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 编辑

汉语成语

世外桃源世外桃源

世外桃,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这则成语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与世隔绝的、脱离现实社会的地方。其本身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世外桃源

拼音:shì wài táo yuán

近义词:洞天福地

反义词:人间地狱

出处:《桃花源记》

注音:ㄕㄧˋ ㄨㄞˋ ㄊㄠˊ ㄧㄨㄢˊ

语法功能:作主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

编辑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后人根据此文提炼出“世外桃源”这则成语。

成语故事

编辑
陶渊明是东晋文学家,他性情豁达,不贪求功名利禄。陶渊明早年曾做过彭泽令,但因不满官场的黑暗,弃官回家过起了闲逸的隐居生活。《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散文代表作,在这篇文章里,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以打鱼为生的人。一天,他外出捕鱼,划着船儿顺流而下,忽然望见了一片茂密的桃花林。渔人从未见过这么美丽的风景,心里十分惊喜,就继续摇橹沿着桃花林向前划。不一会儿,小船划到了林子的尽头,前方出现了一座青山。只见山脚下有一个狭窄的山口,从里面透出来一丝光亮,渔人便系舟登岸,从山口向里走去。刚走没几步,一片平坦宽阔的田野就映入他的眼帘。田野上,些男女穿着奇异的装束在忙碌地耕作;田垄上,老人和孩子在无忧无虑地玩乐。渔人正看得如痴如醉时,桃花源的人发现了他,忙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如实地告诉了他们。桃花源的人热情地把渔人邀请到村子里,杀鸡摆酒款待他。村里人全跑来看渔人,打听这打听那,并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渔人。原来,桃花源人的祖辈为逃避秦朝的战乱,携带妻子儿女躲到了这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从此再也没出去过。渔人在桃花源住了几天,就告辞了。临走之前,村里人再三叮嘱他:“千万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外人讲啊!”渔人走到山外,划船顺原路返回。一路上,他细心地做下了记号。一回到家,他就把这件事禀报了太守。太守派人随渔人去找桃花源,可他们迷了路,再也没能找到那个美丽无比的世外桃源。

成语寓意

编辑
世外桃源这一成语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一些文人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其积极的一面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但在阶级社会中,桃花源式的生活模式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实际上只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神界”,这一“神界”和黑暗现实的对抗是软弱的,它很容易把人引向逃避现实的道路上去,这是它消极的一面。

成语运用

编辑
成文用法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以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运用示例

近代·趼人《痛史》第十回:“左右没事,就叫她们做些女红,我这山中便是个世外桃源了。”

现代·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

下一篇 百家姓

上一篇 林语堂文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