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秋英 编辑
黄秋英(学名:Cosmos sulphureus Cav.)是菊科秋英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枝叶为对生的二回羽状复叶,裂片呈披针形;花为舌状花,有单瓣和重瓣两种,颜色多为黄、金黄、橙色,红色;瘦果棕褐色,粗糙有毛,顶端有细长喙;春播花期6-8月,夏播花期9-10月; 有别名“硫磺菊”,是因花色金黄,像一种叫硫磺的矿物而得名。 原产于墨西哥,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碱性土壤地区可自然生长。喜温暖,不耐寒,忌酷热。喜光,耐干旱瘩薄,喜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忌大风,宜种植在背风处。 繁殖方法一般多采用播种繁殖。
黄秋英有清热解毒、化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咳嗽、痢疾、蝎蛰伤等症。 其花大、色艳,适宜多株丛植或片植,可用于花坛布置,也可用作切花。黄秋英的花语为野性美。
中文名: 黄秋英
拉丁学名:Cosmos sulphureus Cav.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菊目
科:菊科
属:秋英属
种:黄秋英
命名者及年代:Cav.,1791
黄秋英是菊科秋英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5-2米,具柔毛。枝叶为对生的二回羽状复叶,叶2-3次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至椭圆形。花为舌状花,有单瓣和重瓣两种,颜色多为黄、金黄、橙色,红色。头状花序2.5-5厘米,花序梗长6-25厘米。外层苞片较内层苞片为短,长约4-8毫米,狭椭圆形;内层苞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0毫米。舌状花橘黄色或金黄色,先端具3齿;管状花黄色。瘦果棕褐色,粗糙有毛,顶端有细长喙,连同喙长达18-25毫米,喙纤弱。春播花期6-8月,夏播花期9-10月。
黄秋英
黄秋英
黄秋英常见品种有“金鸟”系列和“宇宙”系列。
“金鸟”系列:株高30厘米,早花型,花径3.5厘米,半重瓣,生长适温15-25℃,播种后9至12周开花,耐热,花坛应用效果好。花色有橙色、黄色、混色等。
“宇宙”系列:株高30厘米,分枝性强,紧密,丛生,耐热性强,生长整齐,发芽对光照不敏感,播种后8至10周开花。
黄秋英原产于墨西哥至巴西,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碱性土壤地区可自然生长。在中国各地庭园中常见栽培。
黄秋英喜喜阳光充足、喜温暖,耐热,不耐寒,忌酷热。喜光,耐干旱瘩薄,喜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忌大风,黄秋英适生于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适宜pH值为6-7。宜种植在背风处。
黄秋英常用繁殖方法有播种和扦插两种;黄秋英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在一年中可分期播种使它们在春、夏、秋三季开花。
播种法
在中国广东地区在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黄秋英种子较大,每克种子约12粒,发芽适温18-22℃,育苗时湿度过高会降但发芽率。播种前用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1-2小时,浓度0.5%左右,经消毒后可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原菌,利于种子萌发,促使种子迅速发芽,幼苗生长整齐健壮。播种可采用苗珠播种或穴盘播种。生长快速,从播种到开花约50-55天。
苗床播种:土壤选择结构疏松、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好。苗床要求土粒细、平整。为防止病虫害发生,可于播种前25天左右将播种地翻晒2-3次,并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播种时苗床应浇透水,然后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在苗床上,播后覆盖一层薄草木灰或经筛过的泥炭。
穴盘播种:首先要做好种子和基质的消毒。种子消毒可于播种前用浓度0.5%左右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1-2小时。基质消毒可在每立方米基质(约20袋)中加入甲基托布津粉剂150-200克,搅拌2-3次,使药物与基质充分混合,然后边喷水边搅拌,使基质“手握成团,松而不散”。堆放8-10小时后装于穴盘内(堆放时要用薄膜覆盖),每穴放1粒种子,每个穴盘可播200粒种子,播后用手轻轻挤压使种子与基质豁合,然后喷透水再盖上报纸或塑料薄膜(如育苗场所有干、湿、温度控制的就不用盖)。报纸要长期保持湿润,待种子发芽后将报纸翻开。
扦插法
可选用当年播种健壮小苗的腋芽或剪取当年生健壮小苗的顶芽(结合摘心)进行扦插。也可在花谢后选择健壮的植株,剪去老枝,地上部保留2-3厘米主茎,剪后施以氮为主的复合肥,待发芽后剪取扦插。插穗长度保留3-4个节,尽量在节间下剪取,去掉下部叶片,保留上部1-2片叶。然后用生根剂400倍液和黄泥混合成泥浆,将插穗剪口蘸点泥浆,待泥浆干后插育苗池,育苗池要用80%的遮光网遮盖,插苗池基质可直接用新鲜河沙或新鲜黄泥,扦插时用一根细竹棒预先在基质上打孔,一边打孔,一边插入插穗,并用两个手指轻轻压实插穗基部的培养土,使插穗与基质充分结合。扦插密度约2.5-3厘米左右,以插穗叶片相互碰到而不重叠为标准,扦插深度以一个节入土即可。插后浇透水,以后每天喷1-2次叶面即可。黄秋英扦插使用生根剂扦插育苗效果显著,插后14天左右即可发根,20天可移植。
黄秋英
基质:黄泥、谷壳、鸡粪便以6:3:0的比例拌匀,堆沤半年后即可使用。
上盆:根据黄秋英的生长特性,当扦插苗根系长到6-8毫米时即可移植上盆,如果根系长得太长会消耗养分,小苗生长不健壮,影响生长。所以要及时上盆,上盆后需立即浇足水,使小苗与基质充分结合,如阳光太强,要用遮光网适当遮盖3-4天。
修剪:当黄秋英幼苗长至6-8厘米左右时,即可摘心,以缩短植株高度,增加侧枝数量,增加花朵。如要留作扦插苗繁殖用,可在10-12厘米高时进行摘心,第二次摘心仅在原来基础留2-3节为宜,以促使植株矮壮、丰满、花密。
浇水:要求适时、适量、合理浇水,浇水要根据天气变化和季节的不同进行,一般阴雨天要少浇或不浇,夏、秋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要多浇,反之则少浇。浇水要视盆土情况而定,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平时盆内不得有积水,如发现盆内积水要及时处理,否则会造成烂根、叶枯黄,引起植株死亡。花序形成前,盆土要保持一定的干燥,以利孕育花序。花蕾形成后,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施肥:要加强肥水管理,施肥应注意氮、磷、钾的配合。黄秋英花序较长,特别是第二代苗,植株较高宜,花序长,易倒伏。所以在栽培管理时一般不施用氮肥,适量增加磷、钾肥即可。在生长期内,结合浇水15-20天施1次腐熟的鸡粪便或豆饼肥,出现花蕾时,用1-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洒更佳,每次施肥前应松土除草。
温度:黄秋英生长适温为15-35℃,冬季温度不得低于7℃,否则植株受冻害,不能开花,严重时会冻死。夏季温度在35℃可正常生长,35℃以上高温植株徒长开花少,严重时植株叶片脱落影响观赏。所以黄秋英一般不在冬季栽植。
光照:黄秋英在阳光充足条件下,植株生长整齐,高度一致,开花整齐,花色鲜艳。在光照不足或雨天过密条件下,植株生长偏高,花序伸长,易倒伏,花色较淡。
病害
黄秋英常见病害有叶斑病、茎腐病、根腐病、茎腐病和白粉病。
叶斑病:多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一般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为紫褐色呈茶褐色小斑,或扩大为圆形的病斑,直径2-5毫米,边缘暗褐色,后期病斑呈小黑点,老病斑可开裂脱落形成孔状。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6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72%的农用硫酸链霉素1500-2000倍液喷洒,喷洒叶面每周1次,连续3-4次,交替使用,效果明显。
根(茎)腐病:在冬季,黄秋英盆土内的水分往往不易干,排水不良、室内光照不足、空气过度湿润等,会造成根腐病和茎腐病的发生,使得根、茎发黑腐烂。
防治方法:可在移栽前20天用敌克松800-1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浇水后注意通风降湿,增加光照。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以免传播病菌。生长期发病要及时喷施或浇灌根腐灵500-600倍液,每周1次,连续3-4次,效果显著。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展为圆形或长椭圆形黄白色病斑,斑上覆盖白色粉状物,后期白粉变为灰白色,叶片焦枯,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摘除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传染。发病期间喷洒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每周1次,连续3-4次,效果较好。
虫害
常见害虫有红蜘蛛、蚜虫、白粉虱。
红蜘蛛:主要是吸取植株的汁液,由于其体形微小又隐藏在叶背或花蕾里,危害初期不易被发现,中后期叶片的汁液被吸完老叶呈枯黄色,严重时新叶变硬、变小,叶色呈暗绿色,花朵变硬、花瓣畸形不能展开,严重影响花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经常检查叶背,发现红蜘蛛及早防治。可用克蜗醇、除满灵等药剂喷杀。一般可每周喷1次,高温干燥有利于红蜘蛛的繁殖可视情况适当缩短喷药时间,危害严重时应每隔2-3天喷1次,连续喷3-4次,要注意经常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蜗剂,以提高防治效果。
蚜虫:通常集中在嫩芽、嫩叶、嫩枝上刺吸汁液,造成植株受害部位萎缩变形,蚜虫还分泌蜜露污染植株,并诱发煤污病等病害。
防治方法:可用万灵600-800倍液或25%鱼藤精稀释800倍液喷杀,也可用40%乳油速扑杀800-1000倍液喷杀,每周喷1次,连续2-3次,对蛟壳虫及蚜虫有特效。
白粉虱:吸食植物汁液会导致叶片褪色、卷曲、萎缩,而且还经常成为各种毒素的传播媒介。
防治方法:可用0.01%的敌杀死溶液喷杀。
药用
黄秋英有清热解毒、化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咳嗽、痢疾、蝎蛰伤等症。
观赏
黄秋英花大、色艳,适宜多株丛植或片植。也可利用其能自播繁衍的特点,与其他多年生花卉一起用于花境栽植,或在草坪及林缘自然式配植。植株低矮紧凑、花头转密的矮生品种,可用于花坛布置,也可用作切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