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传说 编辑

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市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羲之传说王羲之传说

王羲之传说,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市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王羲之传说主要流传在以山阴为中心的浙东地区,浙次扩展到中国各地甚至海外。其内容主要涉及与之相关的学书作书类传说、清真风流类传说、钟情山水类传说、爱国亲民类传说、蔑视权贵类传说,其中有许多传说还是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典。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绍兴市申报的王羲之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I-100。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王羲之传说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浙江省绍兴市

遗产类型:民间文学

遗产编号:I-100

历史渊源

编辑

晋永和七年(351年),出为右将军、会稽内史,直到升平五年(362年)逝世,王羲之生活在会稽(今绍兴)共计11年。王羲之体察民情,多次上书减轻会稽赋役,并断然开仓救荒,深为会稽人民所拥戴。王羲之与隐居于此的谢安、许询、支循、阮裕等名士过往甚密,轶事颇多。永和十一年(355年)之后,告墓辞职,优游于会稽山水之间,走遍了整个浙东地区,询道求仙,卒葬剡县金庭,民间以为王右军骑鹅而去,成了神仙。他的生平事迹、逸闻趣事,以及保存至今的兰亭、鹅池、墨池、戒珠寺、题扇桥、金庭观、右军墓等诸多遗迹,均被民众编成故事传说,广为流传,绵延不绝。在绍兴一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传说故事群。

王羲之传说最早的记载,见于六朝《世说新语》。此后在民间的口头流传不绝如缕。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后,搜集发表的王羲之传说达二百多篇。

文化特征

编辑

主要内容

王羲之传说主要内容分为:学书作书、钟情山水、爱国亲民、蔑视权贵四个大类。 传说多集中于书法领域,史实则以王羲之的政治活动为主。

典型传说

关于《兰亭集序》

在离绍兴不远的兰渚山一带,秀峰环抱,青峦叠翠,在一片开阔的地形中,建有—座精致的小亭,离亭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这就是书法家王羲之当年作《兰亭集序》的地方。在兰亭泓池水旁有一块石碑,上书“鹅池”两字。据说那“鹅”字是王羲之亲笔,“池”字是其七子王献之所写,“鹅”字一笔写成,清标拔俗,浑润中藏骨而不族,似得神助。

王羲之的“晒书台”

王羲之自幼聪颖好学,再加上出身于诗书门第,有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从懂事之日起就喜读诗文,亲近书墨,练习写字。年到七岁就能写得一笔好字,见者视为奇事,被人们颂为“神童”。其实,“天才出自勤奋”,他没有把自己看成“神童”,也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时时写,天天练,持之以恒,从不间断。他写了一张又一张,家里摆不开了,就拿到房前高台上晾晒,边晾晒,边自我比较,晒干了就收存起来,日后再进行揣摩比较,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就这样,天长日久地写呀晒呀,晒呀写呀……以后人们把他晾字的高台,叫成了“晒书台”。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王羲之传说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泛,流播方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特色鲜明,全方位展现了王羲之的聪明才智、爱国亲民、蔑视权贵等品性,它植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绍兴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王羲之传说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为民间文学和历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传承状况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转变,王羲之传说的流播受到较大冲击,亟待加强保护和挖掘。

传承人物

杨乃浚,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序号:05-2013,申报地区:浙江省绍兴市。

孟元土,男,1942年6月25日出生,第六批浙江省非物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序号:06-I-1220,申报地区:绍兴市本级。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绍兴市文化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王羲之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王羲之传说》项目评估合格,绍兴市文化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编辑

王羲之传说有的是依据史籍记载加工而来,有的则是完全虚构;有的展现了他的家族和家学背景,有的揭示了书圣的勤学之路。 其中不少传说,如《王羲之与鹅》、《题扇贵价》以及《兰亭序》等传说脍炙人口,妙趣横生,故而代代相传。

下一篇 李时珍传说

上一篇 苏东坡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