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台民歌 编辑
高台民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省高台县的民歌种类。高台民歌为典型的汉族民歌,历史悠久,流传久远,充分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台民歌具有质朴、高亢、豪迈的风格,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丰富的内容和题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中文名:高台民歌
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行地区:甘肃省高台县
批准文号:甘政发34号
高台民歌,节奏轻缓,悠扬不绝,内容或为神仙、或为历史人物,或为普通老百姓,多颂扬忠、孝、节、义、廉等优良品质,抒发内心苦乐,反映风土人情。每逢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或农闲时节,或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当地百姓在乡村街道、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演唱,以迎喜祈福,自娱自乐,教化人心。
其体裁形式可大致分为小调和劳动号子。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等,是民歌中流传最广的一种题材,当地人习惯地将其称为“小曲子”、“老曲儿”等,是广大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休息娱乐、节庆庙会等场合中所唱的各种歌谣。高台小调大致可分为丝竹小调、社火小调、风俗小调和地方化的外来小调等四类,有《绣香袋》《船景儿》《酒歌》《四景儿》等。 如,民国时期,高台县一首《十秃子吸烟》民歌,道尽了瘾民对抽鸦片的好处,“他说我抽洋烟‘干球不算’(土语,即不算啥东西),我把我抽洋烟的细说一番。抽洋烟也不为做官为宦 ,吃洋烟也不用举荐升员。吃洋烟也不用农商挑担,吃洋烟也不用“富米”少年(土语,指糟糕的意思)。吃洋烟也不用衙役跟班,吃洋烟也不用唱生唱旦。吃洋烟的尽都是聪明好汉,没呆子没苕子又没愣汉。朋友来做买卖热情接待,先开灯后说话洋烟当先。清早间咱吃的荷包鸡蛋,到中午又吃的羊肉挂面。清早间上大街买来洋烟,到晚来抽洋烟好不体面。”
高台民歌中的劳动号子主要有《夯歌》《拉大牛》等。
在1981年高台民歌集成普查,2005年至2009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高台县文化部门对高台民歌演唱传承情况作了一些追根溯源的调查。1981年曾出版《高台民歌》上、下册,收录民间传唱的地方传统曲目297首。截止2011年,会唱高台民歌者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且传承状况不佳。
图2 高台县举办首届民歌学习班
截止2011年,高台县文化部门已收录高台民歌360余首,确定县级传承人12人,市级传承人10人,省级传承人5人。 为了使各项“非遗”文化传承有序,展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全县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通过系统归纳、分析研究、补充完善、编排创新等方式,使“非遗”文化更具艺术性和观赏力,逐渐使他们从乡间小道、田间炕头登堂入室,迈向广场、舞台。在组织展示“非遗”文化的活动时,坚持高标准、精细化的原则,在方案策划、舞台布置、音乐表现、主持台词等方面着力凸现出“非遗”文化的特色,使“非遗”文化在面向观众时主题鲜明、亮点频现。截止2010年,连续举办了二届民歌大赛暨新年民歌演唱会。为了使乡土歌手更好的体现“非遗”文化的魅力,在不影响民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邀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使歌手在音乐节奏、演唱技巧、乐队配合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民歌大赛的展示,歌手们也成了全县土生土长的“明星”,他们的演唱雅俗共赏,受众广泛,受到了广大城乡干部群众的喜爱。遗产级别: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日期:2011年3月16日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批准序号:20
批准编号:Ⅱ-9
申报单位:张掖市高台县。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