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红杉 编辑

松科落叶松属植物

喜马拉雅红杉喜马拉雅红杉

喜马拉雅红杉(Larix himalaica W. C. Cheng & L. K. Fu)是松科、落叶松属植物。小乔木,高5-8米,胸径20-30厘米;小枝下垂,幼枝上叶枕之间具疏生淡黄色毛,后渐脱落;短枝褐灰色或深灰色,直径3-5毫米,顶端叶枕之间光滑无毛。叶倒披针状窄条形,长1-2.5厘米,多为1.5-2厘米,宽约1毫米。球果直立,成熟前淡紫褐色,熟时褐色,短圆柱形,顶端圆,长5-6.5厘米,径2.8-3.2厘米;种子斜三角状卵圆形,长约4毫米,直径2.5毫米,连同种翅长约9毫米,种翅膜质,淡褐色,近矩圆形,中部较宽,约3.5毫米,先端圆。

分布于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南部吉隆和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3000-3500米地带。生于河滩冰迹物的骨骼土上或河谷两岸。

木材可供建筑、桥梁、器具、家具及木纤维工业等用;树干可割取松脂;树皮可提取栲胶;为荒山造林及森林更新树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近危(NT)。

(概述图参考来: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喜马拉雅红杉

拉丁学名:Larix himalaica W. C. Cheng & L. K. Fu

界:植物界

门:裸子植物门

纲:松纲

目:松目

科:松科

属:落叶松属

种:喜马拉雅红杉

命名者及年代:Cheng et L. K. Fu,1975

保护级别:(IUCN 2010年 ver 3.1)——近危(NT)

形态特征

编辑

喜马拉雅红杉

小乔木,高5-8米,胸径20-30厘米;小枝下垂,幼枝上叶枕之间具疏生淡黄色毛,后渐脱落,一年生长枝黄色或淡褐黄色,二年生时黄褐色或淡褐黄色,有光泽,三、四年时呈淡黄灰色或灰色;短枝褐灰色或深灰色,直径3-5毫米,顶端叶枕之间光滑无毛,周围具数列反卷的芽鳞;冬芽近圆球形或圆锥状球形,芽鳞膜质,褐色,边缘具睫毛,基部芽鳞稍厚,常全缘,先端具急尖的长尖头。叶倒披针状窄条形,长1-2.5厘米,多为1.5-2厘米,宽约1毫米,先端钝或微尖,上面中下部的中脉隆起,中上部或近先端平或微拱圆,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灰白色气孔线2-5条。

球果直立,成熟前淡紫褐色,熟时褐色,短圆柱形,顶端圆,长5-6.5厘米,径2.8-3.2厘米,具短梗,梗上常有数枚变型叶;中部种鳞方圆形或长方圆形,长1.2-1.5厘米,宽0.9-1.3厘米,先端圆或宽圆,鳞背中下部初有密生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基部与果轴着生处具密生褐色长柔毛;苞鳞披针状矩圆形,紫褐色或淡紫褐色,稍较种鳞为长或近于等长,直伸,外露不反曲,长1.4-1.7厘米,下部最宽,约5-6毫米,中上部近等宽或微渐窄,先端中肋延伸成急尖或微急尖的尖头;种子斜三角状卵圆形,长约4毫米,直径2.5毫米,连同种翅长约9毫米,种翅膜质,淡褐色,近矩圆形,中部较宽,约3.5毫米,先端圆。

近种区别

编辑

喜马拉雅红杉与分布于中国喜马拉雅山区的西藏红杉(Larix griffithiana (Lindl. et. Gord.) Hort. ex Carr.)有明显的区别,而与红杉(Larix potaninii Batalin)和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 Beissn.)的形态相近似,主要区别在其一年生长枝淡黄色或淡褐黄色,二年生枝黄褐色或淡褐黄色;短枝项端叶枕之间无毛;着生雌球花的短枝上仅有变型叶;球果较大,长5-6.5厘米,径2.8-3.2厘米,种鳞方圆形或近矩圆形,长1.2-1.5厘米,先端圆或宽圆,背面中下部初有密生短毛,后脱落无毛;苞鳞披针状矩圆形,通常稍较种鳞为长,下部最宽(约5-6毫米),中上部等宽或微渐窄,先端中肋延伸成急尖或微急尖的尖头。

产地生境

编辑

分布于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南部吉隆和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3000-3500米地带。生于河滩冰迹物的骨骼土上或河谷两岸。

主要价值

编辑

喜马拉雅红杉木材轻软,结构细,可供建筑、桥梁、器具、家具及木纤维工业等用;树干可割取松脂;树皮可提取栲胶;为荒山造林及森林更新树种。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种群现状

喜马拉雅红杉的分布区域有限,只分布于穆朗玛峰地区的一些山谷中,这些山谷都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可能在分布区当地有一些砍伐情况,但不知道这是否对喜马拉雅红杉构成威胁。据报道,中国西藏一侧的数量遭受越来越多的干旱影响。

保护措施

喜马拉雅红杉在尼泊尔的郎塘国家公园中有引种栽培。

下一篇 西藏红杉

上一篇 太白红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