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仁均 编辑
傅仁均(生卒年不详),字仁均。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中国唐初道士、天文学家、历法学家。
傅仁均善于历算,推步之术。唐武德元年(618年),高祖将治新历,东都道士傅仁均在太史令瘐俭,大史丞傅奕的推荐下,受命造新历。由于高祖受命岁武德元年的干支为戊寅,因此这一新历取名为《戊寅元历》(又称《戊寅历》)。同年七月,颁行该历,并授其员外散骑常侍,赐物二百段。后由于《戊寅元历》的一些计算方法有问题,颁行一年后,对日、月食就屡报不准。武德六年(623年),由吏部郎中祖孝孙略去不详备的地方,后又经大理卿崔善为与算历博士王孝通加以校正。贞观初年(627年),李淳风上疏论《戊寅元历》十八事。太宗诏崔善为考核二家得失,七条改从李淳风的意见,其余十一条都依照旧的规定对《戊寅元历》进行了修改。傅仁均后来被授任太史令,逝于官任。
傅仁均所打造的《戊寅元历》为中国历法史上首次正式使用定朔法,此前的历法都用平朔,即用日月相合周期的平均数值来定朔望月。《戊寅元历》首先考虑月行迟疾,用日月相合的真实时刻来定朔日,从而定朔望月,这是中国官方历书用定朔思想来编排历谱的开始,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傅仁均对:宋代祖冲之久立差术,至于隋代张胄玄等,因而修之,虽差度不同,各明其意。今王孝通不达宿度之差移,未晓黄道之迁改,乃执南斗为冬至之恒星,东井为夏至之常宿,率意生难,岂为通理?夫太阳行于宿度,如邮传之过逆旅,宿度每岁既差,黄道随而变易,岂得以胶柱之说而为斡运之难乎?又案《易》云:“治历明时。”《礼》云:“天子玄端,听朔于南门之外。”《尚书》云:“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孔氏云:“上日,朔日也。”又云:“季秋月朔,辰不集于房。”孔氏云:“集,合也。不合,则日蚀随可知矣。”又云:“先时、不及时,皆杀无赦。”先时,谓朔日不及时也。若有先后之差,是不知定朔之道矣。《诗》云:“十月之交,朔日辛卯。”又,《春秋》日蚀三十有五,左丘明云:“不书朔,官失之也。”明圣人之教,不论于晦,唯取朔耳。自春秋以后,去圣久远,历术差违,莫能详正。故秦汉以来,多非朔蚀,而宋代御史中丞何承天微欲见意,不能详究,乃为太史令钱乐之、散骑侍郎皮延宗所抑止。王孝通今语,乃是皮延宗旧辞。何承天既非甄明,故有当时之屈。今略陈梗概,申以明之。夫理历之本,必推上元之岁,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夜半甲子朔旦冬至。自此以后,既行度不同,七曜分散,不知何年更得余分普尽,还复总会之时也?唯日分气分,得有可尽之理,因其得尽,即有三端之元。故造经立法者,小余尽即为元首,此乃纪其日数之元,不关合璧之事矣。时人相传,皆云大小余俱尽,即定夜半甲子朔旦冬至者,此不达其意故也。何者?冬至自有常数,朔名由于月起,既月行迟疾无常,三端岂得即合?故必须日月相合,与冬至同日者,始可得名为合朔冬至耳。故前代诸历,不明其意,乃于大余正尽之年而立其元法,将以为常,而不知七曜散行,气朔不合。今法唯取上元连珠合璧,夜半甲子朔旦冬至,合朔之始以定,一九相因,行至于今日,常取定朔之宜,不论三端之事。皮延宗本来不知,何承天亦自未悟,何得引而相难耶?
祖孝孙以傅仁均之言为然。贞观初,有益州人阴弘道,又执王孝通旧说以驳之,终不能屈。李淳风复驳傅仁均历十有八事,敕大理卿崔善为考二家得失,七条改从李淳风,余一十一条并依旧定。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