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刘祭典 编辑
公刘祭典是甘肃省的地方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公刘,出生于甘肃庆阳,是周族远古领袖,中国农耕文化的开拓者。其功迹《诗经·公刘》作了专篇叙述。
中文名:公刘祭典
功迹:《诗经·公刘》作了专篇叙述。
出生于:甘肃庆阳
出处:《史记·周本纪》
《史记·周本纪》也有“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懒其庆,多徒而保归焉。周道之兴之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的记载。《括地志》、《元和志》、《一统志》、《庆阳府志》均印证了这一史实。
公刘庙俗称老公殿,“老公”是周人对祖先的尊称,源自《诗经·豳风·七月》“献豕从 老公”。该地古称周都里,大原,现今属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管辖区。公刘摆脱半农牧生产方式,从庆城山区迁上沃野董志塬建立的第一个大本营,即《诗经·公刘》“于京斯依”的地方。历史上成为周族后裔敬祀祖先的活动场所和朝拜圣地。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源头地。
公刘祭典的时间在农历三月十八日。古有亡书而无亡言,民间言传为公刘诞辰,是陕西关中一带群众跋山涉水来此为先祖献蜡日。整个活动明显地保留着先周时代的十二蜡祭内容,即赛社,赛神、高禖、燔柴等古老遗风。
1966年公刘庙被拆毁,但在这片废墟上,祭典仪式没有终止过,每年参与人次达10多万。这种历史久,规模大,人数多的祭典仪式有着见证地方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价值,古农事活动的活化石价值。中国农耕文化的开创,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礼仪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它的意义在于这种活动只发生在公刘故里,形成的民俗习惯之所以经世不衰,其原因就在于以农为本的汉民族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首推公刘农耕文化之功,在历史上对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汉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