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杉 编辑

杉科台湾杉属植物

秃杉秃杉

秃杉是杉科台湾杉属常绿乔木。叶呈钻形,排列紧密,先端尖;球花单性同株,雄花簇生于小枝顶端,雌球花单生于枝顶;球果小,呈圆柱形或椭圆形,成熟时为褐色;种子长椭圆形或倒卵形。花期2-3月;果期10-11月。 因其树冠之下高直而光秃,故名秃杉。

秃杉分布于中国云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台湾等地;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秃杉喜温暖、夏秋多雨潮湿、冬季较干气候,喜红壤或棕色土壤。 秃杉可采用播种或扦插繁殖。

秃杉有一定的耐腐能力,为家具、室内装饰和建筑的名贵优良用材。 秃杉树干高大通直,树形优美,可做风景树,也可列植、丛植于绿地观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秃杉

拉丁学名: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

界:植物界

门:裸子植物门

纲:松杉纲

目:松杉目

科:杉科

属:台湾杉属

种:秃杉

命名者及年代:Gaussen,1939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

形态特征

编辑

秃杉

乔木,高达75米,胸径可达2米以上;树皮淡褐灰色,裂成不规则的长条片,内皮红褐色;树冠圆锥形。大树的叶四棱状钻形,排列紧密,长2-3(-5)毫米,两侧宽1-1.5毫米,腹背宽1-1.3毫米,背脊直或上端微弯,先端尖或钝,四面有气孔线,下(背)面每边8-13条,上(腹)面每边6-9条,横切面四棱形,高宽几相等;幼树及萌芽枝上的叶长0.6-1.5厘米,钻形,两侧扁平,直伸或稍向内侧弯曲,先端锐尖,四边均有气孔线3-6条。雄球花2-7个簇生于小枝顶端,雄蕊19-36枚,有2-3花药,药隔椭圆形。

球果圆柱形或长椭圆形,长1.5-2.2厘米,径约1厘米,熟时褐色;种鳞21-39枚,中部种鳞最大,宽倒三角形,长约7毫米,宽约8毫米,边缘近膜质,先端中央有突起的尖头,鳞背露出部分有气孔线,背面尖头下方的腺点常明显或不明显;种子长椭圆形或倒卵形,两侧边缘具翅,种子连翅长4-7毫米,宽3-4毫米。球果10-11月成熟。

产地生境

编辑

分布于中国南西部怒江流域的贡山、福贡、碧江、腾冲、龙陵和澜沧江流域的兰坪、云龙等地海拔1700-2700米,湖北西南部利川毛坝海拔800米,贵州东南部雷公山海拔500-6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贡山。 生于气候温暖或温、夏秋多雨潮湿、冬季较干、红壤或棕色森林土地带。常与云南铁杉、乔松、杉木等针叶树种或常绿阔叶树种混生成林,有达二千年龄的大树。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编辑

秃杉秃杉

扦插育苗:秃杉的扦插育苗时间以1月底至2月初为好。3个月后,插穗开始生根,第一次翻床于7月初进行,生根率可达35%,未生根者,继续培养。第二次翻床于11月进行,生根率7.3%,两次生根率42.3%。

容器育苗:还可以容器育苗:将苗床内5-10厘米的实生苗或扦插苗,移入装有营养土的容器内,培育壮苗;营养土的配制是用60%的红土、20%炭灰、10%的沙,另加10%的有机肥、无机肥(氮、磷、钾),拌和均匀,并经消毒处理后装进容器;容器可用花盆、塑料袋、竹箩或其他材料做成。

栽培技术

编辑

秃杉秃杉

当苗木生长达到50厘米左右,即可上山定植。整地方式为穴状或水平带状整地,栽植穴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40厘米。

造林宜选择湿润的丘陵或低山地区。初植密度每公顷2500株(株行距2米×2米),深栽(苗茎入土1/2-1/3),以控制出芽,提高成活率。

造林后头3年松土除草,每年5、6月和8、9月各1次。8-10年开始间伐2次,间隔期3-5年,间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6,每公顷最终保留1500-2100株。

病虫防治

编辑

苗期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为猝倒病,用敌克松500-800倍液,苏农6401可湿性剂800-1000倍,每隔10天左右施用1次,可抑制病害发生,也可用8:2草木灰石灰粉撒施。

主要价值

编辑

秃杉秃杉

秃杉心材紫红褐色,边材深黄褐色带红,散发出清香,纹理通直且有光泽,软硬适度,耐腐性强,易切削加工,切面光滑细腻,粘胶及油漆性能良好,不裂不翘,是制作家具和建筑装修工程的珍贵木材。

秃杉具有成材快、材质优良、经济价值高等特点,10年后生长显著增快,抗风、抗病虫害、抗盐碱等性均比杉木强,是值得大力推广的速生造林树种,也是亚热带地区的优良园林绿化树种。

保护级别

编辑

保护现状

秃杉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孑遗植物,属国家一类保护植物,有林中“活化石”之称。 中国仍保存着其天然林分和树龄达500年以上的大树。由于树干通直,材质优良,而遭受大量砍伐,分布显著减少。又因天然更新不良,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措施

贵州雷公山建立了以保护秃杉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在云南应选择自然植被完整的地区建立保护区,在湖北利川毛坝应对植株挂牌保护,严禁砍伐,并研究其结实生物学特性,提高种子饱满度和发芽率,大力开展人工育苗造林,建立种子基地。

相关知识

编辑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5-09 17:25:记者从西藏墨脱县林业和草原局获悉:通过和北京大学牵头的科研团队合作,墨脱县境内的背崩乡格林村记录到了一棵高达76.8米的不丹松,刷新了此前位于云南高黎贡山的72米秃杉树王的纪录,是目前中国大陆已知的最高的一棵树,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树王”。

2022年4月,受墨脱县林业和草原局的委托,北京大学吕植和郭庆华课题组与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及北京数字绿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成了联合调查队,对墨脱境内的不丹松进行调查。联合调查队采用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进行大范围测绘,发现11棵潜在高于70米的巨树。随后调查团队携带背包激光雷达进入森林腹地,对11棵巨树进行精细测绘。

经过为期10天的实地考察、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最终发现了高达76.8米的不丹松巨树,该发现刷新了目前中国大陆最高树的纪录。研究团队获取了最高树的精细三维点云数据,并采用无人机获取照片拼接成巨树等身照。除此之外,测量团队还采用无人机悬吊测绳以及卷尺测量等方法,进行了高度和胸径验证,记录了详细的数据。

在此次调查中,研究团队在背崩乡格林村共发现8棵高度在70米以上的巨树,高度从70.2米到76.8米,是目前中国大陆经过精准测量发现的巨树分布最多的区域,充分体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研究团队建议将位于墨脱县格林村经准确测量的这棵最高不丹松大树取名为“辛达布”,本地门巴族语意为“神树”。不丹松是一种仅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地区的狭域分布树种,其主要分布范围为海拔1400米-2500米的山地雨林与亚热带气候区,这一地带具有优良的水热条件,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据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李成介绍,在“辛达布”树身上,发现了节茎石仙桃、耳唇兰、眼斑贝母兰、匍茎卷瓣兰、墨脱越橘、小尖叶越橘、中型树萝卜等多种附生保护植物与墨脱特有植物,进一步证实了“辛达布”所在的墨脱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区域具有极高保护价值与文化意义,取名也寓意原始森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墨脱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格桑巴珠表示:“下一步,林草部门将和研究团队充分合作,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数据采集与科学分析,探究最高树以及其他墨脱巨树的形成条件与生长机理,为巨树以及雅鲁藏布大峡谷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新树王 新树王

下一篇 北美红杉

上一篇 台湾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