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罗汉松 编辑
台湾罗汉松(Podocarpus nakaii Hayata)是罗汉松科罗汉松属乔木植物。台湾罗汉松树皮淡灰色;顶芽圆球形,芽鳞先端具短尖或钝圆;叶革质,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雄球花单生或簇生,圆柱状;种子单生叶腋,卵状圆锥形,肉质种托,倒卵圆形,与种子近等长或稍短。 台湾罗汉松是中国台湾特有种,故称“台湾罗汉松”。
台湾罗汉松分布于中国台湾。台湾罗汉松稍耐阴。台湾罗汉松是以播种、扦插方式繁殖。
台湾罗汉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 台湾罗汉松观姿型、观果型是常绿乔木,可单植、丛植,可制成不同造型的高级桩景、盆景。
中文名:台湾罗汉松
拉丁学名:Podocarpus nakaii Hayata
别名:百日青
界:植物界
门:裸子植物门
纲:松纲
目:南洋杉目
科:罗汉松科
属:罗汉松属
种:台湾罗汉松
分布区域:中国台湾
命名者及年代:Hayata,1916
保护级别: 濒危(IUCN标准)
日籍学者早田文藏(Bunzo Hayata)1916年在《台湾植物图谱》书中依据技师中井宗三(Sozo Nakai)在中国台湾南投地区所采集到的标本发表台湾罗汉松为独立种,并将采集者姓氏拉丁文化成Nakaii作为这种植物种小名。
中国台湾地区称台湾罗汉松为桃实百日青,“桃实”之名来自于它的种子形状。
台湾罗汉松是中国台湾特有种,故称“台湾罗汉松”。
罗汉松科罗汉松属乔木,胸径可达60厘米;树皮淡灰色,顶芽圆球形,芽鳞先端具短尖或钝圆;叶条状披针形、线形或披针形,革质,长5-9厘米,宽8-12毫米,直或微弯,边缘稍薄,上部微渐窄,先端钝尖或锐尖,基部窄狭,上面绿色,中脉隆起,下面灰绿色,微被白粉,中脉稍凸起或微平,叶柄短,长达5毫米,雄球花单生或簇生,圆柱状。种子单生叶腋,卵圆形或卵状圆锥形,先端窄尖,长约1.2厘米,径约8毫米,肉质种托倒圆锥状椭圆形,与种子近等长或稍短,有两条不明显的纵槽,长5-8毫米,种梗长约5毫米。
台湾罗汉松
台湾罗汉松分布于中国台湾,是中国台湾特有树种,分布于台湾中部南投县北山坑、莲华池及日月潭等低海拔阔叶树林中。
台湾罗汉松稍耐阴;喜好冷凉至温暖,生长适宜温度15-28℃,高冷地生长良好,平地夏季高温生长迟缓。
台湾罗汉松是以播种、扦插方式繁殖。
种子采收后先去掉红色种托,将绿色种子直接播种。种子在任何温度下发芽率皆大于90%,但低温会延后种子发芽,发芽速度减慢,例如发芽温度20/10℃和15/5℃导致种子达到50%发芽率的天数增加,分别为43天和78天。因此,3月份成熟的台湾罗汉松种子,采收后可以立即播种,3-4星期后种子就会开始发芽。成熟的种子可暂时储藏5℃,但须与湿介质(如湿水苔等)混合,避免种子发霉;低温5℃储藏2个月的种子,能提早一星期发芽。由于台湾罗汉松种子发芽率极高,可直接播种到育苗容器内,减少发芽苗移植容器的工作时间与人力成本。
栽培介质以沙质壤土为佳。幼树年中施肥3-4次。早春修剪整枝,尽量避免重剪或强剪造型树或绿篱栽培,随时修剪整形。成树移植前需断根处理。
台湾罗汉松观姿型、观果型是常绿乔木,可单植、丛植,可制成不同造型的高级桩景、盆景。
台湾罗汉松可作园景树、行道树、绿篱。木材可用作建筑、雕刻、工艺品。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极危(CR)。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濒危(EN)。
种群现状
截至2010年,台湾罗汉松的占地面积不到500平方公里(估计只有64平方公里),从五个地点得知,个体数量有所下降。总数量规模估计超过250棵,但远少于2500棵,没有超过250棵的亚群。
濒危原因
台湾罗汉松数量受到日益严重的森林砍伐、农业活动和成年树木被连根拔起用于园艺用途的威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