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注疏 编辑

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尔雅注疏尔雅注疏

《尔雅注疏》又名为《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是对《尔雅》加以注解的中国古代著作,作者为晋·郭璞(注作者)与北宋邢昺(疏作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尔雅注疏

别名: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

作者:郭璞(注作者) 邢昺(疏作者)

类别:人文、诗词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1日

页数:644 页

开本:32 开

ISBN:9787532554324

历史沿革

编辑

《尔雅》是中国现存文献中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尔雅》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先秦各地的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全书19篇,其中最后7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这7篇不仅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

《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

据史书记载,东汉初,窦攸由于“能据《尔雅》辨豹鼠”,所以汉光武帝奖赏给他百匹帛,并要群臣子弟,跟从窦攸学习《尔雅》。

郭璞更是把《尔雅》视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他说:“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但是,《尔雅》成书较早,文字古朴,加上长期辗转流传,文字难免脱落有误,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不少内容,不易被人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经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人,为《尔雅》作注。

郭璞从小就对《尔雅》感兴趣。他认为旧注“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于是“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并参考樊光、孙炎等旧注,对《尔雅》作了新的注解。

著作特点

编辑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对于《尔雅》的写作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旦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有人认为是孔子弟子编写的。这种种说法都不可信。

《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从《尔雅》的性质来看,它本是一部以解释五经的训诂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而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才有较大的发展。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

而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在官学里讲授经义。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随后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它并非是一人一时之作,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是由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资料而成。历经秦火、战乱之后,这部书在汉代初年重新问世,又经过经师儒生的陆续增补,才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尔雅》。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19篇。

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例如:

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释诂)

克,能也。(释言)

明明,斤斤,察也。(释训)

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尽管作为语文词典来说,它的注释过于笼统,许多条目仅仅是同义词表,但是远在公元前2世纪就能产生出这样的著作,就是在世界词书编纂历史上也堪称第一了。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例如: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

门侧之堂谓之塾。(释宫)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释器)

大鼓谓之鼖(fén),小者谓之应(yìng)。(释乐)

“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例如: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释天)

坟莫大于河坟。(释地)

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释丘)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释山)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释水)

“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

例如: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释草)

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释木)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释虫)

鲲,鱼子。(释鱼)

舒雁,鹅。舒凫(fú),鹜(wù)。(释鸟)

罴,如熊,黄白文。(释兽)

狗四尺为獒。(释畜)

《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在汉代,儿童在完成识字阶段的教育后,要读《论语》、《孝经》和《尔雅》这3部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尽管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尔雅》的知识容量相当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经非常可观了。所以有人说,《尔雅》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事实上,《尔雅》并不是经,也不是某一部经书的附庸,它是一本独立的词典。人们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增长各种知识。

《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词书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

《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写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埤雅》、《骈雅》、《通雅》、《别雅》等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从汉唐到清代,为《尔雅》作注的人很多。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不下2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经学家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清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

著作目录

编辑

《尔雅》疏叙

卷一·序

卷一·释诂第一

卷二·释诂下

卷三·释言第二

卷四·释训第三

卷四·释亲第四

卷五·释宫第五

卷五·释器第六

卷五·释乐第七

卷六·释天第八

卷七·释地第九

卷七·释丘第十

卷七·释山第十一

卷七·释水第十二

卷八·释草第十三

卷九·释木第十四

卷九·释虫第十五

卷九·释鱼第十六

卷十·释鸟第十七

卷十·释兽第十八

卷十·释畜第十九

作者简介

编辑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晋代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父郭瑗,晋初任建平太守。西晋末年郭璞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于是避地东南。过江后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参军,后又从宣城东下,被当时任丹阳太守的王导引为参军。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图逆,被害。追赠弘农太守。

郭璞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有颇深的造诣,曾注释《周易》、《山海经》、《尔雅》、《方言》及《楚辞》等古籍。他又精于历算及术数之书,以善于卜筮闻名,在当时有人曾对他从事卜筮加以指责。郭璞在《客傲》一文中作了答复。他说这是和庄周之为漆园小吏、严君平之卖卜于成都,以及焦先之遁迹、阮籍之昏饮一样,乃是身处乱世以求自保的一种手段。

然而,郭璞卜筮,侈谈阴阳术数,也不完全是为了明哲保身。实际上他常以卜筮的形式,隐晦曲折地表示他对时局事态的看法。如他给晋元帝的几篇奏章,就是借谈阴阳灾异,以规劝帝王减轻对人民的压榨。他又以占卦预言的方式,劝温峤、庾亮起兵讨伐割据荆州的王敦,而借占卜"无成"阻止王郭图逆,都反映了他的政治态度。至于《晋书》本传所记载的怪诞传说,是因唐人修史喜广采小说异闻而加以附益的。

郭璞诗文本有数万言,"词赋为中兴之冠"(《晋书·郭璞传》),多数散佚。今尚存辞赋10篇,较完整的诗18首。郭璞所存辞赋中,《巫咸山赋》、《盐池赋》基本上是写景,辞藻繁富。《流寓赋》和《登百尺楼赋》反映了"八王之乱"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流寓赋》还写到他从家乡出来时沿途所见的离乱情景。以上4篇大约均为西晋末年在北方时所作。其余7篇之中,《江赋》、《客傲》、《南郊赋》是到江南后所作。另外4篇则难以考证其写作年代。

《江赋》是郭璞辞赋的代表作,《文选》收录。此赋文采宏丽,铺张夸饰,极写大江之浩瀚,地势之险峻,物产之丰富,气象壮阔,笔力雄健。也有一些写景片段(如描写江中舟楫往来的情景)比较生动传神,富于诗意。但此赋仍不脱排比罗列的积习,所用古字和僻典也较多,行文显得艰涩。这当与郭璞本人是古文字学家和博物学家有关。《客傲》体例模仿西汉东方朔的《答客难》,较集中地表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态度,行文比较平易。《蚍蜉赋》和《蜜蜂赋》似有寓意。前者是借蚂蚁的感时而动,以喻人主必须审察时势;后者可能有感于蜜蜂尚能听命于蜂王,以捍卫其巢,借以感叹晋朝诸将不能同心协力抵御刘渊石勒的侵掠。《井赋》起首四个三字句的形式,对后来谢惠连的《雪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等都有影响。

郭璞最为人传诵的作品是《游仙诗》。今存14首(其中4首残缺),钟嵘的《诗品》及《北堂书钞》尚录存一些佚句。这些诗的内容多写求仙者隐居深山的情趣及其得道飞升的愿望,流露出孤高傲世、蔑视世俗的情绪。他认为"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期望"永偕帝乡侣,千龄共逍遥".不过就像郭璞一生的行事并未能超脱现实一样,他的《游仙诗》也被钟嵘《诗品》评论为"词多慷慨,乖远玄宗。其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戢翼栖榛梗',乃是坎□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从现存的诗看,"辞多慷慨"之作已不多,但第1首写"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第5首写"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愤世疾俗情绪还很明显。郭璞在《游仙诗》中虽然尽情地抒写得道成仙的乐趣,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虽欲腾丹□,云螭非我驾".因此《游仙诗》实际上反映了他企图超脱现实又不可能超脱的矛盾心境。他是借抒写邀游虚无缥缈的仙境来抒发现实苦闷。这与阮籍的某些《咏怀诗》相似,但幻想的成分更多一些。

郭璞《游仙诗》中表现的隐逸出世思想与老庄思想一脉相承。所以《世说新语·文学》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说:"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但是郭璞《游仙诗》的风格与"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是很不相同的。它以精美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和幽寂环境,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谷吐灵曜,扶桑森千丈"及"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回风流曲棂,幽室发逸响"等,人物形象皆风神飘逸,写得甚有情采,创造出一种瑰奇神妙的意境。其中虽有玄论,但不乏艺术感染力。尤其是第9首所表现出来的飞腾九霄、俯视大地、忽感悲哀,只见"东海犹蹄涔,昆仑若蚁堆"的奇妙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对后人是有影响的。象李白的《古风·西上莲花山》就与此颇为相似。

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更似化用郭璞《游仙诗》第9首"东海犹蹄涔"两句及第13首"四渎流如泪,五岳罗若垤"的意境。郭璞在表现手法及写景技巧上颇似潘岳的《河阳县作》二首及《在怀县作》二首。所以钟嵘说他"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诗品》)。不过郭璞善于吸收他人之长,融合为一家之体。阮籍、张协的诗在思想主题及写景技巧上对他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影响。郭璞也从南朝民歌中汲取了一定的养分,如《初学记》所录断句"君如秋日云,妾似突中烟;高下理自殊,一乖雨绝天",即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与《游仙诗》的格调显然不同。

郭璞现存四言诗4首。其中《答贾九州愁诗》及《与王使君》诗情调虽然低沉,但也流露出他对民族灾难和国土沦丧的悲愤及收复中原的愿望。

《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明·张溥辑有《郭弘农集》 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韦凤娟)

下一篇 孟子注疏

上一篇 春秋谷梁传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