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编辑

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Lin Yutang'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由林语堂先生主持编纂,1972年10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该词典采用“上下形检字法”及“简化国语罗马字”为检索及拼音,编纂历时五年之久,林语堂视此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外文名:Lin Yutang'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作者:林语堂

出版时间:1972年10月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

编纂历史

编辑
1965年底,林语堂就与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卓敏谈到他终生的抱负,即编纂一部适应现代需要的汉英词典。当时只有两种汉英词典在国际间流行通用:一是1892年翟理斯(Herbert A. Glles)编的《汉英词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以及1932年麦氏(R.H. Mathews)编的《麦氏汉英大辞典》(“Mathew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这两部字典已经不足以应付当代的需要。

1967年春,林语堂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教授,主持词典的编纂工作。资料的收集、查核、抄写等工作,由一小组人员在台北担任。在台北双城街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有马骥伸、黄肇珩,他们担任收集资料、查核,后来添了陈石孚,他在英文方面有所贡献。林语堂认为编词典的工作“如牛羊在山坡上遨游觅食,寻发真理,自有其乐。”事实上,这分工作的庞大艰难,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

林语堂拟了词典的蓝图,即编辑体例的概念,与马骥伸、黄肇珩商量,要他们仔细研究,提出意见。最初六个月,大概都花在体例问题上,他不惮繁琐,一再提出修正意见,经过讨论,最后决定了“大样”。这时,编辑小组开始试稿。工作人员帮林语堂选择中文单字和词句,加以注释,写在单张的稿纸上面,并依国语注音符号的次序排列起来。这一切作好之后,把稿子交给他,由他审定,再译成英文。

每天七八个,甚至十个、十二个小时,林语堂都坐在书桌前,用手写出每个字和每个词句的英文意义。这种繁重的工作成年累月地进行。凡在草稿中有疑问,他必反复问明出处、用法。偶尔触发灵感,想到佳妙词语,他便拨电话问办公室的同仁,是否已采录。译到得心应手,他会将纸片交司机送到双城街,供大家共赏。所有原稿自始至终他都一一过目、修改,并且一校再校。

《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这部林语堂认为是他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于1972年10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全书约一千八百页。

林语堂花费五年时间编纂的这本汉英词典既满足了他数十年的心愿,亦满足了当代汉英翻译的需要。它所采用的检字法是根据林语堂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修订的,所采用的拼音也是将他当年参与制定的罗马拼音法简化而成的“简化国语罗马字”,而林语堂首创的五十部首则成为这本词典的另一特色。

作者简介

编辑

林语堂林语堂

林语堂,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学界评价

编辑
根据语言学家周有光的看法,《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为汉英字典史上迄今的四座里程碑之一,其余三者分别为马修斯的《汉英字典》、外研社编纂的诸汉英字典(如景荣的《汉英字典》)以及夏威夷大学荣誉中文教授德范克(John De Francis)的《ABC汉英字典》(ABC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校区比较文学教授叶扬曾在香港的书店买过一本由林太乙修订的《最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以前那个版本很早就脱销了,林语堂独创的上下形检字法让读者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叶扬在购买时,这本词典附有汉语拼音索引的小册子,以此提高检索的效率。“林语堂的英文没有任何问题,他几乎是native speaker(说母语的人),但是词典收的词太少,尤其是古汉语方面。”叶扬推崇林语堂的《吾土吾民》,“英文真漂亮,一点也不矫揉造作,行文自然流畅。”

下一篇 幽梦影

上一篇 平心论高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