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口仓 编辑

郑州市巩义河洛镇的一个地名

洛口仓洛口仓

洛口粮仓也叫兴洛仓,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黄土岭上。这里地处丘陵,形势险要,土层坚硬、干燥,又有水路运输之便。自洛河逆水而上可达当时的首都东都洛阳,逆黄河而上可达陕西潼关和当时的西京长安 ,顺水而下可达山东至海口,同时与大运河相通,还能南到江苏、浙江,北到河北等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洛口粮仓

别名:兴洛仓

地理位置:郑州市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

所属地区:中国 河南

地理地貌:地处丘陵,形势险要

用途:粮食囤积

相关历史

编辑
隋大业二年(606年),在巩县东南兴建洛口仓,把从江南经大运河运来的粮食囤积于此。当时洛口仓的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粮八千担,设官兵千人防守粮仓。按此记载计算,洛口仓约可容纳粮食2400万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

洛口仓不仅容量大,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瓦岗军李密向翟让献计说,洛口仓粮食数量巨大,如果瓦岗军号召天下英雄就仓用粮,天下的各路起义领袖一定响应瓦岗军,听命于翟让,然后翟让就可以称帝号,平定中原。这说明得洛口仓就能成帝,失之便会丧邦。

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和李密的瓦岗军打到荥阳,接近了兴洛仓。这时,李密分析了形势,认为百姓饥馑,洛口仓储藏的粮食数量巨大,又容易攻取。因此他建议翟让要不失时机地夺取。翟让采纳了李密的意见,立即派精兵七千,袭击洛口仓。大业十三年(617年),终于攻克洛口仓。

瓦岗军占领洛口仓后,立即开仓放粮,赈济饥民,瓦岗军的队伍也得到迅速发展,短时间内猛增至几十万人。李密又令增筑兴洛城,周围四十里,使洛口仓扩大了几倍。瓦岗军在这里建立了农民政权,李密自立为魏公。

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复置洛口仓。

沧海桑田,当年的洛口仓已不复存在。但在巩义七里铺村的北岭上,尚存留着长一百多米、宽十余米的隋唐城墙,这可能就是隋唐洛口仓的遗址。

选址意义

编辑

洛口仓洛口仓

洛口仓的选址很科学:一是兴洛仓地处水运大动脉的轴心和北京、杭州、西安的核心地带,便于集聚四方、辐射四方;二是位于洛河与黄河汇流处,与首都洛阳近在咫尺,粮食能迅速通过洛河满足洛阳的调运需要;三是位于黑石关京师要地,与洛阳军事联系紧密,能确保粮食安全,没有大的暴动不会出问题;四是建造于北邙之上,土质干燥,土层深厚,这里最适于建窖储粮。

洛口仓也叫兴洛仓,位于洛河入黄河之口。在大运河新兴的庞大水运网中,洛口恰好成为三岔口,顿时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洛口仓筑有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全仓储米约有二千四百万石,是隋朝最大的一个粮仓,也成为大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东南运来的漕米,很大部分都贮藏在这里,由此往西可运往洛阳、长安;而用兵东北时,又可由此运粮渡黄河,经永济渠而运往东北。邹逸麟先生认为:“洛口仓可以说既是东都洛阳的外围粮仓,又是用兵东北的军粮转运站,在隋地位极为重要。”洛口仓兴建后,原本位居四大粮仓之一的河阳仓逐渐失去价值,在隋朝末年已被废弃。洛口村中这孔大窑据说是洛口仓城3000大仓之一,据介绍,此窑极深,从来没有村民能走到尽头。

下一篇 粮食储备

上一篇 瓦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