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 编辑

唐朝官吏

李承(722—783年) ,字号不详,赵郡高邑(今河北省高邑县)人。唐朝时期大臣,国子司业李畲第二子,宰相李藩之父。

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少有雅望。举明经进士,授大理评事、河南府判官。安史之乱后,拜监察御史,成为淮南节度使(崔圆)判官,历任抚、江、同、襄、潭五州刺史,拜检校工部尚书。贞洁廉正,精于管治,预言和平定李希烈叛乱。

建中四年,去世,时年六十二,追赠吏部尚书。

基本信息

编辑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赵郡高邑

出生日期:722年

逝世日期:783年

主要成就:预言和平定李希烈叛乱

本名:李承

人物生平

编辑

举明经进士,授大理评事,充河南采访使郭纳判官。尹子奇围汴州,陷贼,拘送洛阳。李承在贼庭,密疏奸谋,多获闻达。两京克复,例贬抚州临川县尉。数月,除德清县令。旬日,拜监察御史。淮南节度使崔圆以为判官,累迁检校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崔圆卒,历任抚江二州刺史,课绩连最。征拜吏部郎中、江南西道黜陟使,奏于楚州置常丰堰以御海潮,屯田瘠卤,岁收十倍,至今受其利处。

时襄州刺史梁崇义纵恣倨慢,朝廷将加讨伐。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揣知之,上表数说梁崇义过恶,请率先诛讨。皇上悦之,每对朝臣多称希烈忠诚。李承自黜陟回,因奏之曰:“李希烈将兵讨伐,必有微勋,但恐立功之后,纵恣跋扈,不禀朝宪,必劳王师问罪。”皇上初未之信。无几,李希烈既平梁崇义,果有不顺之迹。皇上思李承之言,先见之明,故骤加擢用。

建中二年七月,拜同州刺史、河中尹、晋绛都防御观察使。九月,转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盐铁等使。希烈既破崇义,拥兵襄州,遂有其地。朝廷虑不受命,欲以禁兵送承,承请单骑径行。既至,希烈处承于外馆,迫胁万态,承恬然自安,誓死王事。希烈不能屈,遂剽虏阖境所有而去,襄、汉为之空。承治之一年,颇得完复。

初,李希烈虽归蔡州,留将校等于襄州守当时所掠得财帛什物等,后使襄汉,往来不绝。李承亦使腹心臧叔雅往来许蔡,厚结李希烈腹心周曾、王玢、姚憺等。周曾等谋杀李希烈,以众归朝,多为李承首建谋也。累赐密诏褒美之。承寻改检校工部尚书,兼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

建中四年七月,卒于位,年六十二,赠吏部尚书。承少有雅望,至其从官,颇以贞廉才术见称于时。

亲属成员

编辑

李承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南祖李氏为唐代赵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赵郡李氏,自西晋以来家世非常显赫,北魏时期为“五姓”之一,世代冠冕不绝,人物辈出。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下达禁婚诏,禁止包括西晋李楷四子后裔在内的“七姓十家”之间互相通婚。唐神龙年间,朝廷再次申明显庆四年旧诏,持续禁令“七姓十家”间互相通婚。然而禁婚诏不但没有起到削弱其作用,反而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力,而且禁婚诏的执行力度并不理想,赵郡李氏的通婚圈子仍然以崔、卢、郑、王四姓高门为主,从而依旧在唐朝保持了兴盛繁荣的局面。

高祖:李素立,蒲绵二州刺史、高邑平侯。

曾祖:李休烈,梓州郪县令。

祖父:李鹏,字至远,吏部侍郎、壁州刺史。

父亲:李畲,字玉田,监察御史、国子司业,赠太子宾客。

儿子:李藩,字叔翰,唐宪宗宰相。

下一篇 李系

上一篇 卫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