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虎尾草 编辑

禾本科虎尾草属植物

非洲虎尾草非洲虎尾草

非洲虎尾草(Chloris gayana Kunth)是禾本科,虎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长匍匐枝。秆坚硬,多少压扁,高可达150厘米。叶鞘无毛,叶片两面均甚粗糙。穗状花序数至十余枚簇生于秆顶,小穗灰绿色,颖膜质, 第一外稃基盘及边脉具柔毛,脊的两侧具短毛,内稃顶端微凹,稍短于外稃;花药浅黄色,不孕外稃第一枚较窄狭,有时可有孕性。

原产非洲,分布自塞内加尔起向东至苏丹,向南至南非;生于开旷草地及隆瓦纳群落中。中国引种栽培。

非洲虎尾草很好的青贮饲料,其品质和抽穗初期的玉米、象草相似。

(概述图参考来: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非洲虎尾草

拉丁学名:Chloris gayana Kunth

别名:盖氏虎尾草、无芒虎尾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虎尾草属

种:非洲虎尾草

命名者及年代:Kunth,1829

形态特征

编辑

非洲虎尾草非洲虎尾草

多年生草本,具长匍匐枝。秆坚硬,多少压扁,高100-150厘米。叶鞘无毛,鞘口具柔毛;叶舌长约1毫米,具细纤毛;叶片长达30厘米,宽3-10毫米,两面均甚粗糙。

穗状花序数至十余枚簇生于秆顶,长约10厘米;小穗灰绿色,长4-4.5毫米;颖膜质,具1脉;第一颖长约2毫米;第二颖长约3毫米;第一外稃长3-3.5毫米,基盘及边脉具柔毛,脊的两侧具短毛,芒自近顶端以下伸出,长约4毫米;内稃顶端微凹,稍短于外稃;花药浅黄色,长约2毫米;不孕外稃2-3枚,第一枚较窄狭,先端尖而微凹,长约2.5毫米,有时可有孕性,具长约3毫米之芒。

生长环境

编辑

非洲虎尾草非洲虎尾草

非洲虎尾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主要草种之一,适生在年降雨量750-1259毫米的地区,但从5000毫米的多雨地带,到干旱的以色列都有生长。虽然是耐旱的牧草,但苗期耐旱、耐湿性强。耐寒性弱,在中国降霜地带很难安全越冬。耐低温性因品种而异,但四倍体差,而二倍体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各种土质都能生长,另外能耐碱性土和弱酸性土。

分布范围

编辑

原产非洲,分布自塞内加尔起向东至苏丹,向南至南非;中国引种栽培。

非洲虎尾草非洲虎尾草

繁殖方法

编辑

非洲虎尾草非洲虎尾草

播种期:播种适期从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看,至少需气温稳定在15℃以上。生育最适温度为30-35℃。在中国南京地区5月中旬播种较为适宜,而进入6月份播种则会降低产量。在日本和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接茬栽培的情况下,多花黑麦草在5月中下旬收获,非洲虎尾草则在6月上旬,产量影响很少。另外由于非洲虎尾草苗期生长慢,发芽差,易被杂草危害,所以在杂草发芽后耕作,播种也很普遍。

播种量:种植可用种子或营养体进行,营养繁殖除特殊用途外,通常用种子播种。中国以外播种量为5-25千克/公顷。不同播种量的草产量调查结果表明:播种量高的第一次割草产量高,而第二刈割开始不同播种量间没有差异。也有研究表明,在肥水条件适宜时,不同播种量间草产量没有差异。播种方法除采种栽培外,通常都用撒播。

栽培技术

编辑

非洲虎尾草非洲虎尾草

覆土的好坏是影响发芽好坏的重要因素。在肯尼亚覆土0.6-1.3厘米约90%发芽,2.5厘米为65%,5厘米时几乎没有发芽率。而日本九州农试的结果表明:在干燥或多湿的条件下,覆土0.2-2厘米发芽良好,3厘米时发芽率只有一半。从上述结果看,覆土要尽可能浅,最深不能超过2厘米。

施肥对非洲虎尾草施肥试验的报道很多。对照不施肥3年平均干物产量10.9吨/公顷,施氮85、170、340千克/公顷,产量分别为14.9、17.2、21吨/公顷,产量呈直线增加。另粗蛋白含量不施肥的10.6%,施氮907千克/公顷增加到20.2%。通常施肥量因土壤、气候等有很大差异。播种和每次刈割时等量施肥,每次施氮100千克/公顷,全年以300-400千克/公顷为准。

主要价值

编辑

非洲虎尾草的饲料成分含量因生育期、又刈割时期、氮的施用量等有差异,粗蛋白在10-20%,粗纤维在30-40%之间。在澳大利亚,不施肥粗蛋白为6.3%,施氮450千克/公顷,粗蛋白含量增加到9.5-9.8%。在东非,CP的含量和生育期及降雨量有密切关系,雨季开始时可达15-20%,干旱时可降低到4-5%。硅含量高,达干物重的左右。无机物中,钠含量高是其特征,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资料,钠含量可超过0.4%。

将水分予干到4-60%可制成很好的青贮,其品质和抽穗初期的玉米、象草相似。相对于多花黑麦草抽穗后的绵羊采食率分别为83.6%和72.9%,非洲虎尾草分别为71.2%和53.9%,抽穗后利用损失很大。而对于肉牛的采食性比乳牛好。对于家畜的适口性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要好,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消化率低,但晚抽穗不一定和高采食量有关连;不同品种间采食量没有明显差异;叶比例高低是左右采食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下一篇 香根草

上一篇 澳洲虎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