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歌 编辑

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

桐城歌桐城歌

桐城歌,安徽省桐城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桐城歌是起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歌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明代桐城时兴歌(情歌)流布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语地区,以独特的七言五句体式、婉转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著称,在流行地广泛传唱乃至刊布成帙。桐城歌是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其歌体、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008年6月7日,桐城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79。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桐城歌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Ⅰ-79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安徽省桐城市

遗产级别:国家级

历史渊源

编辑

据考证,桐城歌起源于唐代,流行于明中叶以前。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指出:“嘉、隆间,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桐城歌’‘哭皇天’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冯梦龙曾在《山歌》中辟有专卷“桐城时兴歌”,谓之“乡俚传诵,妇孺皆知”,这些文献足以证明桐城歌在明中叶就已兴盛,并产生了较大影响。

明清时期,桐城文人尤其是“桐城派”作家,从桐城歌谣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桐城接江趋淮,河埠陆驿自古车水马龙,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凭借“七省通衢”的特定地域条件,桐城歌迅速传播到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并在湘、鄂、皖、赣以及浙西地区等广泛地域内,形成一条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桐城歌谣文化带”。明清时期,对于吴中山歌、扬州清曲和土家族“女儿会”情歌等民间歌谣的繁荣发展来说,桐城歌功不可没。

到了近代,桐城歌为流入安徽安庆一带的黄梅调,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乳汁和广袤的文化土壤,引发黄梅调向黄梅戏的嬗变,孕育出安徽较有名的剧种——黄梅戏。

中华人和共和国成立初期,桐城歌的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反映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以及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歌谣作品不断涌现。

20世纪50年代,以桐城县文化馆刘凯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工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桐城歌音乐资料,并筛选整理150余首桐城歌。

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桐城市文联叶濒为代表的一批民间文艺工作者,搜集桐城歌原始资料8000余首。

桐城歌曲谱桐城歌曲谱

桐城歌桐城歌

桐城歌曲谱桐城歌曲谱

桐城歌桐城歌

桐城歌表演桐城歌表演

文化特征

编辑

体裁与题材特征

根据演唱场景的不同可以将桐城歌体裁分为三大类:第一,劳动农作是鼓舞士气演唱的号子,此类桐城歌曲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使百姓在劳作时充满激情,通过呼喊号子使百姓加快劳动的速度,让劳动充满欢乐,如:桐城当地人民在打房子地基时传唱的经典曲目《劣歌》;第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此类体裁是传唱度较高的歌曲,在歌曲数量上也是比其他体裁类型的歌曲要多的多,此种歌曲内容更多的是走进百姓生活,在歌曲内容中会加入一些桐城当地的民间故事,增加歌曲的文学性。第三,百姓在山间小路上吟唱的歌曲,以此来抒发自己心中丰富的情感,典型的曲目有《桐城小花胜龙井》等。

歌词体特征

桐城歌在歌词创作上深受桐城文化的熏陶,充分体现了桐城当地地方风俗文化的特色,在歌词内容上不仅有桐城本地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方言俚语,还有融入对像诗词歌赋一样对仗工整且句句押韵的的古诗词句,桐城歌歌词风格上可谓亦俗亦雅、雅俗共赏,既含有桐城本地的风俗文化特色又有中华文学艺术上的高雅。桐城歌歌词句式上大多都是采用七言五句,也就是一句歌词有七个字,整首歌曲有五句,体现出桐城歌歌词句式简短的特点,方便人们对桐城歌歌词的记忆从而可以随时随地的轻易演唱出来。桐城歌歌曲的节奏感也非常强,演唱时句句铿锵有力,融合南北方民歌的特点,在歌词演唱的语句词上更多的偏向于南方民歌的风格,演唱时没有过多的装饰音。桐城歌在歌词创作中,非常形象生动的体现了歌中各种人和物的特征,便于人们在听桐城歌曲演唱时在脑海中将歌中场景非常真实的想象还原出来,呈现给广大听众强烈的画面感,增强其听歌感受,让其享受其中充分感受桐城歌的音乐艺术价值。

音乐形态特征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桐城歌的音乐传承载体、形态特征也逐渐转变为简单易懂,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容易接受。桐城歌展现的是较具地域特征的音乐文化,其音乐风格丰富多样。桐城歌的音乐特征体现更多的是对音乐艺术文化价值的注重。在桐城歌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其音乐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向现代音乐转变,就如近年桐城市人民政府投资拍摄《桐城歌》MV,MV以古老的桐城歌音乐为素材,其中所有取景都在桐城市。桐城歌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其歌曲风格兼具了南北民歌风格的特点。在以前北方一些省市会举办划早船的活动,在活动现场经常会出现一些桐城歌中的早船调,如《十二月花》,此歌的节奏非常曲折多变,充分体现了桐城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演唱声腔特征

首先,桐城歌大多是桐城当地人民行走在山间、田野、小路中哼唱而来的,充分表达了百姓在当下生活和劳作中的心情与情感。桐城歌不管在任何场景、任何地域都可进行演唱,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具有非常大的自由性,这是桐城歌的特征之一。其次,桐城歌有对唱、独唱、合唱等各种演唱方式,既可以一个人进行单独演唱,也可分男女配合进行对唱,更可以以群体形式进行多人大合唱。然后,桐城歌有清唱和伴奏演唱两种演唱形式,清唱是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靠演唱人员单独哼唱完成,桐城歌伴奏演唱是利用当地锣鼓等特色乐器在演唱人员哼唱时敲打进行伴奏。桐城歌歌词句式工整,歌词也非常诗情画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不管在演唱场景地域、形式和方式上都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多样性,使得桐城歌曲多元化。传统的桐城歌在演唱技巧上没有较强的音乐专业性,非常简单,普通老百姓人人都可传唱;而随着桐城歌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艺术专业工作人员的重视,桐城歌在演唱技巧上融入了更多的音乐技巧。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桐城歌蕴藏着丰厚的桐城文化,是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结晶,且在体裁与题材、歌词体、音乐形态、演唱声腔上都有着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征。传承和创新桐城歌对中国音乐艺术领域有着非常大的重要意义,是发展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必要举措。

传承状况

当下桐城尚有较多原生态歌谣资料有待发掘,不少濒临失传的桐城歌曲调和吟唱表演形式需要及时抢救与保护。

传承人物

查月华,女,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桐城歌,申报地区为安徽省桐城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桐城市文化馆获得“桐城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桐城歌项目评估合格,桐城市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编辑

荣誉表彰

2020年11月4日,桐城歌作品获得第三届桐城市文学艺术奖。

重要活动

2017年5月14,桐城歌《打哑谜》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进行表演。

2020年9月28日,安庆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馆中展示了桐城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