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溯阁 编辑
文溯阁,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沈阳故宫内, 是沈阳故宫一座清代皇家藏书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一说1783年 )5月,文溯阁全部工程竣工,《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藏。
文溯阁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而建造,前有戏台、嘉南堂,后有仰熙斋,斋后为九间房,其中有芍药圈、梧桐院等。文溯阁主体建筑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每层六间,取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文溯阁整个建筑为重檐硬山式,装饰色彩以冷色为主调,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
1961年3月4日,包含文溯阁在内的沈阳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文溯阁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中文名:文溯阁
地理位置: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
景点级别:AAAA级
建筑面积:720.7 m²
始建时间: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溯阁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帝传旨于盛京(现沈阳故宫)旧有宫殿之西,建造文溯阁及其配套建筑。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一说1783年 )5月,文溯阁全部工程竣工,《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藏。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9月,6144函36000多册《四库全书》、5020册《古今图书集成》已全数运抵文溯阁内入藏,并将《御制文溯阁记》碑立于文溯阁东侧碑亭,至此,书阁合璧,文溯阁开启藏书历史。
文溯阁券门
民国四年(1915年)11月,民国政府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运至北平(现北京)古物陈列所,文溯阁与《四库全书》第一次书阁分离。民国十六年(1927年),奉天(现沈阳)省政府在各方努力争取下,使得文溯阁《四库全书》复归奉天文溯阁。
文溯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伪国立奉天图书馆认为文溯阁年久失修,渗漏现象严重,为了保护阁内藏书,于文溯阁前西南处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新书库,称为“新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新阁”竣工,文溯阁《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全部移入新阁。
1949年,沈阳建立了“沈阳故宫陈列所”。
1951年,文溯阁修缮。
1954年,经国家批准设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馆”,并设古建部等机构十余个。
1966年9月,中央文化部将文溯阁藏《四库全书》调往甘肃省图书馆收藏。
1985年 9月16日,文溯阁等西路建筑群全部得到修缮,恢复历史原状陈列,正式对外开放。
2021年,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召开第十五届理事会,沈阳故宫文溯阁成功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结构
文溯阁
文溯阁是在故宫的西路增建的,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而建造,前有戏台、嘉南堂,后有仰熙斋,斋后为九间房,其中有芍药圈、梧桐院等。文溯阁主体建筑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每层六间。
文溯阁落于半米高的高台之上,整个建筑平面为矩形,坐北朝南,面阔六间,进深九檩,建筑总长26.23米,总高15.683米,总宽16.10米,建筑面积720.7平方米。文溯阁参考天一阁的结构形式,从外观上看是重檐两层,各6间,其内部却是上、中、下三层,这种“明二暗三”建造方式俗称“偷工造”,即利用上、下楼板之间通常被浪费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了一个夹层,俗称“仙楼”,这样全阁上、中、下三层都能用来贮藏书籍,扩大了使用面积。文溯阁外观上下两层中,一层比二层前后各多了一列檐柱,前后出檐也比二层房檐向外延出很多,构成了下层前后有廊,上层无廊的结构形式。
文溯阁上层除西侧楼梯间外,主房五间整体为一个大通间,每间用书架隔开,每间6扇窗,南北开窗,用落地罩在南北两面各辟走道,窗边有回廊相通;一层明间面阔约5米,东西次间 、梢间约为4.35~4米,西侧楼梯间面阔约1.7米,进深约13米;明间与东西次间的正面均不设槛墙,各按木质隔扇门共三开6扇,门上饰有雕刻图案,门心板上方置有直棂窗;东西梢间用书柜间壁成两个单间,正面比明间和东西次间探出约1米,设木质直棂窗6扇;北侧有内廊约2米,明间、次间与内廊之间设置夹纱槅扇作为隔断,有门与明间、次间、梢间相连通。通空的门窗不仅通风良好,光线也可以直接照射进去,采光问题也得到解决。
文溯阁
文溯阁二层为东、西、北三面环壁的“凹”形夹层,夹层的东、西两侧各为一间,同一层东西梢间格局相同,外侧设有木栏杆,栏杆两侧各设花格窗4扇,上置花格横眉,构成一组形如花罩式的半封闭空间,以帷幔遮挡;夹层北面靠墙壁放置一排书架,构成一个藏书的小环境,同样以帷幔遮挡;书架前方约2米处设有木栏杆,上面亦饰有花罩,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廊(长廊的下部就是一楼北侧的内廊),并由此将东、西两梢间贯通;正中三间空敞,与一楼构成一个两层高的共享空间,即室内大厅,通高5.56米,其中一层净高2.85米,二层净高2.71米,正是用来放置书架的最佳高度。
文溯阁两山设置的有琉璃门罩装饰的券门。券门用白石砌筑成拱形,其上端饰有仿木构绿琉璃垂花门罩,单檐庑殿顶,檐下六攒琉璃斗拱、额枋及垫板的画池内饰有琉璃彩绘,浮雕“白马负书”、游龙、水浪及花卉等图案。门罩两侧为琉璃垂莲柱,券门下设有五级垂带踏跺,由此可直接进入檐下房廊。
特点
文溯阁整个建筑为重檐硬山式,装饰色彩以冷色为主调。 在色彩搭配上采用了黑、绿为主的深色基调。其建筑屋面采用黑色琉璃瓦,辅以绿瓦剪边,迥别于天一阁的青砖布瓦。各条屋脊、吻兽及博风砖等也多采用绿色调琉璃构件,饰以海水流云纹饰而非行龙纹饰。各垂脊不设置仙人、走兽等琉璃饰件,代之以云头状的琉璃构件装饰。廊柱、檐柱饰以绿色,门框、窗框饰以黑色,在裙板、绦环板等处兼施少许白色,门窗直棂饰以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
文溯阁与文渊、文源、文津三阁相比,是“北四阁”中唯一没有与水、石、松相伴的一阁。
文溯阁
文溯阁内复原了清乾隆帝东巡时期的历史原貌,在文溯阁入口正中陈列桌椅,其上陈列《四库全书》内经、史、子、集等书复制品,并在文溯阁内复原书架等陈列物品。
1954年,沈阳市经国家批准设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馆”,并设古建部等机构十余个,专门从事古建筑的维修、保护。
文溯阁
名字来历
文溯阁名称依乾隆皇帝《文溯阁记》所述有“溯涧求本”之意而得名,为专贮《四库全书》的皇家藏书楼。
文溯阁在“北四阁”(因避暑山庄文津阁、圆明园文源阁、紫禁城文渊阁、盛京皇宫文溯阁在宫中禁地,也称“内廷四阁”)中是最后建成的一阁。“辑四库之书,分四处以庋之,方以类聚,数以偶成。文渊、文源、文津三阁之记早成,则此文溯阁之记,亦不可再缓,”弘历选择最后为文溯阁作记,其目的是体现其“溯源报本,弥深追远”之情,并且专门为建造在陪都禁地的最后一阁命名——文溯阁,“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义者,盖取范氏天一阁之为”。乾隆皇帝“以水喻文,愿溯其源”,进一步阐述了文溯阁命名的文化意蕴。“若夫海,源也,众水各有源,而同归于海,似海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间何洩,则仍运而为源。原始反终,大易所以示其端也。津则穷源之径而溯之,是则溯也、津也,实亦迨源之渊也。”这就是说,源为端,渊为尾,津为径,溯为由渊至源之行。溯,为逆流而上,追求根源。文溯阁东侧碑亭内乾隆《御制文溯阁记》特别对文溯阁的兴建缘由、“文溯”之意及编纂和贮藏《四库全书》的情景予以记载。
四库全书
清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就下诏搜访遗书,并下令儒臣校勘《十三经》等经典。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正式批准大学士刘统勋等人议定的辑校《永乐大典》章程,并下令“将来办理成编时,著名《四库全书》。随后,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等三人被任命为总纂官,并从翰林中选了数人组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班子——四库馆。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第一部《四库全书》编撰并抄录完成。全书共收书3461种、79309卷、36381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四库全书》共抄录七部(分藏于北四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南三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是七部中的第二部。 1966年9月,中央文化部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调往甘肃省图书馆收藏。
文溯阁
1961年3月4日,包含文溯阁在内的沈阳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溯阁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沈阳故宫内。
文溯阁
文溯阁
开放时间4月10日~10月10日,开馆:8:30,闭馆:17:30。
10月11日~4月9日,开馆:9:00,闭馆:16:30。
注:每周一上午闭馆(法定节假日和7、8月除外),13:00开馆。
门票价格
60元(沈阳故宫套票)。
交通信息
沈阳市区乘坐沈阳公交117、118、132、140、251、290、292、环路公交车在故宫东华门站下车,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乘地铁一号线到中街站、怀远门站下车,步行10分钟可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