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果瓜 编辑

葫芦科刺果瓜属植物

刺果瓜刺果瓜

刺果瓜,葫芦科刺果瓜属植物。一年生草本;茎上具有棱槽,密被白色柔毛,具有卷须.叶片圆形或卵圆形,3至5浅裂;花雌雄同株,雄花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头状聚伞花序,花萼5,披针形至锥形,花冠5裂,花冠直径0.9—1.4厘米,白色至浅黄绿色,裂片三角形,雌花较小,花暗黄色,无柄,聚成头状;果实长卵圆形,簇生,密被白色柔毛与黄褐色细长刺。

刺果瓜原产北美洲东部。中国分布辽宁、北京、台湾、四川、云南、山东 。刺果瓜的适应性强。刺果瓜虽然喜欢背阴的环境,但在低矮林间、悬崖底部、低地、田间、灌木丛、铁路旁、荒地等背阴或不背阴的环境中都能生存。

刺果瓜具有强烈的侵占能力,在农田和非耕地都有发生,侵袭当地植物。刺瓜果在山林中、围墙、篱笆、风景区、居民小区、水库边、森林动物园内等处都有大量茂盛的生长,并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或迅速向高处攀缘,所覆盖区域内当地的草本植物几乎不能存活,成片的灌木和部分树木被缠绕而枯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极大 。2017年8月28日,刺果瓜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刺果瓜

拉丁学名:Sicyos angulatus L.

别名:刺瓜藤、刺果藤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葫芦目

科:葫芦科

属:刺果瓜属

种:刺果瓜

命名者及年代:Linn.,1753

形态特征

编辑

刺果瓜

刺果瓜是一年生大型藤本植物 ,茎细长,通常为4-6米,长者可达10米以上,茎具纵向的槽棱,其上密被白色柔毛;茎节处生卷须,密被白色柔毛,卷须3-5裂,细长螺旋状。叶片形状似黄瓜叶,长和宽近等长,约5-20厘米,通常具3-5角,角先端锐尖,叶基部深缺刻,叶片两面微粗糙被短柔毛,叶缘具疏齿;叶柄长,密被白色柔毛。

花雌雄同株,雄花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头状聚伞花序;花序梗长10-20厘米,被白色柔毛;花托长4-5毫米,被柔毛;花萼5个,披针形至锥形;花冠直径0.9-1.4厘米,花白色至浅黄绿色,具浅绿色脉,花5裂,裂片三角形;雌花较小,无柄,聚成头状,常10-15朵着生在1-3厘米长的花序梗顶端。果实3-20个簇生;成熟饱满的果实后期形似调味品的大料瓣状,长约2.0厘米,宽约1.2厘米,厚约5-6毫米,其上密被白色柔毛,疏生长约8毫米的黄褐色细长刺;果实的中部和下部疏生瘤状突起,果实不开裂,内含种子1粒。种子椭圆形或近圆形,扁平,长约1.0厘米,宽约9毫米,厚约2.5毫米,灰褐色或灰黑色,光滑,无光泽;种脐两侧各有1条长约3毫米增厚的黄白色边。 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生长环境

编辑

刺果瓜的适应性强。刺果瓜虽然喜欢背阴的环境,但在低矮林间、悬崖底部、低地、田间、灌木丛、铁路旁、荒地等背阴或不背阴的环境中都能生存。

分布范围

编辑

刺果瓜原产北美洲北部和中部 ,早期被作为观赏植物或通过种子运输等途径扩散到欧洲、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北美洲的加拿大、墨西哥、加勒比地区,欧洲的克罗地亚、捷克、法国(西北部)、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摩尔多瓦、挪威、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亚洲的中国、土耳其、日本、朝鲜均有报道发现。1999年在中国台湾、2002年在河北、2003年在辽宁大连和山东青岛、2010年在北京发现刺果瓜。

物种危害

编辑

破坏生态环境

刺果瓜的生命力、竞争力极强,具有极强的入侵性。刺果瓜可攀缘到高20米以上的邻近树木,造成覆盖植物死亡。可借助邻近树木向外扩展达25米,造成其他植物缺光或受压死亡,形成单一群落。张淑梅等在大连发现(2007年 ),刺果瓜在山区、水库、居民区等处都有大量生长,并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或迅速向高处攀缘,所覆盖区域内当地的草本植物几乎不能存活,成片的灌木和部分树木被缠绕而枯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极大。邵秀玲等在青岛发现(2005年 ),被刺果瓜覆盖植物大部分死亡。

破坏农林业生产

刺果瓜耗水量和耗营养物质高,光竞争优势极强,可危害玉米、大豆、果树及其他农作物,在田间与作物竞争水分、光照、矿质营养及生存空间,严重时能导致作物大面积减产,以致绝收,并阻碍机械收获等农事操作的进行。日本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引 ),当每10平方米有15-20株刺果瓜时,玉米减产80%;每10平方米有28-50株刺果瓜时,玉米减产90%-98%。

防治方法

编辑

加强植物检疫

刺果瓜种子容易混杂在粮食及包装材料中传播。同时,刺果瓜的果实上具刺,也会加剧其远距离扩散的可能。为了控制刺果瓜向未发生区传播蔓延,植物检疫部门需加强对进口粮食及国内、省内调运粮食、种子及其包装材料、运输车辆等的检疫。

加强普查监测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于2013年9月10日专门召开了全市外来入侵杂草刺果瓜的识别培训及危害考察现场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刺果瓜疫情普查,并对发现的植株进行了铲除,为以后的防控工作打下了基础。但由于刺果瓜的种子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当年铲除的地方,以后几年还会有新植株产生。同时,当条件适宜时刺果瓜的种子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可进行周期性萌发。因此,仍要加强普查监测工作。

人工(机械)及时拔除

在北京,刺果瓜于4月底陆续出苗,幼苗似黄瓜苗,很容易识别。刺果瓜前期生长较慢,后期生长迅速。根据这些特性,可在5-6月其开花前组织人力进行拔除。由于刺果瓜出苗期不整齐,应进行多次人工拔除,才能控制其蔓延传播。

夏季刺果瓜生长旺盛,覆盖度高,根部常被茂密交错的茎蔓和其他植物覆盖住,不易找到根部,人工拔除有一定困难。应尽早在刺果瓜结籽前,采取机械翻除、割除等措施割断其藤蔓。如果结籽后割取藤蔓,成熟种子会落入地面,成为第2年的扩展

除草剂定向防治

应积极开展化学除草剂的筛选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在发生面积大、不易人工防除的情况下,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防除。使用化学除草剂时宜采用定向喷雾,喷药时要注意不要直接喷到树干和对除草剂敏感的植物上,以免对其他植物产生药害。

重点管理

编辑

2023年1月1日起,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下一篇 龙氏薹

上一篇 垂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