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地锦草 编辑

大戟科大戟属植物

斑地锦草斑地锦草

斑地锦草(Euphorbia maculata L.)是大戟科、大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纤细,茎匍匐。叶对生,长椭圆形至肾状长圆形;叶面绿色,中部常具有一个长圆形的紫色斑点,叶背淡绿色或灰绿色;叶柄极短;托叶钻状,不分裂,边缘具睫毛。花序单生于叶腋,基部具短柄;总苞狭杯状;腺体4,黄绿色,横椭圆形,边缘具白色附属物。雄花4-5,微伸出总苞外;雌花1,子房柄伸出总苞外,且被柔毛;子房被疏柔毛;花柱短,近基部合生;柱头2裂。蒴果三角状卵形。种子卵状四棱形,灰色或灰棕色。

原产北美,归化于欧亚大陆;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和台湾。 生长在平原或低山区的道路旁、原野荒地、田间、果苗圃、人工草坪、蔬菜地和住宅旁。

全草入药,具有止血、清湿热、通乳的功效;常用以治疗黄疸,泻泄,疳积,血痢,尿血,血崩,外伤出血,乳汁不多,痈肿疮毒。

(概述图参考来: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斑地锦草

拉丁学名:Euphorbia maculata L.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金虎尾目

科:大戟科

属:大戟属

种:斑地锦草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形态特征

编辑

一年生草本。根纤细,长4-7厘米,直径约2毫米。茎匍匐,长10-17厘米,直径约1毫米,被白色疏柔毛。叶对生,长椭圆形至肾状长圆形,长6-12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基部偏斜,不对称,略呈渐圆形,边缘中部以下全缘,中部以上常具细小疏锯齿;叶面绿色,中部常具有一个长圆形的紫色斑点,叶背淡绿色或灰绿色,新鲜时可见紫色斑,干时不清楚,两面无毛;叶柄极短,长约1毫米;托叶钻状,不分裂,边缘具睫毛。

斑地锦草

花序单生于叶腋,基部具短柄,柄长1-2毫米;总苞狭杯状,高0.7-1.0 毫米,直径约0.5毫米,外部具白色疏柔毛,边缘5裂,裂片三角状圆形;腺体4,黄绿色,横椭圆形,边缘具白色附属物。雄花4-5,微伸出总苞外;雌花1,子房柄伸出总苞外,且被柔毛;子房被疏柔毛;花柱短,近基部合生;柱头2裂。蒴果三角状卵形,长约2毫米,直径约2毫米,被稀疏柔毛,成熟时易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卵状四棱形,长约1毫米,直径约0.7毫米,灰色或灰棕色,每个棱面具5个横沟,无种阜。花果期4-9月。

生长环境

编辑

斑地锦草为旱生植物,生长在平原或低山区的道路旁、原野荒地、田间、果苗圃、人工草坪、蔬菜地和住宅旁。通常会侵入遭受破坏的土壤、干燥结实的草地、农田和暂时性裸地。海拔低限为43米,高限为100米。伴生植物常为马唐、狗尾草、革命草等。

在草坪草繁茂的地方,斑地锦草植株数量多,多为直立。叶绿色,近草坪草颜色。在匍匐状草坪,如狗牙根型草坪,班地锦草植株多匍匐状,分枝多,平铺。植株数量较繁茂草坪少,其中分枝多,覆盖面积大的大植株占到总植株数的1/6。在行道旁草坪,人为践踏多的地方,班地锦成为优势种,其他草种零星发生。斑地锦草的匍匐茎分枝多,互相交错,覆盖地面,覆盖面积大的大植株占到总植株数的1/4。叶紫红色,近似地面色。

在中国分布的温度跨度从北部内蒙古的年平均气温5.0 ℃到南部广东的年平均气温22.1 ℃;年降水量跨度从台湾的年均降水量2515.0毫米到西部新疆的年均降水量138.8毫米,各种生态类型都有其分布。

分布范围

编辑

原产北美,归化于欧亚大陆;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和台湾。

生长习性

编辑

斑地锦草植株的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出苗期和开花期,植株多为绿色。进入结实期植株颜色加深,多为紫红色。

斑地锦草花果期4-9月。 通过观察,发现斑地锦草在中国湘北地区的开花结实期提前并有所延长,3-4月份就进入开花结实期,结实期一直持续到11月份,这可能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主要价值

编辑

全草入药,性味辛、平。具有止血、清湿热、通乳的功效,常用以治疗黄疸,泻泄,疳积,血痢,尿血,血崩,外伤出血,乳汁不多,痈肿疮毒。

物种危害

编辑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影响景观,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造成一些植被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释放化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影响遗传多样性,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本地种的遗传侵蚀。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后,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而大多会利用其逃脱了原有天敌控制的优势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和扩散,对其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而由于外来物种的排斥、竞争,导致灭绝的本地特有物种则是不可恢复的。

对人畜健康的危害

斑地锦属大戟科植物,全草有毒,在中国有毒植物图谱数据库中的记录号为368。大戟科植物有多方面的毒性作用,该属植物多有白色的乳汁,对人的皮肤、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红肿、发炎,并且有促癌作用,即能促进已发生诱变的细胞组织癌变。斑地锦草的茎含有丰富的白色汁液,碰断后一旦沾到皮肤上、衣服上很难清洗。

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危害

在北美大陆被列为农田中最常见和最不易刈除的杂草之一。在中国为花生、棉花等早作物田杂草,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还常见于果苗圃、蔬菜地中。

对草坪的危害

斑地锦草入侵草坪,与草坪争水、肥等。作为外来入侵种,斑地锦草生态适应能力强,耗费水、肥能力强。侵占空间,影响草坪光合作用。斑地锦草产生的种子数量远远高于草坪草的播种量,其生长速度也远高于草坪草的生长速度,匍匐茎发达,覆盖在草坪草的表面,影响其光合作用,很容易形成草荒,毁掉草坪。增加草坪的养护管理成本,杂草越多,需要花费在防除杂草上的人力、财力也越多。

防治方法

编辑

根据以往对杂草的研究和防除经验,采用以人工防除为主,辅以植物替代控制,是防除斑地锦草较为有效的方法。

人工防除

班地锦在早春出苗较早,采用机械耕作对其幼苗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对于已经长成的植株,可以通过人工刈割进行控制,虽然其再生能力强,但反复刈割能避免植株开花结实,从而有效减少种子产生量,降低其扩散定植风险。在植物进入结实期前进行人工拔除。若在结实期采取人工拔除的措施,则还应注意妥善处理植物残株,以防大量种子扩散,扩大入侵面积。人工防除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清除植株,但对埋入土壤的植物种子则无能为力。

植物替代控制

斑地锦草具有先锋植物的特征,一般首先入侵裸地、间隙裸地、撂荒地、耕作和农作间隔时间长的农田、果园,人工干扰频繁的路边和宅旁。所以,在人工防除的同时应切实加强植被保护,防止滥毁原生植被。在裸地和间隙裸地、路边和宅旁等应及时复植草坪、林木和花卉等有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的本土植被,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取代外来入侵植物,防止斑地锦草乘虚而入,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健康状态。

化学防除

化学防除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等特点。但化学防除往往会杀灭许多本地生物,且难以清除地下部分,费用也较高,较易将毒素残留在环境当中。有报道称草甘腾可杀死斑地锦草的地上部分。

生物防除

斑地锦草之所以会在新区狷獗,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自然天敌的制约。生物防除则是从有害生物原产地引进食性专一的天敌将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控制在生态和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具有控效持久、防除成本相对低廉的优点,但有一定的生态风险性。

下一篇 银边翠

上一篇 紫斑大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