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卷(吴地宝卷) 编辑

江苏省苏州市民间文学

宝卷(吴地宝卷)宝卷(吴地宝卷)

宝卷(地宝卷),江苏省苏州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吴地宝卷于唐代变文“俗讲”与宋代佛教的“说经”,已有10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江苏南部吴语地区,以同里宣卷(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河阳宝卷(张家港市凤凰镇)、锦溪宣卷(昆山市锦溪镇)和胜浦宣卷(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等为代表。吴地宝卷是唐代变文的嫡系传承,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讲唱形式和宗教仪式,富于宗教色彩。题材多为佛教故事,宣扬因果报应,劝人为善,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韵文为主,间以散文。宣唱者只敲木鱼、引磬,讲述经卷如《妙英宝卷》《观音宝卷》《目莲宝卷》等,应和的人诵唱“南无阿弥陀佛”,故称“木鱼宣卷”。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增加丝竹乐器,同时增加了民间传统故事和神话等文学性较强的内容,如《洛阳桥》《玉佩记》《白兔记》《黄金印》等,被称作“丝弦宣卷”。

2014年11月11日,宝卷(吴地宝卷)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Ⅰ-13。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宝卷(吴地宝卷)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批准时间:2014年11月11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江苏省苏州市

遗产编号:Ⅰ-13

历史渊源

编辑

宝卷,源于唐代变文“俗讲”与宋代佛教的“说经”,一开始仅限于僧宇尼庵之中,用通俗浅易的形式,讲唱经文和演唱佛经典故,传播宗教教义。宝卷就是讲经的讲义、演唱的文本。宣卷,顾名思义就是宣讲宝卷。讲时用“白”,即乡土大白话;唱时用“偈”,也叫“吟”。吴地宝卷就是用苏州话宣唱的宝卷。现存苏州地区宝卷和宣卷活动的资料,较早的有出自白茆宝卷中的宋代天竺普明禅师编集的木刻本《大乘香山宝卷》,明万历二年(1574)初刊、题“古吴净业弟子金文编”的《念佛三昧径路修行西资宝卷》。清嘉庆、道光年间,程寅锡《吴门新乐府·听宣卷》云:“听宣卷,听宣卷,婆儿女儿上僧院。婆儿要似妙庄王,女儿要似三公主。吁嗟乎!大千世界阿弥陀,香儿烛儿一搭施。”“妙庄王”和“三公主”是《香山宝卷》中的主要人物。道光以后,有一部分宝卷逐渐摆脱宗教气氛,以讲唱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主,与地方曲艺戏曲同目的宝卷逐渐增多,有《琵琶记》《西厢记》《白蛇传》《珍珠塔》等。宣卷形式中还增加了丝竹乐器伴奏,常用的有《弥陀调》《韦陀调》《四季调》《紫竹调》等。通常的木鱼宣卷,用木鱼、星子伴奏,也有用乐器伴奏的丝弦宣卷。吴地宝卷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间说唱形式,在庙会、婚庆、寿诞时宣唱。

苏州宣卷在清末民初十分兴盛,20世纪20至40年代达到全盛。20世纪20年代前后,吴江窑上出现杨秀德的班子,30年代初昆山周庄龙庭蟠、徐士英、郭兆良等也组织起丝弦班子,影响所及,同里、八坼一带涌现出13副丝弦宣卷班子,其中以许维均声名最著。许氏不但提高了木鱼宣卷调的音乐性,而且模仿说书人“起角色”,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派宣卷”样式。吴语宣卷流传于整个苏州,其中,吴县的里市、甪直、胜浦,吴江县的同里、八坼、金家坝,昆山的周庄、大市、陆墓等乡镇宣卷艺人尤其活跃。从事丝弦宣卷表演的艺人大都是农民,他们常在农闲时出外演出,补贴家用,也有少数人以此为营生,常年在外演出。专业演出的艺人常摇着一条小船,既当交通工具又供夜晚歇宿。一地演完,翌日再去他乡。直到20世纪60年代,苏南地区的丝弦宣卷艺术表演还是相当盛行。

文化特征

编辑

基本组成

河阳宝卷

唐代变文的重要传承,发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目前在张家港市凤凰镇的农村中仍有十余个讲唱班子在进行传唱,与河阳山歌一起作为古代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阳宝卷通过讲唱民间故事,演绎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观念。

同里宣卷

以苏州吴江同里古镇为中心的民间说唱艺术,清同治、光绪年间盛行,流传于吴江各乡镇,并辐射江浙沪交界地带。同里宣卷早期都是“木鱼宣卷”,后发展为“丝弦宣卷”,内容上以传统的民间劝善教化故事为主,后又出现了很多现实题材作品。

锦溪宣卷

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民间曲艺的重要支流,也是吴方言地区民间宣卷的一个分支。以锦溪为传播圆心,流传于昆山南部其它乡镇(周庄、千灯、张浦等),也辐射至苏州南部、上海青浦及浙江的嘉兴、嘉善一带,在江浙沪吴方言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胜浦宣卷

顾名思义是用胜浦方言宣唱的“宝卷”。表演形式既有传统的“木鱼宣卷”、二人双档宣卷,又有多人合奏的“丝弦宣卷”。长期以来,在胜浦乡村里的庙会上,农家婚庆、寿诞、迁居、婴儿剃头等礼仪之日都要请宣卷班子来热闹一番。

沙上宝卷

流布于张家港市北部沿江地区,包括锦丰镇的三兴、锦丰、合兴,乐余镇的兆丰、乐余、东沙,原金港镇的中兴、德积、晨阳,大新镇,南丰镇和常阴沙农场等地,几乎覆盖市域的五分之三。沙上宝卷流行于明清与民国时期,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门叙述佛道人物故事的卷本,如《玉皇宝卷》《灶皇宝卷》《观音十二园觉全传》等;二是以民间传说、人物故事为载体,宣讲佛道经义劝人为善的卷本,如《陈子春恩怨宝卷》《李翠莲宝卷》《珍珠塔宝卷》等;三是佛道经义仪式本,如《请道佛登科宝卷》《荷花结缘宝卷》《花名宝卷》等。

甪直宣卷

主要分布在甫田村的陆巷村、甫港村的陶浜村、澄北村的陶巷村和市镇街道。明代,甫里镇为长洲县五镇之一,是郡东乡镇之首,是当时的金融和商贸中心。清道光、咸丰年间,宣卷流传至甪直。现收藏有抄录卷本《丝带宝卷》《麒麟宝卷》《合同宝卷》《盗金牌》《蓝丝带》等50多部。

常熟宝卷

古里、尚湖两地是常熟宝卷的中心,并通过虞城向周边县市及上海等地辐射。现存常熟宝卷有宋代天竺普明禅师编集的木刻本《大乘香山宝卷》、光绪丙戍年新编的木刻本《目莲三世宝卷》,以及宣统三年(1911)照光绪丁未(1907)上海书局石印本《绘图三世目连救娘》抄缮的《目莲宝卷》等。常熟图书馆藏有同治年的宝卷抄本。常熟宝卷在清末已经非常盛行。按用途,常熟宝卷可分为“仪式卷”和“白相卷”(闲卷)二大类。仪式卷主要用于民间举行“接引西方”“闹五更”“做寿生”“保太平”等重大仪式,如《玉皇宝卷》《十王卷》《受生宝卷》等。白相卷适于休闲时讲述。

内容分类

卷本内容

吴地宝卷的内容、唱本及曲调由于历代的积累,卷本繁多。依据卷本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六大类:

一、神道故事宝卷。这类宝卷讲唱各种神道如何成神、成佛、成仙,或为民众解厄济难的故事。如《弥陀卷》讲述弥陀成佛的故事,《三官卷》讲述天官、地官、水官解救危难的故事。

二、妇女修行故事宝卷。这类宝卷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妇女,她们的婚姻家庭生活有种种变故,受到种种磨难,有的甚至是几世遭难,但她们都笃志拜佛求仙,最后终成正果,得到好报。如《妙英宝卷》,讲述妙英历尽苦难,修行成白衣观世音的故事。

三、民间传说故事宝卷。这类宝卷的内容,有不少是地方性的民间传说,有的是真实的故事,而后被神化或佛化了的。如《孟姜女宝卷》《神童宝卷》《金锁宝卷》和《目莲救娘卷》等,均属于此类故事。

四、俗文学传统故事宝卷。宋元以来,俗文学积累了大量传统故事,在民间以戏曲、演唱等形式广为流传,讲唱宝卷的艺人也编入宝卷。如《严嵩宝卷》讲述海瑞斩严嵩的故事,《百花台卷》讲述的宋仁宗时扬州府泰兴县李文俊与绍兴穆瑶琴悲欢离合的故事。

五、道教经义宝卷。这类宝卷原为农村中道教驱邪仪式,后被讲唱宝卷艺人所利用,成为宝卷驱邪的仪式。如《洛阳宝卷》讲述福建泉州的洛阳桥,造桥时遇种种磨难,而后求助观世音,最终造成大桥的故事。后为农村动土或竣工时驱邪求吉仪式时唱的宝卷。如《八仙上寿卷》,讲述敬请上、中、下三洞八仙二十四位神仙,为祝寿时讲的宝卷。

六、童话宝卷。这类宝卷一般都很短小,以动物拟人化来反映现实生活,非常风趣,是讲唱宝卷时的压坐卷与解坐卷,很受人欢迎。如《螳螂做亲卷》,讲述螳螂要娶纺织娘,众昆虫一起送礼相贺吃喜酒的故事;《小猪卷》讲述一只母猪与七只小猪的故事等。

卷本式样

吴地宝卷有三种卷本式样:

一是全唱本,即全是唱词,一唱到底。具代表性的是《洛阳桥神》《拜月华卷》等。

二是全讲本,即从头至尾全部演讲,这部分主要是道教经义仪式本,经文只能念,韵文是唱的。念文中往往使用韵文。

三是讲唱本,即有时唱,有时讲,讲唱结合,这种卷占绝大多数。凡是唱本,唱词都是七言句,不讲求格律,但讲究押韵。一般是一二四句押韵,四句为一节,不分节的除首句外,其余都是偶句押韵,韵脚均为吴方言。唱词简朴工整,几乎所有的卷本都没经过文人的加工与修饰。

演唱传统

吴地宝卷的宣唱形式有两种: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木鱼宣卷一般是两人搭档,故称双人档。两人在桌子东西两旁相对就座。东首的称“上手”,面前桌子上放着醒木、折扇、经盖和木鱼等道具。宣卷先生翻开卷本置于桌子上,照本宣讲,时说时唱;西边称作“下手”,一边击打磬子,一边嘴里附和着“上手”每句唱词最后两个字,并加唱“南无阿弥陀佛”一句禅语于落调,被称为“和调”。丝弦宣卷有6—8人,配置丝弦乐器。除了木鱼、磬子亦同双人宣卷一样,还用其余丝弦乐器配音,增加了喜庆气氛,曲调也有所改变。有时丝弦宣卷还会结合演出其它传统戏曲剧目。

吴地宝卷的讲唱一般是在客堂(厅)北首正中,纵向拼放2—3只八仙桌,坐北朝南。北首墙壁悬挂中堂(做寿挂寿星轴,婚嫁挂和合轴)。中堂下面桌子靠墙列置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南极仙翁、土地神君、阴曹阎王、五路财神、释迦如来和瑶池王母等各方数十尊诸神众佛的画像(俗称“纸马”)。纸马前桌上供有酒盅、糖果、荤素祭品及礼盒,台前红烛(寿烛或喜烛)高燃,清香(或寿香)袅袅。纸马右侧,还放置一斗白米,两根甘蔗、一杆木秤和一面镜子。在白米中点上一盏菜油灯,以求祈福禳灾。

吴地宝卷的讲唱都有固定的程序。首先,是“请佛”。宣卷者手持清香,站在桌前颂唱“三宝科仪”,恭请诸佛降临。请佛时,宣卷者时而面北,时而朝南。如唱到“奉请南海观世音”时,面朝南躬身。接下来唱到“善才龙女降台临”时,面朝北躬身。还有“奉请释迦如来佛,五百罗汉降台临;奉请瑶池王母尊,九天仙女降台临”等。“上请上界诸佛祖,中请中央五岳神,下请龙宫并水府,上中下三界各降临”,一共32尊神与佛,共需花20分钟时间。接着,开始正式宣卷。宣卷者携带数十本宣卷脚本,一般让听众“点卷”,点什么卷就宣什么卷。听众不点,由宣卷者自己决定,任选一本。宣卷时,将脚本摊在面前,照本宣唱。中间有落会,稍作休息。由事家请客吃夜宵,一般是吃长寿面。

艺术特征

木鱼宣卷主要是用木鱼、磬子(引磬)和碰铃。木鱼为一大一小两个,由主宣的“上手”敲打,木鱼下有垫子,一般用大米或黄沙装袋而成。宣卷时,艺人冬穿棉布(绸缎)长衫或长袄,夏穿纺绸料制成的对襟褂子。丝弦宣卷的乐器有二胡、三弦、扬琴、竹笛,以及琵琶、笙、箫和锣等乐器,也有角鱼、磬子或碰铃。这种宣卷人数较多,有上下手和乐师七八人。丝弦宣卷的曲调更为丰富,在木鱼宣卷“弥陀调”“韦陀调”和“海花调”的基础上,吸收了“苏滩”和“锡剧”中的韵律,创作了一种新的曲调——“丝弦调”,同时还根据书情的需要,采用江南小调、锡剧、越剧、沪剧及评弹中一些喜闻乐见的曲调加以宣唱。丝弦宣卷开场时一般会加奏《三六》《龙虎斗》等乐曲。此外,有些宣卷艺人还结合现代生活,自编了一些唱段。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文学价值

吴地宝卷的宣讲是历史悠久、遗存丰厚、受众广泛的民间文学形式与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卷本经过多代人的加工,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具有突出的文学价值,是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的宝贵资料。

音乐价值

吴地宝卷的曲调单纯、严谨、优美、动听,浓缩了佛教音乐、苏浙民歌和苏南滩簧音调的精华,对于研究江南地区民间音乐、戏曲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育价值

吴地宝卷的故事大多颂扬清廉,歌唱爱情,劝人多做好事善事、除恶扬善、邻里和睦相处、敬神佛、尚礼仪、守国法、孝敬父母和救济贫困,情节曲折生动,是旧时民间尤其是广大乡村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同时,宣卷寓教于乐,在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发挥了一定的娱乐教化功能。

民俗价值

吴地宝卷的宣讲演出常出现在做寿、过生日和婚礼等喜庆活动或庙会等场合,是苏州众多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民俗史、弘扬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体活动的多样化,宣卷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讲唱宝卷的艺人人数减少,年事已高,讲唱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听讲唱宝卷的人也益减少。因此,对宣卷亟须加以保护与传承。

传承人物

芮时龙(1940年10月—),男,汉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宝卷(吴地宝卷)”。1960年开始从事宣卷演唱,先后师承杨坤荣、顾计人、闵培传等。1992年,从师“许派”创始人许维钧之妹许素贞,成为许派宣卷第三代传人。熟稔《洛阳桥》《珍珠塔》《描金凤》等五十多本传统宣卷脚本,演唱通俗、质朴,曲调多样。注重培养新人,传授技艺。先后收赵华、计秋萍、吴根华等人为徒。2012年起,主动担任同里中学宣卷传承班辅导老师,每周授课一次。他带领的宣卷班子,常年活跃在江浙沪一带农村,并坚持在同里退思园宣唱宝卷。

余鼎君(1942年5月—),男,汉族,江苏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宝卷(吴地宝卷)”。出生于宝卷世家,8岁时,就随父亲外出宣卷在旁观摩学习。1998年以来,专业从事宝卷活动。一方面,他尽力收集宝卷,妥善修复收藏,并无私提供给专家学者,让常熟宝卷在学术界露面、展姿。个人手头有250余种,并已编成目录,交给了宝卷专家车锡伦先生,让他在修订《中国宝卷总目》时收进去。另一方面,整理、提高日常宣讲的宝卷。再一方面,对宣讲中需要而又缺失的宝卷,他逐一编写补进。如根据佛经等有关记载,编出《文殊宝卷》《普贤宝卷》;根据有关记载及传说,编出了《大成宝卷》。

王丽娟(1954年1月1日—),女,汉族,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锦溪宣卷”。

胡振兴(1946年4月—2017年5月),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宣卷·河阳宝卷”。

虞关保(1930年1月1日—),男,汉族,苏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宣卷”。

蒋根泉(1949年8月—),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宣卷·甪直宣卷”。

保护措施

张家港、昆山、吴江和苏州工业园区等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宣卷的保护传承与宣传推广工作,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宣卷的传承与发展:

一是挖掘宣卷史料。深入民间,走访宣卷老艺人,进行宝卷普查整理,收集宣卷传抄本,并进行复制,做好摄影、摄像和录音等工作,予以保存。

二是展开对宣卷老艺人的保护工作。建立老艺人档案文本,关心宣卷艺人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演出场地,为他们创造互相观摩交流的机会,提高宣卷的演唱水平。做好讲唱人的传承工作,有重点地物色一些有艺术追求、有基础的青年,拜老艺人为师,培养宣卷接班人。

三是建立宣卷博物馆、陈列室,对外开放,并使之成为宣卷艺术的传承培训基地。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于2012年10月正式开馆。

四是做好编辑出版工作。2007年,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启动了《中国·河阳宝卷集》的编纂工程,编辑人员征集到728个宝卷卷本,从中遴选了163种,一一进行仔细的校勘、标点、注释,而后汇编成集,共计“道佛叙事本”40篇、“民间传说故事本”96篇、“道佛经义仪式本”27篇。2007年11月2日,《中国·河阳宝卷集》在沙洲宾馆举行了首发仪式,并推向了全国。2009年,同里镇通过采访非遗项目传承人收集基础资料,整理出版《中国·同里宣卷集》(上、下卷),为中国宣卷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2016年6月,《中国常熟宝卷》正式出版。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获得“宝卷(吴地宝卷)”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宝卷(吴地宝卷)项目保护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荣誉表彰

2001年,同里镇获得“江苏省民间艺术——宣卷之乡”称号。

2010年,锦溪镇成功申报苏州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宣卷之乡)。

2011年11月,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同里宣卷的继承人赵华演出的作品《乡下街上人》获得金奖。

2013年7月9日,同里宣卷赵华作品《螳螂做亲》入选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曲艺邀请赛。

2015年,由金献武创作,赵华、张宝龙参与表演的《祸起双十一》,获得上海浦东“周浦杯”全国宣卷学术邀请赛金奖。

2015年11月2日,张家港市被授予“中国宝卷之乡”的称号。

2015年11月21日—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首届上海浦东·全国宣卷传承论坛在沪举办,由锦溪镇文体站选送,锦溪宣卷传承人堵建荣编导、代表性传承人王丽娟主唱的《顾鼎臣游春认女》获得金奖。

重要活动

2009年、2011年、2013年,锦溪镇先后举办了三届江浙沪宣卷演唱交流会。

2016年6月28日,南京博物院小茶馆上演“吴音雅韵”南博·苏州非遗项目展示周首场展演——河阳山歌、河阳宝卷专场。

2016年10月15日—16日,第四届江浙沪宣卷交流邀请赛在锦溪镇举行。

2018年6月,“国乐昆韵江南风——2018年昆山非遗台湾行”在台湾屏东大学和台湾艺术大学交流演出。“锦溪宣卷”作为昆山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亮相。

2019年5月16日—18日,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组织昆山旅游企业赴北京参加首届亚洲文化旅游展,并组织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锦溪宣卷进行现场表演。

2019年12月7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主办的第七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第三场展演——“奋进新时代”张家港市曲艺节目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少儿曲艺作品河阳宝卷《送给远方的礼物》参演。

2021年7月,“当今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常熟宝卷暨相关民俗学术研讨会”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社科院等1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多名宝卷研究专家,对常熟宝卷进行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