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穗雀麦 编辑
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 Vahl)是禾本科、雀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高可达100厘米,叶鞘闭合,被柔毛;叶片散生柔毛。圆锥花序开展,粗糙,小穗两侧极压扁,含小花,第一颖具7脉,第二颖稍长,具7-11脉;外稃沿脉粗糙,无毛;内稃窄小,两脊生纤毛;颖果与内稃贴生,花果期春季5月和秋季9月。
原产美洲,各国广泛引种。中国华东、江苏、台湾及内蒙古等地有引种栽培。生于山坡阴蔽沟边,
常作短期牧草种植,牧草产量较高,质地较粗。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中文名:扁穗雀麦
拉丁学名:Bromus catharticus Vahl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雀麦属
种:扁穗雀麦
命名者及年代:Vahl.,1791
扁穗雀麦 Bromus catharticus
一年生草本 。秆直立,高60-100厘米,径约5毫米。
叶鞘闭合,被柔毛;叶舌长约2毫米,具缺刻;叶片长30-40厘米,宽4-6毫米,散生柔毛。
圆锥花序开展,长约20厘米;分枝长约10厘米,粗糙,具1-3枚之大型小穗;小穗两侧极压扁,含6-11小花,长15-30毫米,宽8-10毫米;小穗轴节间长约2毫米,粗糙;颖窄披针形,第一颖长10-12毫米,具7脉,第二颖稍长,具7-11脉;外稃长15-20毫米,具11脉,沿脉粗糙,顶端具芒尖,基盘钝圆,无毛;内稃窄小,长约为外稃的1/2,两脊生纤毛;雄蕊3,花药长0.3-0.6毫米。
颖果与内稃贴生,长7-8毫米,胚比1/7,顶端具毛茸。花果期春季5月和秋季9月。
染色体2n=28(KishoreH.1951),42(Stebbins1947a),58(Stahlin1929)。
扁穗雀麦
扁穗雀麦可与白三叶、肯尼亚白三叶和红三叶等混播。由于结实性好,尽管为短期多年生,但一经种植,一般都能通过种子自然繁殖更新,在草地中长期存在。再生力强,适宜环境条件下,刈割或放牧利用后再生相当迅速,年可刈割3-4次。由于扁穗雀麦在冬春阴凉环境条件下仍保持绿色,可在秋季播种,播于冬春潮湿的土壤上,作为解决冬春青绿饲料的优良牧草利用。扁穗雀麦草地较易建植。用种子繁殖,条播或撒播均可;条播时,行距为15-30厘米,播种深度3-4厘米,播后宜镇压,有利于出苗。单播用种量为25-30千克/公顷。混播时,可与白三叶混播,种子按3:1的比例混合,混合种子的用种量为24千克/公顷(其中:扁穗雀麦18千克/公顷,白三叶6千克/公顷)。可用于果树下或幼林下种植,刈割利用,亦可放牧利用或刈割干草。
扁穗雀麦
扁穗雀麦在中国云南冬春潮湿阴凉环境条件下,仍保持绿色,故可作为解决冬春饲料的优良牧草利用。适口性较好,各种牲畜均喜食。扁穗雀麦具有较强的再生性和分蘖能力,产草量高,逸生条件下扁穗雀麦刈割一次的平均干物质产量达2.41吨/公顷,耕地上的平均干物质产量达3.86吨/公顷。因此,扁穗雀麦是冬春优良的禾本科牧草。扁穗雀麦在中温带夏季的干物质产量可达6.53吨/公顷,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为9.8%、粗脂肪为3.2%、粗纤维24.6%、灰分8.1%、无氮浸出物44.5%。种子成熟后,茎叶仍保持绿色,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
扁穗雀麦在抽穗期含有丰富的家畜必需的氨基酸,分别占干物质(%)的比例为缬氨酸0.83%、苏氨酸0.62%、蛋氨酸0.06%、异亮氨酸0.62%、亮氨酸1.07%、苯丙氨酸0.73%、赖氨酸0.74%、精氨酸0.66%、组氨酸0.25%。
扁穗雀麦原产美洲,各国广泛引种。中国华东、浙江(龙湾(灵昆)、瑞安(塘下)、平阳(墨城)、苍南(赤溪、石坪))、江苏、台湾及内蒙古等地有引种栽培。
扁穗雀麦在中国北方不能越冬,表现为一年生;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表现为短期多年生。在云南适宜海拔1700-2200米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肥沃潮湿土壤上种植。
扁穗雀麦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炎热、积水和寒冷。最适生长温度10℃-25℃,气温超过35℃即生长不良。稍耐旱,能在盐碱土上生长。耐荫,适于林、果树下用于建植林间草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