“蝶翎”“鸦背”作为自喻代入联中,就可了知其意。故其潜意即:“蝶翎(我)”今朝粉态(娇美的姿容)尽失,“鸦背(我)”已年老色衰。据此知,此联之蕴意即叹息年老色衰。颈联在描写“柳艳”胜“芳带”的景色后,以拟人手法描写远山如美女含泪皱眉,从而为下联的叙述做好了铺垫。尾联接着解释说。是因为“别情”无处诉说。在此情形下只有心中的银河了。而之所以是“银河”,实际上是期待七夕相会的那一天。因为他们彼此相通、相爱,故而才会有至深至痛之感。这里诗人没有轻薄造作,而是一往情深。

从前后两联的关系上看,首联“奈怨何”即设问,颔联“蝶翎”“鸦背”意象兼有写景与对首联“奈怨何”之答语二重功能。颈联亦同颔联,具有写景兼有拟人化“山愁紫翠蛾”之设问,尾联据之而答。从情感性质上看,其前者所“怨”年老色衰,后者所愁“别情无处说”。从创作意识流方面看,在“奈怨何”的情绪中清醒过来后,首先看到的是动志的蝶和鸦,然后才远望柳和山。遂将需要抒发的情感属性巧妙地附着于各自相对应的意象上面,使得客观景象呈现出浓重的主观色彩,最后又深入到“方寸”中,体现为意识与视觉间的循环往复。

名家点评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雪浪斋日记》:温庭筠小诗尤工,如“墙高蝶过迟”,又“蝶翎胡粉重,鸦背夕阳多”,又《过苏武庙》诗云:归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末语巧思。

清代黄周星《唐诗快》:(“鸦背”句)黯然。(末句)奇峭语,从无人道。

清代屈复《唐诗成法》:一破题,二情,中四景,七八情。二,全篇主意,中四皆承二写;景分两项,而“尽”、“多”、“欺”、“愁”字既承上“怨”字,又起下“别情”。“方寸”又遥应“怨”字,“无处说”应首句。

作者简介

编辑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辞藻华丽,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