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菊 编辑

菊科河西菊属植物

河西菊河西菊

河西菊(Launaea polydichotoma (Ostenf.) Amin ex N. Kilian)是菊科河西菊属植物,一般高15—40厘米左右,根部广泛分布茎,其下部有等二叉状分枝,呈球形,无毛;其花为舌状,呈黄色,花果期5—9月。生于沙地(或边缘地带)、沙丘间低地、戈壁冲沟及沙地田边(海拔-42—1800米),现主要分布于我国甘肃、新疆等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河西菊

拉丁学名:Launaea polydichotoma (Ostenf.) Amin ex N. Kilian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菊目

科:菊科

属:栓果菊属

种:河西菊

分布区域:分布于甘肃、新疆等地

形态特征

编辑

河西菊河西菊

多年生草本,高15-40(50)厘米。根颈不被纤维状叶鞘残遗物,自根茎发出多数茎。茎自下部起多级等二叉状分枝,形成球状,全部茎枝无毛。基生叶与下部茎叶少数,线形,革质,无柄,长0.5-4厘米,宽2-5毫米,基部半抱茎,顶端钝;中部茎与上部茎叶或有时基生叶退化成小三角形鳞片状。头状花序极多数,单生于末级等二叉状分枝末端,花序梗粗短,含4-7枚舌状小花。总苞圆柱状,长8-10毫米;总苞片2-3层;外层小,不等长,长2-4毫米,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内层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0毫米;全部总苞片顶端急尖或钝,外面无毛。舌状小花黄色,花冠管外面无毛。瘦果圆柱状,淡黄色至黄棕色,长约4毫米,向顶端增粗,顶端圆形,无喙,向下稍收窄,有15条等粗的细纵肋。冠毛白色,5-10层,长7-8毫米,单毛状,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花果期5-9月。

生长习性

编辑

生于沙地、沙地边缘、沙丘间低地、戈壁冲沟及沙地田边,海拔-42-1800米。

病虫害

编辑

近年来,在对塔里木盆地白粉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时,发现该地区分布的河西菊白粉病发生严重,在植物叶面形成白色厚毡状粉层,导致植株发黄、枯萎,造成植株大面积死亡。由于该病害连年发生,且呈大规模爆发趋势,已给河西菊的健康生长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更严重影响荒漠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进程。

产地分布

编辑

分布甘肃(兰州、安西、酒泉、金塔)、新疆(若羌、乌恰、叶城、于田、疏附、阿克苏、吐鲁番、轮台、托克逊、尉犁)。

应用价值

编辑

河西菊是一种旱生盐生植物,开黄色小花,叶退化,因枝条形态酷似鹿角,又名鹿角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干旱区城市绿化上乘的地被植物和盆景植物。 又因其耐干旱、耐盐碱,而广泛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地区,是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在沙漠边缘地带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相关信息

编辑

2022年8月,中国绿发会GBIF工作组收到罗布泊科学考察队发来的河西菊数据,相关数据已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平台录入并发布,供参考及下载。

下一篇 互叶醉鱼草

上一篇 红果沙拐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