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黄鼠 编辑
天山黄鼠(学名:Spermophilus relictus)为松鼠科、黄鼠属的动物。天山黄鼠体型中等,尾较长,后足掌裸露,体背毛基黑色、次端灰色、毛尖黄色或浅棕黄色,体侧及腹面毛色均为浅黄色。
天山黄鼠具冬眠习性,营昼间活动,以灰蒿和多种禾本杂草的绿色部分为食,具有明显的食蝗性,年产一窝,每窝仔鼠多为4-8只,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地草原中的山前丘陵缓坡、山间小盆地以及河谷两侧较为干燥地段,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概述图参考来源: )
中文名:天山黄鼠
拉丁学名:Spermophilus relictus
外文名:Tien Shan Ground Squirrel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啮齿目
科:松鼠科
属:黄鼠属
种:天山黄鼠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科:松鼠亚科
亚种:2个
分布区域: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命名者及年代:Kashkarov,1923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天山黄鼠
天山黄鼠体型大小与赤颊黄鼠相似,体长可达250毫米,但尾较赤颊黄鼠为长,其长为体长的26.1-35.1%(平均31%)。后足掌裸露,只蹠部被毛。头顶及前额毛色较暗,呈浅灰,或灰黄色;双颊、眼周及耳周均无棕黄或棕色斑。体背毛基黑色,次端灰色,毛尖黄色或浅棕黄色,致整个体背呈灰褐一棕黄色调,这种色调沿背脊一带尤为浓重。体背无淡色斑点,但可见浅黄色波纹。四肢内侧、前后足背、体侧及腹面毛色均为浅黄色。尾毛蓬松,三色:毛基浅棕黄,次端黑色,毛尖黄自,致尾的后2/3段形成黑色与黄白两色环。
天山黄鼠头骨宽大。眶间较宽,成体眶间宽绝大多数超过10毫米,为颅基长的20.9-24.2%(平均22.2%)。前颌骨鼻吻部短而窄,取门齿孔中横线测得之宽度一般不超过9毫米。上臼齿列较长,其长略大于齿隙长。上门齿后方之硬腭窝甚浅,须仔细观察方可看出其轮廓。腭长略大于后头宽。听泡较长,其长大于其宽。前颌骨额突后1/3处的最大宽度,等于或略超过同一横线上的一块鼻骨的宽度,但其超过部分不大于此块鼻骨宽的1/3。左右二条顶脊,略呈直线向后内方收拢,予后头部相交成一锐角。上下门齿唇面釉质白色,或微染乳黄色。
天山黄鼠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地草原中的山前丘陵缓坡、山间小盆地,以及河谷两侧较为干燥地段。在砾石裸露的山坡,多栖息于植被发育较好的土质疏松地段。栖息地的植被以羽茅-灰蒿群丛为主。偶可见于农田附近,但数量不多。
天山黄鼠于3月中、下旬开始出蛰,7月初幼鼠分居,8月末9月初开始冬眠。营昼间活动,但以日出后3-4小时,日落前2-3小时,最为活跃;炎热的中午时分多在洞内休息。
天山黄鼠的洞穴和他种黄鼠一样,亦有居住洞与临时洞之分。居住洞的洞口多为1个,个别亦有2-3个者,洞道弯曲且长,具窝巢。临时洞较简单,无巢。夏季居住洞比较分散,多配置在植物多样,而且青翠繁茂的沟谷处,冬季居住洞比较集中,多位于春季积雪消融较快,植物萌发较早的温暖背风的向阳山坡。
天山黄鼠以灰蒿和多种禾本杂草的绿色部分为食。但在蝗虫密度较高地区,则以蝗虫为主要食物来源,可见天山黄鼠具有明显的食蝗性。
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境内。
天山黄鼠分布范围地图
天山黄鼠于生后第二年,即经过一次冬眠即达性成熟。年产一窝,每窝仔鼠多为4-8只。
序号 |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天山黄鼠伊犁亚种 | Spermophilus relictus ralli | Heptner, 1948 |
2 | 天山黄鼠指名亚种 | Spermophilus relictus relictus | Kashkarov, 1923 |
(资料来源: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常见,最丰富的地区在海拔2600-2800米,种群密度为25只/公顷。1983年,在乌兹别克斯坦Gissar国家自然保护区(2000-2300只)种群密度是2.8只/公顷。该种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未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