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炎记水饺 编辑

武汉市餐馆

谈炎记水饺谈炎记水饺

武汉“谈炎记”水饺创史于1920年。皮薄、汤鲜、馅大,吃到嘴里滑香鲜嫩,风味独特享誉武汉三镇,被人称为“水饺大王”。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谈炎记水饺

口味:可口宜人

主要食材:猪肉

辅料:面粉

简介

编辑

"谈炎记"是武汉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专营特色水饺的老字号风味小品牌。始创于1920年。20世纪20年代,湖北黄陂人谈志祥下汉口开作坊经营小吃馄饨,以其独特的精制手法,诚信地服务手段,赢得了食客们的普遍赞赏,被誉为水饺大王。

制作工艺

编辑

家乐购超市家乐购超市

谈炎记水饺的每道工序均严格按传统工艺制作,面皮重在揉功,薄如纸片,其馅由猪肉、牛肉混合配制并配以十余种佐料,以其原汁、汤鲜、馅多不腻、烹法考究、营养丰富,形成独家风味,并喜获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华名小吃认定证书》。

发展历程

编辑

1920年,黄陂人谈志祥到武汉城区谋生,手上有做水饺的手艺,他学着卖货郎做了担子,前面挑着炉子,后面筐里放上锅碗,带着皮子、肉馅和调料,在三曙街的夜市做了流动小贩。

当年的夜市远没有如此的规模,几户人家摆几张桌子,放几张条凳,卖点米酒汤圆之类,就成了市场。谈志祥晚上挑着担子去夜市卖,白天下功夫研究水饺——他在猪肉馅里头兑了牛肉,提鲜而不腻。

三曙街是汉正街最为繁华的地区,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谈志祥卖的水饺,北方人唤作混沌,广州人称云吞,四川人称抄手,走南闯北的客商们基本都吃过。谈志祥的水饺汤美馅大,在夜市现包现煮,逐渐卖响了名号。

慕名来吃的人多了,谈志祥叫来儿子谈艮山将“谈炎记”交给国家,成为只享有名誉管理权的私方经理。

时间跨进上世纪七十年代,宾客盈门的“谈炎记”从利济南路搬到利济北路,扩充成100多平米的店面,并在八十年代进行了一次装修。

装修是在原有大厅中开辟一个雅厅,大约能容纳20多人,设有圆桌和软皮座椅,卖高级水饺。高级水饺是“谈炎记”扩充了产品系列后,推出的鸡茸馅、鱼茸馅等花色品种,比普通的香菇虾米饺要贵好几倍。雅厅更多是承担接待功能——接待各级视察的领导和慕名而来的省内外客人,大厅里很难空出座位来,顾客都是端着碗站着吃,人挤人。

来“谈炎记”的名人也不少,丁志彬就在店里见过严顺开。本土明星也有“谈炎记”的忠实顾客,如唱湖北大鼓的张明智,每隔两三天就来吃上一碗鸡茸水饺,吃完就坐店里和员工们聊天,混的很熟。

1985年之后,“谈炎记”第二次装修,借鉴了德华楼的装潢,店面变得古色古香,着重突出了老字号的特色,同时还扩充了品种,增加了芹菜猪肉,白菜猪肉和酸菜猪肉等七八个品种,“也还是只愁做不愁卖,很多人找上门来吃。”

为了增加销售额,丁志彬带了一套班子,到工厂学校去设点卖。他会提前提前两三天在学校里贴上告示,写明“谈炎记”要卖什么产品,何时出摊收摊,大约是几日等信息,到销售当天,露天架上案板,烧起炉子,水饺现做现卖。硚口区的武汉综合制材厂、古田二路和二十九中都卖过,很多人中午不吃饭就等着出摊。

进入九十年代,餐饮市场搞活开放,一时间水饺店遍地开花,同业竞争压力下,“谈炎记”声势不再。

1989年,丁建华将已退休在家的“水饺大王”传人谈艮山重新聘请回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在集成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出香菇水饺,虾米水饺,鸡茸水饺,蟹黄水饺等十余种各具特色的水饺系列品种,满足不同顾客口味的需要。1989年,虾米香菇鲜肉水饺荣获武汉市优质产品称号。

1993年2月,谈炎记水饺馆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引进台商,开设一家“台北斗牛士快餐店有限公司”,在当时实现可硚口商业系统外资引进零的突破。

2000年初,硚口区人民政府、区商委出面协调,“谈炎记”水饺馆和台商达成协议收回店面。

经营现状

编辑

上世纪90年代初,和多数餐饮老字号命运相似,谈炎记在市场冲击下难以为继,不得不将位于硚口的馆址整体租赁给台商经营。整整八九年的时间,其主要业务———水饺经营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2000年“谈炎记”原国有体制改为股份制企业,走上了加盟连锁发展的路子,得以迅速发展。2002年“谈炎记”发展到了22家加盟店,但一味的求速度,最终兵败如山倒,一年内关掉了20家,如今的“谈炎记”只剩下三家连锁店。

2012年谈炎记成功申请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 滴油水饺

上一篇 大娘水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