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慈明 编辑

北齐尚书右仆射

冯慈明冯慈明

冯慈明(549年~617年),字无佚,长乐信都(今属河北衡水)人。北齐尚书右仆射、昌黎郡公冯子琮之长子。隋末奉诏勤王,殉节鄢陵,赠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柱国、昌黎郡公。后被其子冯怦葬于新安郡黟县之横头(今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是为南唐冯氏开基之祖。

(概述内参考资料来: )

基本信息

编辑

字:无佚

所处时代:北周、隋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安阳

出生日期:549年

逝世日期:617年

本名:冯慈明

生平经历

编辑
冯慈明(549年~617年),字无佚,生于北齐乾明五年(梁太清三年)十月十五日亥时。其父为北齐尚书右仆射冯子琮,祖父冯灵绍曾任度支郎中、尚书郎、太中大夫,祖籍信都长乐(今河北省衡水市,古称冀州),家住相州安阳。在北齐时,冯慈明十四岁便担任了淮阳王开府参军事。不久又补为司州主簿,后升任中书舍人。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平定北齐,授冯慈明为帅都督。隋文帝受禅后,冯慈明被授为司空司仓参军事,累迁行台礼部侍郎。晋王杨广出任并州总管时,以慈明为总管府司士,后历吏部员外郎、兼内史舍人。杨广登基后,因慈明最初为晋王府僚属,后又调任行台,对他很不满意,将其贬为伊吾镇副,还未到任又改为交趾郡丞。大业九年(613年),冯慈明再度被征召入朝,拜为尚书兵曹郎,加位朝请大夫。大业十三年(617年),以兵部侍郎出任江都太守。时值李密叛军逼东都(洛阳),慈明奉诏召集瀍、洛两地之兵追击李密,走到鄢陵(今属河南省许昌市)时不幸被叛军擒获,因不屈从贼首翟让而被其杀害。隋炀帝得知后,大为叹惜,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并拜其子冯怦、冯惇为尚书承务郎。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隋恭帝)即位后,又重赠柱国、户部尚书、昌黎郡公,谥号壮武。唐武德间,又追赠吏部尚书。

冯慈明遇难后,其子冯怦出任新安郡守,冯怦于新安郡黟县之横头(今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寻得一处福地,便将其父安葬于此。其墓地形似莲花,隐喻莲花盛开、子孙枝繁叶茂,后果应验。自唐以后,冯慈明的后裔遍布江南各地,其子孙繁盛堪称江南冯氏之最,详见百度百科词条“南唐冯氏”。

冯慈明事迹见《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冯慈明传

忠臣之门

编辑
冯慈明共有兄弟四人,其弟为冯慈正、冯慈信、冯慈让等。唐初名臣冯元常便是冯慈让之孙,唐朝中期名臣冯宿、冯审兄弟则是冯慈信的第五代孙。唐高宗朝,冯慈明的侄孙冯元常曾任监察御史、剑南道巡察使、尚书左丞等职。冯元常担任尚书左丞时,因其处事得当、见识超群、知人善任、能定边疆,深得高宗信赖。高宗晚年多病,命百官奏事都先交与冯元常评处后再奏闻,此时的冯元常职同宰相。冯元常曾私下劝谏高宗抑制皇后的权力,高宗虽未采纳却深表赞同,武则天知道后对其深恶痛绝。后来高宗驾崩,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各地都争相进献符瑞,有嵩阳县令樊文进献了一块瑞石,武则天命人放在朝堂上给百官观赏,冯元常当即奏道:"这种事纯属谄媚狡诈,不可以此欺瞒天下。“武则天闻言大怒,当即贬其为陇州刺史。不久,朝廷在乾陵举行高宗皇帝葬礼,要求全国重要州郡长官来祭拜,武则天不想让冯元常回来,便改任其为眉州刺史。在眉州期间,冯元常恩威并施、不费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剑南的山贼叛乱。后又转任广州都督,武则天不让他回京叙职,令其顺道赴广州,此后又身先士卒、率兵渡海平定了安南首领的叛乱。冯元常三任地方官,屡有政绩且累建大功,均因得罪武则天而得不到录功奖赏。最后又被酷吏周兴构陷,奉诏回京领罪,终被下狱害死。此后,武则天篡位称帝,改国号为“周”。

神龙元年(706年),唐中宗复位,恢复大唐国号。神龙二年(706年),中宗皇帝为表彰冯氏三代忠烈,特地下旨旌表冯家,在其门题名曰“忠臣之门"。当时天下人对冯慈明和冯元常的气节都大为赞赏,凡名门望族皆愿与冯氏通婚。

子孙概况

编辑
冯慈明生有四子:冯忱、冯怦、冯惇、冯惮。

冯怦,冯慈明次子。冯慈明被翟让杀害时,隋炀帝为表彰冯慈明死节,任命冯慈明二子冯怦、冯惇为尚书承务郎。入唐朝,冯怦为兵部郎中,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丁丑,冯怦任光禄少卿。唐太宗派大理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尚书左丞杨纂、太子詹事张行成、太仆少卿萧铣、光禄少卿冯怦、司农卿达奚怀义、御史中丞唐临、中书舍人崔仁师、太子中允宇文节、太子中舍人贺会壹、万年县令宋行质、长安县令李乾祐、刑部侍郎刘燕客、王昕、尚药奉御长孙知人、大理正郭文宗、李镜玄等人,以六条巡察四方。冯怦守吕州刺史。后来在吕州去世。

孙辈:冯羽、冯蹇(亦作骞)。

冯羽(593年~681年),冯怦长子,又名宣,字时举(一字贡禹)。唐贞观年间,以祖功荫为尚书承务郎,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爱其才,荐为金部郎中。因廉洁无私,出纳公平,擢为宗正少卿。后以年久勋著,拜为户部尚书、赐金鱼袋致仕。退居歙州(新安郡)仙桂乡黄洋社横头(今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九,卜葬大易岭之南、小易岭西麓,其墓至今存焉。冯羽生子三:智、虑、谋。

冯蹇(亦作骞),冯怦次子,曾任汾州刺史。冯蹇之子名懿,字承美,事迹不详。

历史记载

编辑
《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冯慈明传》:冯慈明,字无佚,信都长乐人也。父子琮,仕齐官至尚书右仆射。慈明在齐,以戚属之故,年十四,为淮阳王开府参军事。寻补司州主簿,进除中书舍人。周武平齐,授帅都督。高祖受禅,开三府官,除司空司仓参军事。累迁行台礼部侍郎。晋王广为并州总管,盛选僚属,以慈明为司士。后历吏部员外郎,兼内史舍人。炀帝即位,以母忧去职。帝以慈明始事藩邸,后更在台,意甚衔之,至是谪为伊吾镇副。未之官,转交阯郡丞。大业九年,被征入朝。时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奔高丽,帝见慈明,深慰勉之。俄拜尚书兵曹郎,加位朝请大夫。十三年,摄江都郡丞事。李密之逼东都也,诏令慈明安集氵廛、洛,追兵击密。至鄢陵,为密党崔枢所执。密延慈明于坐,劳苦之,因而谓曰:"隋祚已尽,区宇沸腾,吾躬率义兵,所向无敌,东都危急,计日将下。今欲率四方之众,问罪于江都,卿以为何如?"慈明答曰:"慈明直道事人,有死而已,不义之言,非所敢对。"密不悦,冀其后改,厚加礼焉。慈明潜使人奉表江都,及致书东都留守,论贼形势。密知其状,又义而释之。出至营门,贼帅翟让怒曰:"尔为使人,为我所执,魏公相待至厚,曾无感戴,宁有畏乎?"慈明勃然曰:"天子使我来,正欲除尔辈,不图为贼党所获。我岂从汝求活耶?欲杀但杀,何须骂詈!"因谓群贼曰:"汝等本无恶心,因饥馑逐食至此。官军至,早为身计。"让益怒,于是乱刀斩之。时年六十八。梁郡通守杨汪上状,帝叹惜之,赠银青光禄大夫。拜其二子惇、怦俱为尚书承务郎。王世充推越王侗为主,重赠柱国、户部尚书、昌黎郡公,谥曰壮武。

全文翻译

编辑
冯慈明,字无佚,信都长乐人。他的父亲是冯子琮,仕至北齐尚书右仆射(读音yè)。慈明在北齐时,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在十四岁时,便做了淮阳王开府的参军事。后来补为司州主簿,再升为中书舍人。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封他做了帅都督。隋高祖(隋文帝)受禅,新设三府官,被任命为司空司仓参军事。累次升迁,做到了行台礼部侍郎。晋王杨广出任并州总管,大范围地选幕僚下属,任命慈明为司士。后来,又历任吏部员外郎、兼任内史舍人。

隋炀帝即位,冯慈明因母亲去世辞官回家守孝。隋炀帝因为冯慈明开始在王府任职、后来又调任行台的缘故,非常不喜欢他,把他贬谪为伊吾镇副守。还未到任上,又改任其为交阯郡丞。大业九年,冯慈明再度被征召入朝。当时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逃跑去了高丽,隋炀帝见到冯慈明后,非常欣慰并勉励他,不久便任命其为尚书兵曹郎,并加封朝请大夫。大业十三年,冯慈明任江都太守。李密叛军逼迫东都洛阳,炀帝诏令冯慈明安抚召集瀍、洛两地之兵追击李密。走到鄢陵时,不幸被李密的同党崔枢抓住了。李密请冯慈明入座,夸赞慈明劳苦功高,便对他说:“隋朝的气数已尽,国内都乱成了一锅粥,我亲自率兵起义,所向无敌,东都现在的形势非常危急,要不了几天就会被我攻破。如今,我正准备率领四方之众,去江都向皇帝问罪,你意下如何?”冯慈明回答说:“我冯慈明向来正直、忠于皇帝,唯有一死而已,你的不义之言,我不便回答。”李密非常不高兴,但仍希望他以后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因此便以礼厚待他。在此期间,冯慈明暗中派人送书信至江都皇帝处,又写信给东都留守,告知贼军的形势。李密知道他做是的事后,认为他很忠义,便把他放了。走到营门时,贼军首领翟让大怒道:“你是使者,被我擒获,魏公待你特别好,你完全没有感恩,难道不惭愧吗?”冯慈明勃然大怒,说道:“皇上派我来,正是想要除掉你们这些鼠辈,没想到的是我却被尔等贼人所擒。我怎么可能会为了活命而顺从你这斯?要杀便杀,何须骂我侮辱我!”因而又对群贼说:“你们本来没有坏心,因为没有饭吃饿肚子才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官军马上就要到了,我劝你们还是为自己脱身早做打算吧。”翟让更加大怒,于是便下令乱刀斩杀了他。冯慈明时年六十八岁。梁郡通守杨汪上书将此事告知皇帝,皇帝为之叹息不已,赠封冯慈明为银青光禄大夫,并任命他的两个儿子冯惇、冯怦为尚书承务郎。后来,王世充推举越王杨侗为皇帝,又赠封冯慈明为柱国、户部尚书、昌黎郡公,谥号“壮武"。

下一篇 张须陀

上一篇 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