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粗榧 编辑

三尖杉科三尖杉属植物

西双版纳粗榧西双版纳粗榧

西双版纳粗榧(学名:Cephalotaxus mannii Hook. f.)是三尖杉科三尖杉属植物。小乔木,高达8米。叶排成两列,披针状条形,通常直伸,稀微弯,长3-4厘米,宽2.5-4毫米。雄球花6-8聚生成头状,径约6毫米。种子倒卵圆形,长约3厘米。花期2-3月,种子8-10月成熟。分布于中国、越南、缅甸和印度;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木材坚实,可作农具及工艺等用。叶、枝、种子、根可提取多种植物碱,对治疗白血病及淋巴肉瘤等有一定疗效。可作庭园树种。 西双版纳粗榧是三尖杉属植物分布最南的种类,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

(概述图参考来: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西双版纳粗榧

拉丁学名:Cephalotaxus mannii Hook. f.

别名:海南粗榧、印度三尖杉、藏杉

界:植物界

门:裸子植物门

纲:松纲

目:柏目

科:三尖杉科

属:三尖杉属

种:西双版纳粗榧

命名者及年代:Hook. f.,1886

形态特征

编辑

西双版纳粗榧

小乔木,高达8米。叶排成两列,披针状条形,通常直伸,稀微弯,长3-4厘米,宽2.5-4毫米,下部稍宽,上部渐窄,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上面深绿色,中脉隆起,下面中脉微明显,两侧淡绿色,新鲜时微具白粉,干后易脱落。

雄球花6-8聚生成头状,径约6毫米,总梗细,长约5毫米,基部及总梗上有10多枚苞片,每一雄球花基部有1枚三角状卵形的苞片,雄蕊7-13枚,各有3-4个花药,花丝短。种子倒卵圆形,长约3厘米。花期2-3月,种子8-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编辑

生长于热带、南亚热带,喜暖热湿润气候,散生于海拔700-1200米山地雨林或季雨林的沟谷、溪涧或山坡的山地黄壤或砖红壤性黄壤,腐殖质含量较高。分布区气候特点为云雾多,环境潮湿而静风,相对湿度高达90%,年降雨量2200-2600毫米且分布均匀,年平均气温18-20℃且变化幅度较小。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老挝、泰国、越南、缅甸、印度(那加兰邦、梅加拉亚邦和阿萨姆邦)和中国;在分布于东亚和中南半岛北部,中国分布于海南西南部(剑峰岭、黎灵岭和武之山)、云南东南及西南部、广东信宜、广西容县和西藏东南部墨脱。

西双版纳粗榧西双版纳粗榧

繁殖方法

编辑

播种

果实成熟后及时采集,收回后堆沤数天,待果肉软熟后用水搓洗净种。需用湿沙或湿椰糠层积于5-10℃储藏90天进行催芽。宜在温室内播种,基质为掺沙的腐殖质土,先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浇透消毒,撒播后盖土0.5-1厘米,再适当浇水,搭建1-1.5米高的遮荫网,透光度50%,保持土壤湿润,并保持湿润的小气候。1.5月后,种子开始发芽,最终出芽率可达80%。幼苗长出一对嫩叶时即可上袋,苗床需搭棚遮荫,应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上袋1个月后,每0.5月浇施1次0.5-1%的复合肥。4个月后,可增施1%的氯化钾肥。1年生苗高20-40厘米,生长均匀,1.5-2年生苗高40-60厘米,适宜出圃造林。起苗和种植避免损伤根系。

扦插

中国海南宜在10月后的秋冬季进行扦插繁殖,剪取1-2年生向阳枝条,修剪成长10-15厘米的插条。用1500毫克/升的IBA溶液浸泡插条基部1小时,扦插基质以甘蔗渣、椰糠或者锯木糠分别按1:1拌表土均可,插后覆盖塑料膜,浇水保持湿度在90-100%,45天后插条开始生根,最终生根成活率可达85%。

组培

西双版纳粗榧以嫩茎为外植体,消毒方法为在流水下冲洗40分钟,滤纸吸干,75%酒精浸泡30秒,5%次氯酸钠浸泡15分钟,无菌水漂洗3-4次。MS为基本培养基,启动培养基为1/2MS+5%椰子乳(CM),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2毫克/升+NAA0.1毫克/升+5%CM+0.2%活性炭,生根培养基1/2MS+IBA10毫克/升。上述培养基中麦芽糖浓度均为3%,琼脂浓度为0.6%,pH5.8-6。培养温度25-27℃,光照时间16小时/天,光照强度30-40微摩尔/平方米·秒。该方法利用腋芽萌发与枝条伸长,不断进行切段培养,平均增殖系数可达2.5,不定根的诱导频率达60%,小苗移栽成活率达80%。

嫁接

中国海南在每年休眠后期(2-3月)进行。用2年生种子苗作砧木,在离基部约10厘米高的地方截枝。选择优树剪取半木质化或木质化的向阳枝,剪成5-10厘米长的接穗,每段接穗保留2个芽眼,除去叶片,接穗上端为平切口。嫁接宜在温室内进行,在接穗一侧略带木质部纵切去2-2.5厘米,接穗另一侧纵切去约3厘米,使接穗下部成楔形;在砧木一侧略带木质部纵切开约3厘米;所有切面都要平滑,然后将接穗和砧木较长的切面互相对应插入,使各自的形成层靠紧对齐,利用拇指和食指捏紧砧木与接穗的接口处,用绑带缠紧接口处紧固包扎,并将整个接穗缠一层绑带,防止接穗水分蒸发而干枯。嫁接后保持基质湿润,前10天淋水注意不能淋到嫁接口和接穗,防止水渗入造成切口感染腐烂,不利于接口愈合。一般嫁接后15-20天后接口开始愈合,25-30天接穗可萌出新芽,新芽可穿破绑带,嫁接成活率高达80%以上。

栽培技术

编辑

选地整地

选择500-900米中海拔山区小平地造林,要求温暖湿润气候,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最好在沟谷、溪涧旁已有稀疏林地里套种。纯林模式:于造林前3个月,砍倒、清除造林地的乔灌草,种植穴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60厘米。套种模式:在稀疏林和残次林的改造中,选择林窗(林隙)处种植,控制原有林层的郁闭度为0.3-0.5,条状清理带状整地后挖穴种植,使之形成混交林。

栽植抚育

种植密度与施用基肥:纯林的株行距(1.5-2)米×(1.5-2)米,种植密度为2500-4447株/公顷;混交林视原有林木而定,可为(1.5-2)米×(4-8)米,种植密度为625-1667株/公顷。造林前1个月,以农家肥、生物有机肥为主施基肥,每穴施1-1.5千克,加施0.2-0.3千克复合肥。农家肥必须堆沤、腐熟。植穴内先回2/3表土,再施入基肥,与回土并充分混匀。也可以施用0.4-0.6千克复合肥代替。

造林季节与抚育管理:造林宜在雨季初期进行。在中国广东、广西和西藏一般是每年的4-5月,而在海南和云南宜选择7-9月,在雨后林地湿透后造林。种植后需浇足定根水。造林后前3-5年需要抚育管理,每年需除草、松土2-3次,抚育时间分别在5月进行带内抚育、7月进行带间抚育和10月进行带内抚育,控制原有林层的郁闭度,逐年降低至0.2。追肥宜结合抚育进行,在5月份除草后,每株追施0.3-0.5千克复合肥(含氮:磷:钾=15:15:15)。

密度控制和采收:根据长势,逐年降低原有林层的郁闭度0-0.2。药用培育模式:不进行间伐。胸径达到10厘米后,通常在5-6月采收叶片及枝条。树皮是在清明到夏至期间采割,在树干基茎部20厘米处和树干120厘米处按树的大小分别对应横割10厘米刀口,然后自上而下对齐割两条切口,剥下树皮;数年后树皮能愈合成原状,并可继续剥用;晴天收集树皮较好,但是不要让树皮曝晒,以免破坏生物碱。材用培育模式:视生长情况,在纯林第一次郁闭后进行第一次间伐,考虑到西双版纳粗榧苗木稀少珍贵,也可间挖移植,移除1/4-1/2。在混交林第一次郁闭后,对原有混交林木进行逐渐疏伐或全伐,再次郁闭最后,可间伐或间挖移植1/4-1/3西双版纳粗榧。

主要价值

编辑

经济:木材坚实,可作农具及工艺等用。 种子含油率28-32%,可食或用于制肥皂等工业用油。

药用:叶、枝、种子、根可提取多种植物碱,对治疗白血病及淋巴肉瘤等有一定疗效。

观赏:树杆柱状,高耸挺秀,单株生长,树冠大,呈椭圆形或卵形,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研究:西双版纳粗榧是三尖杉属植物分布最南的种类,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西双版纳粗榧西双版纳粗榧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濒危。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2004年——濒危。 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1年9月——渐危。

保护措施:西双版纳粗榧在中国海南岛虽已列为禁伐树种,但产地群众剥皮出售或砍伐林木的情况仍有发生。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停止收购,加强母树的保护,积极繁殖、栽培、扩大种植。其它产地亦应采取保护措施。

下一篇 落羽杉

上一篇 绿背三尖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