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甘草 编辑

车前科野甘草属植物

野甘草野甘草

野甘草(Scoparia dulcis L.)是车前科、野甘草属草本或为半灌木状植物。茎多分枝,枝有棱角及狭翅,无毛。叶对生或轮生,菱状卵形至菱状披针形。花单朵或更多成对生于叶腋,花梗细;无小苞片,萼分生,齿4,卵状矩圆形;雄蕊4,近等长,花药箭形,花柱挺直,柱头截形或凹入。蒴果卵圆形至球形,室间室背均开裂,中轴胎座宿存。

原产美洲热带,广布于全球热带;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香港、海南、上海。多生于25-450米的荒地、山坡、路旁。

全株入药,疏风止咳;清热利湿。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小便不利;脚气水肿;湿疹;痱子。

野甘草为常见农田和草坪杂草。在中国海南为螺旋粉虱的寄主植物。防治方法可采用人工及生物防除或化学防除。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野甘草

拉丁学名:Scoparia dulcis L.

别名:冰糖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唇形目

科:车前科

属:野甘草属

种:野甘草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植物学史

编辑

别称由来:野甘草的茎叶放口中嚼之有甜味,因此又有称为“冰糖草”。

形态特征

编辑

宏观特征

直立草本或为半灌木状,高可达100厘米,茎多分枝,枝有棱角及狭翅,无毛。叶对生或轮生,菱状卵形至菱状披针形,长者达35毫米,宽者达15毫米,枝上部叶较小而多,顶端钝,基部长渐狭,全缘而成短柄,前半部有齿,齿有时颇深多少缺刻状而重出,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

花单朵或更多成对生于叶腋,花梗细,长5-10毫米,无毛;无小苞片,萼分生,齿4,卵状矩圆形,长约2毫米,顶端有钝头,具睫毛,花冠小,白色,直径约4毫米,有极短的管,喉部生有密毛,瓣片4,上方1枚稍稍较大,钝头,而缘有啮痕状细齿,长约2-3毫米;雄蕊4,近等长,花药箭形,花柱挺直,柱头截形或凹入。蒴果卵圆形至球形,直径2-3毫米,室间室背均开裂,中轴胎座宿存。 花果期夏秋季或几全年。

野甘草-枝花野甘草-枝花

野甘草-枝花野甘草-枝花

野甘草-枝花野甘草-枝花

野甘草-枝花野甘草-枝花

野甘草-枝花野甘草-枝花

野甘草-枝花野甘草-枝花

野甘草-墨线图野甘草-墨线图

微观特征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4-5列细胞组成,多呈扁平状,类长方形,排列整齐,往往多层相迭,细胞壁木栓化,呈褐色。皮层较宽,为数层薄壁细胞组成,细胞呈长卵圆形、圆形以及不规则多角形,排列疏松,有明显的细胞间隙,偶见大型裂隙,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较狭窄,细胞小而不规则。形成层为2-3列排列整齐的扁平细胞组成。木质部较宽,约占2/3左右,导管多单个散在,偶见几个相连,木射线明显。

茎横切面:茎的横切面略呈圆柱形,有六条纵棱,棱角处为厚角组织。表皮由一列排列整齐紧密、扁平的细胞组成,外壁稍厚,常见由4-5个细胞组成的非腺毛。皮层所占比例较小,细胞大,壁薄,多为球形或椭圆形,排列疏松,靠近表皮的细胞具有叶绿体,有断续排列成环状的不规则小型裂隙。维管束为外韧型,呈放射状排列,韧皮部较狭窄,约占茎的1/8,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细胞小且不规则。木质部比例较大,约占茎的1/4,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髓部较宽,约为茎的1/2,呈类三角形,常有针晶束分布。

叶片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一列,排列紧密,均有气孔和腺鳞分布,上表皮细胞较大,外壁厚,多不规则,下表皮细胞类方形。栅栏组织1列,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素,与海绵组织分化明显。主脉维管束为半月形,外韧型,维管束上下方均有厚角组织,木质部位于向茎面,导管呈放射状径向排列。

叶表皮片:上下表皮细胞不规则,侧壁(垂周壁)呈波浪状,彼此互相嵌合,有腺鳞分布,由6-8个细胞组成;上表皮气孔器为不定式,下表皮为不等式,偶见直轴式。

粉末:灰绿色,淀粉粒多为单粒淀粉,偶见复粒,直径10-30微米。导管多为螺纹导管,直径20-34微米。纤维有2种,一种细长,壁厚,另一种壁薄,两头稍尖,直径12-32微米。腺鳞成群存在,腺头由6-8个细胞组成,直径85-120微米。非腺毛偶见,由3-4个细胞组成。可见木栓细胞碎片,细胞呈正方形及多角形。

产地生境

编辑

原产美洲热带,广布于全球热带;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香港、海南、上海。多生于25-450米的荒地、山坡、路旁,喜湿润环境,但在海岸沙地也能生长。

野甘草野甘草

繁殖方法

编辑
1.

外植体培养:以野甘草未开裂果实为外植体。在自来水下冲洗数次后,在无菌条件下用体积分数75%乙醇浸泡材料约30秒,用2克/升的升汞溶液分别灭菌2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培养基添加20克/升蔗糖、4克/升琼脂粉、pH5.8的培养基中。光照强度2500勒克斯,每日光照10小时,培养温度(25±1)℃。 2.

丛生芽的诱导:将消毒好的果实剖开,接种到MS+2.0毫克/升6-BA+0.1毫克/升NAA培养基上,培养15-25天,果实上面形成许多绿色颗粒状小芽点,并进一步分化成丛生芽。 3.

丛生芽增殖培养:将丛生芽接种到MS+1.0毫克/升IBA+2.0毫克/升6-BA+0.3毫克/升NAA的增值培养基上,增殖效果较好,增殖率达488.68%。 4.

生根培养:将丛生芽转入不添加激素的1/2MS培养基中诱导生根,7-15天后长出完整的根系,生根效果好,生长速度快,根粗壮,分枝多,生根率达100%。 5.

炼苗和移栽:野甘草试管苗长至5厘米以上时,先将组培瓶从培养室中移至气温较低的室内3天,然后打开瓶盖炼苗5天,最后取出试管苗用自来水洗净根上附着的培养基,将小苗移栽到营养土中。移栽前期适当遮阴,并加强水分管理,控制温度为25℃左右,湿度为75-95%。经过10多天后可将小苗移入大田栽种。

虫害防治

编辑

危害症状

野甘草的常见虫害为螺旋粉虱,其为害寄主程度及范围可因杂食、快速飞翔的迁移能力和对气候的强适应能力而增加危害寄主时,主要以叶部为主,但发生严重时会为害果实或茎部,甚至危害花。

防治措施

加强检疫

加强宣传与检疫。鉴于螺旋粉虱是一种极具入侵性的危险生物,一旦入侵很容易大暴发,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对其缺乏认识和了解,所以,须加大向整个社会、各级政府和部门及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园艺工人和从事农产品、花卉、苗木、草坪、水果等生产、加工、经营人员的宣传力度,充分认识螺旋粉虱,了解其防治措施,避免造成人为传播。加强蔬菜、花卉、苗木、包装箱等的检疫检验,严防传播。同时加强螺旋粉虱监测,对中国螺旋粉虱入侵风险性较高的地区,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监测,及时掌握螺旋粉虱的入侵、危害及疫情疫报。

化学防治

将卵浸于药液处理,以2.8%联苯菊酯EC 2000倍杀卵效果比较好。对若虫的防治可以选用2.8%溴氰菊酯乳剂1000倍、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1800倍、50%马拉硫磷乳剂1000倍、50%氧化乐果溶液1000倍、5%吡虫啉乳剂3000倍。采用药剂注干技术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乐果液剂的效果最好,其次为20%吡虫啉浓可溶剂和10%啶虫脒乳油。据报道,用家用洗涤剂和肥皂的稀释液也可有效防治螺旋粉虱。

生物防治

螺旋粉虱是一个外来入侵种,应用传统的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一些天敌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已记录的天敌有91种,其中捕食性81种,寄生性10种,有重要意义的有3种小毛瓢虫,包括Delphastus catalinae (Horn)、Nephaspis oculatus Blatchley、Nephaspis bicolor (Gordon),还有3种寄生蜂,即海地恩蚜小蜂(Encarsia haitiensis Dozier)、哥德恩蚜小蜂(Encarsia guadelopupae Viggiani)和釉小蜂(Euderomphale vittata Dozier),这3种寄生蜂尤被重视。

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

入药来:野甘草的全株。

化学成分 :全株含无羁萜(friedelin),β-粘霉烯醇(glutinol),α香树脂醇(α-amyrin),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依弗酸(ifflaionic acid),野甘草种酸(dulcioic acid),野甘草属酸(scoparic acid)A、B、C,野甘草属醇(scoparinol),野甘草种醇(dulic-nol),苯并恶唑啉酮(6-methoxybenzoxazolinene),5,7-二羟基-3′,4′,6,8-四甲氧基黄酮(5,7-dihydroxy-3′,4′,6,8-tetramethoxyflavone),5,7,8,3′,4′,5′-六羟基黄酮-7-O-β-D-葡萄糖糖醛酸甘(5,7,8,3′,4′,5′-hex-ahydro xyflavone),木犀草素(luteoline),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vicenin-2),蒙花甙(linarin),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isovi-texin),高山黄芩甙(scutellarin),高山黄芩甙甲指(scutellarin methyl ester),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刺槐素(acacetin),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野甘草醇(dulciol),阿迈灵(amellin)。地上部分含野甘草醇,野甘草属二醇(scopadiol)。叶含野甘草醇,β-粘霉烯醇,6-甲氧基苯并恶唑啉酮,刺槐素,野甘草酸B及野甘草属酸A。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六醇(hexacosanol),D-甘露醇(D-mannitol),6-甲氧基苯并恶唑啉酮,依弗酸,白桦脂酸及薏苡素(coixol)。

野甘草-中药野甘草-中药

药性:味甘,性

功能主治:疏风止咳;清热利湿。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小便不利;脚气水肿;湿疹;痱子。

已知的野甘草的乙醇提取物能提高肝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的伤害2;野甘草水提物能抑制胃溃疡。 在国际上,对野甘草的研究先后发现其含有生物碱、黄铜、二萜等活性成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些成分的药理活性,并继续研究这些成分对降血糖、血压等的功效。

经济

在中国被制成一种凉茶和有保健功效的草本饮料。 野甘草的甜味成分是类似于蔗糖的带甜味的D-甘露醇,可作为口香糖和醒酒药的添加剂。

物种危害

编辑

为常见农田和草坪杂草。在中国海南为螺旋粉虱的寄主植物。

防治方法

编辑

人工及生物防除:精选作物种子,以防扩散。

化学防除:除草剂有防除作用。

下一篇 轮叶孪生花

上一篇 北美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