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恭 编辑

唐朝中期将领

张献恭,字号不详,陕州平陆(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唐朝中期将领,金吾将军张守瑜之子。

少以良家子从军,屡立战功,授检校太常卿、右羽林将军。大历三年(768年),授梁州刺史、御史中丞、山南西道节度使,册封南阳郡公。大历十二年(777年),大财吐蕃于岷州。建中二年(781年),授检校兵部尚书、东都留守。建中三年(782年),拜太府卿,参加唐蕃会盟,出任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兴元元年(784年),检校吏部尚书,反对奸臣卢杞复位。出任兴元尹,卒于任上。 。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张献恭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陕州平陆

主要成就:岷州败吐蕃

官职: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吏部尚书等

爵位:南阳郡开国公

人物生平

编辑
张献恭是唐玄宗时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侄子,左金吾将军张守瑜之子。 张献恭从军后,以战功累官至试任太常卿,兼右羽林将军。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四月,张献恭的从兄、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诚因病请求让张献恭接替自己,朝廷随即下诏,任命张献恭为梁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任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南阳郡开国公 。

大历十二年(777年)七月,张献恭在岷州击败吐蕃军一万余人(一作十万余人),生擒一百余人 。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加检校兵部尚书,旋即任东都留守。

建中三年(782年)正月,转任太府卿、容州刺史、本管经略招讨使(容管经略使)。

建中四年(783年)七月,张献恭奉命同宰相卢杞、左金吾卫将军浑瑊、司农卿段秀实等人代表朝廷,与吐蕃大将尚结赞在京城之西筑坛会盟,礼仪仿照“清水之盟”时的规定。

兴元元年(784年)六月,转任检校吏部尚书,朝廷仍赐其一个儿子为正员官。

卢杞被贬后,唐德宗又任命他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上奏反对。张献恭在紫宸殿入对时,与太子少保韦伦进言说:“袁高所奏陈的很恰当,臣忧虑烦扰圣听,不敢详细陈述此事。”德宗不明白,张献恭又说:“袁高是陛下的一位良臣,希望陛下予以优待。” 德宗对宰相李勉说:“朕要授卢杞为一个小州刺史可以吗?”李勉回答说:“陛下授卢杞为大州刺史也可以,然而百姓失望怎么办?”卢杞最后死在澧州别驾任上 ,世人因而赞美张献恭的守正不挠。 张献恭此后的事迹不见于史籍记载。

人物评价

编辑
常衮:正以居业,直以辅仁,行三复而无玷,刚百炼而不缺。阶历要重,发挥刑政,分总戎诘禁之柄,处导俗宣风之长。讲求典礼,以训三军,精辨文法,以检群吏。赡助孤老,怀和还夷,岘南之轻裘缓带,蜀郡之得贤乐职。交修文武,俦诸古人,而贞方侃然,清峻自处,端本静性,未尝及私。固可以准绳朝廷,课第郡国,入正二丞之列,俾分三独之事。 (《授张献恭御史中丞制》)

刘昫:①三献(张献诚、张献甫、张献恭)军谋臣节,克绍家风。 (《旧唐书》)②张、路(路嗣恭)、曲(曲环)、崔(崔汉衡)、樊(樊泽)、杨(杨朝晟)、李(李叔明)、裴(裴胄),守忠臣之道,皆贤帅之才。 (《旧唐书》)

家庭成员

编辑
祖父:张义福,折冲都尉,赠蔚州刺史。

父亲:张守瑜,左金吾卫将军。

儿子:张煦,夏州节度使,赠太子太保

史料记载

编辑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七十二》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三 列传第五十八》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七·列传三十七》

下一篇 张献甫

上一篇 张献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