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钧 编辑

钧瓷的一种

卢钧卢钧

卢钧,是继宋代官窑之后,钧瓷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峰期的代表作,在钧瓷界素有“唯卢钧可与宋钧相媲美”之说。卢钧是钧瓷的一种,是钧瓷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其名称应该缘于清代卢姓家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卢钧

外文名:Junporcelain

说明:是继宋代官窑之后

素有:“唯卢钧可与宋钧相媲美”之说

缘于:清代卢姓家族

卢钧: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

简介

编辑
卢钧产生于清朝晚期。那时,由于世界列强的入侵,各地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也随之进驻,使当时的古玩业迎来了一个繁盛时期。收藏钧瓷也盛极一时,不少古玩商到处高价搜购钧瓷,当时州神垕镇的陶工卢振太、卢振中及子侄辈、天福、天恩、天增兄弟等人受其影响,立志恢复钧瓷,他们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寻矿找料,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在光绪初年,终于用风箱小炉烧成了小件仿宋钧瓷。后又经卢家第三代传人广同、广东、广华、广文等人进一步追求、探索、苦苦研究试验多年,终于在光绪末年烧成了能与宋钧媲美的小窑卢钧,因用小炉烧成故称炉钧,又因各种工艺、配方为卢家独创,所以又称卢钧。其成品精美异常,曾被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误作宋钧收藏。

卢家为钧瓷的恢复、发展投入了几代人的心血,功不可没!卢钧更是钧瓷百花园中一颗璀灿明珠,可直到现在仍停留在“十窑九不成”阶段,一窑每次只能烧1--3件小品,并很难烧成,成品中完整无暇的更是凤毛麟角,因而成了钧瓷界梦寐以求的珍瓷。

起源

编辑
中国钧瓷兴于唐盛于宋,之后经历千年的生死沉浮,特别是断代500年之后,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

而到了1879年(清光绪五年)卢钧得以恢复,使断代500年宋钧完美复原,开创了中国钧瓷近代史。

河南省博物院《钧瓷大事记》史料记载:卢钧曾为慈禧太后60大寿烧制“禹贡九鼎”等共36件寿礼,也曾于1915年参加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并勇夺金奖。

130多年以来,卢钧曾三次挽救中国钧瓷,并制定钧瓷行业技术体系;卢钧窑始终铭记祖先遗训:坚持追求瓷道纯粹美学以及高古雅致艺术风格。

作为清皇室御用窑口,卢钧也是惟一在产的古窑瓷,故业内流传“谈钧瓷离不开卢钧,说钧瓷绕不开卢家”之说。

卢钧工艺堪称中国钧瓷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也是最广为使用和模仿的珍稀名瓷。

渊源

编辑
光绪二十年(1894年),神垕陶瓷艺卢天福、卢天增、卢天恩继承父辈遗愿,历经艰辛,经过长期摸索,终于试烧钧瓷成功。产品釉色为孔雀绿和碧蓝,少数产品工艺接近“宋钧”水平。自此,长期停产的钧瓷获得再生。

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892~1897年),神垕陶工和商户集资3000余缗,重修柏灵翁庙大殿及戏楼。卢天福献钧瓷宝瓶,置戏楼层脊上。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河南巡抚命神垕钧瓷工匠卢天恩等烧制钧瓷“禹贡九鼎”,向慈禧太后祝寿。次年,烧制成功送京。至此,钧瓷又进入宫廷。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二十日,钧兴公司在神垕开业。此公司为禹州知州曹广权与绅商胡翔林等官商合营。同年,钧兴公司派技工到景德镇学习细瓷技艺,并请景德镇技师来神垕交流制瓷技艺。同年,以侯补道孙廷林为首,集资开办钧窑瓷厂,厂设禹州城内。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禹州大旱,陶瓷滞销,一车碗(1500只)只能换一斗米。瓷窑停产,陶工有的饿死街头,有的逃往他乡。同年,禹州知州曹广权调京,钧兴公司仍由河南府官员汪瑞甫领办。民国初期,聘神垕人张庭壁协办。后因时局混乱,无力经营,约在民国初年停办。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1913年,改禹州为禹县。

1914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在旧金山举办万国商品赛会。河南省组织筹备巴拿马赛会河南出口商品协会,收集禹县钧瓷等土特产品100余种1000余件参展。钧瓷品有:大鼎、大炉、中炉、小鼎、大花瓶、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瓶、花尊、出号大盆、大花盆、中花盆、二号中花盆、八卦洗、蝙头香炉等。这些产品系钧兴公司卢氏兄弟等烧制。

1915年,河南省长田文烈责成禹县知事邀集殷商富户筹议,集股烧制钧瓷。后因战乱,此事无果。

1917年,禹县县长韩邦孚,在神垕重建钧兴公司,以烧粗瓷为主,兼烧钧瓷。

1929年,禹县政府在城内创办职业中学,设陶瓷科,聘请神垕钧瓷匠师卢广华教钧瓷课。

1930年,神垕钧瓷名匠王凤喜手拉钧瓷在花瓶一件,在西安以600元银洋售出。

1932年农历2月6日,神垕陶瓷中匠王金因无力偿还窑主债务,被逼跳窑炉自杀。

1935年,神垕陶瓷匠邢秀生女儿邢大妮、邢二妮冲破妇女不能烧窑的旧俗,学习手拉坯,制作碗、盘、茶杯,以后又制钧瓷。

1936年,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在伯令顿大厦举行中国艺术品国际展览会,展出各国收藏我国文物和工艺美术品。第五厅陈列许多钧瓷珍品,有故宫博物珍藏的宋钧窑变蟠桃、笔洗等。

1936年夏,禹县职业中学改名陶瓷职业学校,由城内马王庙迁至神垕镇。李志伊任校长,聘请匠师卢广华、温修、杨书信讲授陶瓷技艺。

1940年,禹县县长侯慕彝向商界乡绅集资3000元银洋,在神垕陶瓷职业学校办附属厂生产钧瓷。派周义任校长兼经理,张志冷(陶瓷职业学校教导主任)、孟荣亭(瓷主代表)任副经理。1942年后因遭旱灾和日本入侵,学校停办、工厂停产。

1940年12月,禹县神垕各瓷厂工人举行罢工,要求资方增加工资。因资方茹松甫勾结县政府逮捕罢工领导人郑文子、任发顺等,激起工人愤怒,罢工规模很大,资方被逼释放被捕工人,答应每个工人每天增资20文,并赔偿停工损失500银元。这次罢工长达月余,是神垕工运史上第一次规模大、时间长的罢工斗争。

1941年,国民党十三军官兵抢劫神垕钧瓷工匠卢家,将其珍藏钧瓷抢劫一空,卢家从此破产。钧瓷艺人饱受自然灾害和反动势力压迫之苦,生活凄惨,钧瓷再度濒临停产。

1944年5月,日军攻陷神垕。冬,八路军皮定均、张才千部先后进入豫西,建立抗日根据地,在神垕一带进行抗日活动。

1949年4月15日,豫西行署五分署派科员任坚回神垕开办人民工厂,生产陶瓷。此厂是今地方国营禹州市瓷厂的前身。

历史演变

编辑
卢钧始于1870年。历史上由于战乱,钧瓷的烧制技艺至清初时期已基本失传。清光绪五年,神垕镇窑工卢振太立志恢复钧瓷,于1902年烧制成功“禹贡九鼎”,成为慈禧太后60大寿时的寿礼,后又代表国家参加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据《钧瓷志》记载,新中国建立后,钧瓷的恢复就是通过人们对卢钧的记忆而进行的。因此,卢钧不仅是近现代中国钧瓷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更是当代钧瓷总根源。

卢钧在钧瓷领域的声誉虽然很高,但由于受到“传长不传幼,传男不传女”等落后思想的影响,正宗的卢钧窑变釉色却极难见到。尽管有不少钧瓷烧造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传说中的“金丝线”、“金斑釉”等窑变艺术效果却始终未能面世。

制瓷工艺

编辑
窑底先铺柴草,上加烂炭15—20厘米,上衬马脚,以防匣底塌陷堕落。上釉后的产品加衬泥饼装入匣钵内,将匣钵放置窑炉中心,加盖防止灰渣进入匣内污染产品,用焦炭将其四周围满,与匣钵口平,在灰坑内点火。用风箱或风机吹风将焦炭点燃,去掉匣钵盖并吹去灰尘,直到浓烟消失焦炭燃烧,窑口青烟飞至窑口且匣钵已发暗赤,再次吹去产品上的灰尘,将匣钵盖盖上,(匣盖中间留一圆孔,以便观察火色),不加盖窑顶,待匣钵烧红,煤烟出净,小火约烧1小时,使坯体湿气放净,再加盖活动窑顶。此时主要看火候是否达到830-850 0C,最低要达到750 0C,若匣钵变成紫色时,就把活动窑顶盖上,待全红时,把窑顶周围用泥沙封上,用中火强行通风烧1-1.5小时,火色出现橘黄和光亮橙色时,温度达到900-950 0C ,将窑顶喷火口用匣钵盖上进行捂火还原,加大火力烧20-30分钟,喷火口出现水银珠回流和绿色火焰时,可立即移动喷火口盖片至半启半闭,转入中性焰,直到烧成保温15-20分钟,停风停火揭开窑顶,让其自然冷却.整个烧成过程3-4小时即可完成.此种烧成方法为快速烧成,主要用肉眼直接看火升温,亦可结合光学高温计和釉锥对照进行.根据传统经验察看火色定温的办法简单易行,且实效较好(温度误差为+200C).火色与温度对照如下:

火焰颜色 温度

初赤 470 0C

黑赤 530 0C

暗赤 650 0C

全红或樱桃红 750 0C

橘黄或光亮橙黄 900-950 0C

发黄或金黄 1000-1100 0C

发白 1200 0C

浅黄或光亮白色 1320 0C

因钧瓷为窑变成色,对气氛极为敏感,较难控制,季节、天气、温度、大气湿度等对其都有影响。所以说,“钧瓷窑变贵在烧成,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属于“火的艺术”,对于止火温度和火色,老窑工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很宝贵的:冬看白来夏看黄,春秋两季火发浑。

卢钧工艺是钧瓷世家及钧窑艺人长期实践而积累起来的一整套烧成工艺方法,烧成快速、简便易行。新中国建立后,在恢复钧瓷的生产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与景德镇“炉钧”烧成工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作为钧瓷窑变色釉来讲,卢钧是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色彩艳丽,玉润晶莹,变化奇妙,别具一格,实为大窑钧瓷所不及,可与宋钧媲美。

由于窑是升烟式直焰窑,活动窑顶操作方便,窑内上下温差50 0C左右。因使用燃料为焦炭,火力足,气氛纯,耐力久,一次加炭,炭尽窑熟直至烧成,加上控制风力,强化通风,捂火还原易于控制,使窑内气氛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烧成工艺与古代接近,易于保温。釉料中的物质元素间化学反应充分,晶体发育完美,产品着色丰富多彩,红紫相间,青绿交错,相映成趣。

卢钧产品色彩鲜明,釉色肥润,变幻莫测,妙趣横生,堪称高温窑变钧红釉中的珍品,大件产品可烧约50厘米的大瓶,小件一次烧5-7件。时间短,成瓷快,属于快速烧成范畴其工艺方法易于控制,且可连续作业,简便易行,是值得推广和保留的一个传统钧窑工艺。

卢钧窑受打铁炉的启示,砌筑简单,成本低廉,高温、低温、氧化、还原,样样均可烧造,属小型试验窑。卢钧高温窑变铜红釉的烧造成功,为钧窑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石,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为中国钧瓷文化书写了一页壮丽篇章。

历史意义

编辑
卢钧可谓是开创了中国钧瓷近代史,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于清末恢复了自元末明初失传的钧瓷烧制工艺,结束了钧瓷生产历时五百余年的空白期,这也标志着钧瓷历史的重新接续和近现代钧瓷史的开端。

2. 在继承恢复后的北宋官窑钧瓷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卢钧”工艺流派,这是现代钧瓷工艺体系的奠基。当下中国钧瓷高端工艺的主流,主要承袭学习的就是卢钧的传统。

3. 1894年(光绪二十年),卢钧窑受河南巡抚田文烈、禹州知州曹广权之命烧制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寿礼三十六件和仿制国器“禹贡九鼎”进京。这标志着钧瓷在继宋、金、元之后,再进宫廷。

4. 1915年,钧兴公司(公私合营)卢氏兄弟烧制的钧瓷产品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代表着近代以来钧瓷艺术走出国门的起始。

5. 集体化时期,卢钧窑家族举族投身国家钧瓷发展方略,奠定了现代钧瓷工艺体系的基础和框架,直接和间接的培养了诸多的国家级、省级钧瓷大师、艺人群体。当代著名的钧瓷艺术大师们,大多能从卢氏家族处追溯到直接的师学渊源。

6、在当代,坚持“以白瓷养钧瓷”的策略,30年不计成本的持续投入研烧,借鉴和引进了多种国际先进的研究、实验、记录的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了“卢钧”的工艺技术水平,成功恢复了多种失传已久的珍稀釉色。

典故

编辑

江村赋彩

靳辅将四件钧瓷小心翼翼地包好,一路风尘宿地赶回到京城。

到了京城寓所,便召集手下治河能臣们,布置完之后,便留下余姚人陈潢。问他,听说你家乡也产瓷器,请你看一看这几件是什么瓷器。看着这黑里吧唧、光不溜球的瓷器,陈潢也不知所以然,于是就向薪辅推荐他的老乡---高士奇。言:高士奇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天才,尤善鉴古,对瓷器古董很有研究,不妨请他来看一看。

正在为当今皇上抄写经筵的高士奇,听说有钧瓷鉴赏,飞快地跑来。看到这四件瓷器时,他眼前一亮,便讲这些是真正的钧瓷,产于河南禹州神后,以釉色厚重、斑斓著称,烧制十分困难,常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宋代徽宗时,曾在京城开封立一宫殿---钧台,专门置放钧瓷。那时,在禹州设官窑---钧台窑,一年要生产数千件作品,然后,经过层层捡选取代表一年365周天的365件晋呈京城,再经礼部鉴定挑选,只取36件入宫,余者皆砸碎埋掉,严禁民间珍藏。当时就盛传“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北宋时曾记载宋徽宗的翰林画师米芾鉴赏钧瓷的轶趣,今得见钧瓷珍品,可谓三生有幸。

听说这些的确是钧瓷,靳辅便决定不负问天机所托,决定晋奉皇上。

靳辅见瑞

康熙亲政初期,黄河泛滥、民不聊生,治理黄河、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成为朝廷的三大中心任务。由于猎奇心理、人们对战争的戏剧性给以了更多的关注,而实际上治理黄河的大事情却是康熙帝难以忘却的锢疾,以致于他不得不拿出足以发动战争的经费来治理河道。

首席治理黄河大臣靳辅接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来禹州祭拜治水先祖大禹。为了节减费用,他只身简从来到禹州禹王庙。祭典时,发现禹王庙的大香炉釉色非常别致,随后问寺庙主持,这种炉是从那里得到的。主持便讲,这是一位名叫问天机的香客所捐,捐时并讲,若有人问及该香炉时,他有至尊宝贝晋奉。

靳辅决定相约问天机。相见后,问天机便拿出了四件并不太大的瓷器,摆在了靳辅面前,言讲,这是他的老师试烧成功的钧瓷,是封山柱国之神器,祥瑞既出,当敬奉皇上,无奈,老师为前明遗老,不愿侍奉新主,敬请代劳。靳辅也是饱学之士,听说禹州神后产钧瓷,并且是唐宋时期的御用珍品,一年仅贡36件,可惜自己并没见到过真正的钧瓷。这些真的是钧瓷吗?他有些孤疑,看到问天机的不卑不亢,又凛然之举,便决定先收下,然后请行家把关,再贡奉皇上。

鉴别方法

编辑
“炉钧”和“卢钧”虽然音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被人们所混淆,现给予简单介绍.“炉钧”是仿钧的一种,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手段烧制,故称“炉钧”。 “炉钧”始于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它分二次烧成,于传统宋钧类同。区别在于它先高温素烧强固胎质,而后入炉低温釉烧呈色,而钧瓷却是线低温素烧,再高温釉烧。

“炉钧”代表作有两类,“晕炉”“素炉”之分。有金红色斑点颗粒者谓“晕炉”,无金红色斑点颗粒者称“素炉”。在《南窑笔记》中有它的记载:“炉钧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传世的作品中证实这一点特征。

雍正年间的炉钧呈色红蓝相间,釉面流淌幅度大,色泽倾向于红色调;乾隆年间的炉钧呈色青白相间,釉曲流淌幅度小,色泽倾向于青色调。炉钧以特殊的窑变风格著称,是一种颜色釉,多以高岭土或紫砂类土质为胎,日用品、壶具、瓶类居多。

“卢钧”是较成功的钧仿作品,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为神后镇卢氏兄弟首创。他们利用风箱炉小窑,高温还原烧成。因使用“炉型窑”,有人称“炉窑”,又因出自卢氏艺人之手,故称“卢钧”,钧瓷学者龙山居士等专家研讨,于本世纪初首次定性。

卢钧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卢氏三代传人卢广东的“折沿盘”、“乳钉罐”和两件青绿挂红的桃子。“折沿盘”,“乳钉罐”被赏家误鉴为传世宋钧,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精美玉润的桃子被开封“群古斋”花重金400块大洋收购。当时有文献记载:“禹县神后镇艺人卢广东、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钧,珍珠刻花,能做到以假乱真”。时传有“谨防卢瓷,小心上当”之说。

炉钧卢钧虽然音同,类于钧瓷系列,实际上是两种概念。

从产地上看,前者属南方景德镇窑系,后者属北方钧窑系,也即前者属仿钧系列,后者属钧仿系列。

从年代上看,前者以雍乾为盛,后者却是光绪年间的产物。

从工艺看,前者是高温素烧、低温釉烧,有明显的青花粉彩工艺风格,而后者却是低温素烧、高温釉烧,是标准的传统钧瓷工艺。

从造型上看,前者多采用壶具、碗类、瓶类等使用功能,而后者多采用审美功能的造型,如乳钉罐、鼓钉洗、夹板炉等。

从釉色上看,前者大多呈色均匀,似有现律可循,而后者呈色飘忽,无均匀之状,却有波浪状的特殊审美风仪。

从胎质上看,前者多倾向于紫砂类,后者却就近取材于神后的黄泥类,为香灰胎。

从迸片上看,前者细碎轻薄微露,而后者却玉涯冰裂明显。

总的来讲,炉钧和卢钧对钧瓷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作用,前者是在探索钧瓷的演变,后者是在承继光大宋钧,二者各具有特殊的审美风尚,是钧瓷发展史中宝贵的遗产。

钧瓷世家

编辑
神垕卢家,是近现代中国钧瓷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自晚清民国年间到建国后百余年间,神垕卢家家族投入上百人研习创新钧艺,奠定了建国后集体化时期和市场化时期的中国钧瓷的技术基础。建构中国钧瓷史离不开神垕卢家;神垕卢家是当代中国钧瓷的历史接续者也是当代中国钧瓷的总根源。

神垕卢家代代相传,守望中国钧瓷之火,经历国家内忧外患、清王朝由外强中干到灭亡,经历军阀混战、强敌入侵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沧桑,已历一百三十年,百年间六代人中间多少为钧瓷奉献一生而史名不著者,不能一一而足。下面仅选卢家历史上的几位创始者代表稍作介绍。

卢振太(1825~1892年),清末恢复钧瓷的奠基人。原籍河南密县,少年随父逃荒到神垕镇定居,与胞兄振中当陶工兼务农业。

清光绪五年(1879年),兄弟二人在田间发现许多瓷片,经雨冲刷,阳光照射,光彩夺目。他们捡回询问老人,得知是钧瓷残片,顿生烧制钧瓷之决心。二人四处奔波,学技术、找原料,进行试烧,因耽误农活,再加生活困难,振中气馁,与弟分居。振太意志坚决,典卖家产,废寝忘食,继续试烧。终因难度大未烧制成功。在临终前,将三个儿子天福、天增、天恩叫到床前再三叮嘱:“我是烧不成钧瓷了,你们要接着干下去,一定要烧制成功。”后来,他的儿子们继承父志,终烧成功,为恢复钧瓷做出重大贡献,被称为神垕“钧瓷世家”。

卢天福(1855~1900年),男,禹州神垕人,卢振太长子。才智过人,勇于创新,在父亲试烧的基础上,不辞辛苦,继续努力,甚至变卖家产亦在所不惜,经过多年努力,终于烧出仿古钧瓷雨过天晴器。后又深究原理,和识者切磋,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制抹红、飞红、大火蓝加彩等工艺。开始时,彩斑暗淡,后经改进配方,终获成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神垕柏灵翁庙戏楼落成,他献钧瓷宝瓶一件,安装于戏楼屋脊之上。

卢天恩(1858~1918年),卢振太次子。擅长制匣钵和烧窑,在家和长兄三弟一起烧造钧瓷。清末,禹州知州曹广权兴办钧兴公司,他协助弟弟天恩烧成不少好的钧品。

卢天增(1862~1925年),卢振太三子。擅长造型、配釉和烧制,在用风箱炉烧制钧瓷方面经验丰富。他能掌握火候,预测窑炉温度变化,眼看炉内火焰,便知火温高低,甚至能断定再拉几下风箱就可停火。天恩所烧钧品,大都晶莹玉润,色泽纯正。1903年烧出一件金斑闪烁、五彩渗化的钧瓷寿桃,人人赞赏,开封一古董商闻讯赶来以300银元购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曹广权在神垕创办钧兴公司,天恩担任领作匠师.从事钧瓷研制。曾烧出不少精品,为宫廷和收藏家珍藏。1914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办万国商品赛会,天恩率领钧瓷名师赶制一批钧瓷参展,使失传已久的钧瓷又声震海外。

卢广同(1885~1950年),卢振太之长孙。广同博才多艺,能写善画,书法功底深厚,善颜、王、欧、柳诸体,许多人登门求字,他的绘画精细逼真,写生神速。卢广同还善于雕刻,对宋钧造型仿制甚佳,借古传今,形神兼备,端庄凝重,类多样美。所制梅瓶、虎头瓶、观音瓶、平沿笔洗、玉壶春等器物,为神垕陶瓷界所追仿。

卢广文(1894~1962年),卢振太之孙,卢天福之子。 出身钧瓷世家,自幼随父卢天福学习钧瓷技艺,精通钧瓷配釉和烧制方法,勇于在实践中打破常规,创新立异。新中国建立前他为恢复钧瓷费尽心机,甚至不惜变卖家产,还不断遭受反动派的欺辱。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到神垕第一瓷窑生产合作社(即禹州市钧瓷一厂)积极投入钧瓷恢复事业,日夜操劳,献秘方传技术。1956年与陶瓷专家沈明阳先生密切合作,经多次调试釉料比例,寻找较好呈色配方,创制出新型搅红釉。继而又研制成鱼肚白,朱砂红和蓝釉带彩斑等,使钧釉配方技艺有新的突破。他用肉眼观察火温,极为准确,人称一绝。卢广文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于1962年病故。

卢广东(1890~1977年),男,禹县神垕镇南大街人。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第二届委员会候补监事委员,河南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广东出身钧瓷世家,因家贫无力求学,8岁即跟父辈学习烧制钧瓷,12岁已成为得力助手,17岁已能掌握钧瓷制作工艺。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重视钧瓷的恢复和发展,1955年,广东被神垕第一瓷窑生产合作社(后来的禹州市钧瓷一厂)请回从事钧瓷研制。1955年,年逾花甲的卢广东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等领导人的接见,倍受鼓舞。经过208次的试烧,终于在粗瓷窑内搭烧成瓜皮绿和天蓝色胆瓶等第一窑钧瓷。1958年,卢广东和几十名钧瓷艺人,在专家的指导下,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烧制了直径1.2米大的花盆、瓶子、罐等钧瓷陈列品。1962年,卢广东又到北京、广州、景德镇遍取百家之长,经上千次试验,终于使钧瓷达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境界,小批量产品出口到日、意、英、法等国。1973年秋季广交会上150种钧瓷20万件被抢购一空。1977年,87岁的卢广东,怀着他奋斗一生终于恢复了钧瓷技艺的满足离开了人世,轻工部、河南省政协、河南省第二轻工业厅都发来唁电悼念,为铭记他的功绩,在获国家“金杯奖”后,禹县钧瓷一厂又授予他“功绩永存”的镜匾,由家属保存。

卢广华(1894~1955年),幼年随祖父学艺,18岁即精于陶瓷造型、配釉、烧成等工艺。1929年,被禹县职业中学聘为陶瓷技师。因文化水平低,不善传教,特别是窑变神奇,学生短时间掌握不了,官府竞以“藏奸保密,教学不力”为名,将其逮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得以保释。1936年夏,禹县职业中学改名陶瓷职业学校,由县城迁往神垕镇,又聘请卢广华为技师,讲授陶瓷课,传授钧瓷技艺,培养了不少艺徒。

卢广华在造型、釉色、烧成、制匣钵方面技艺娴熟,特别是造型和釉色有独到之处。所制钧品,样多式古,色泽秀丽,细腻柔和,精致淡雅。他擅长天蓝和天青釉,其中天蓝色釉色纯正,釉面有彩霞,手感光滑,釉面形如龟甲;天青色如万里无云的晴空,细腻柔润,可与玉媲美。其代表作有折沿盘、花瓶等。其仿宋钧瓷,神真形切。卢广华在钧瓷刚刚恢复的1955年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遗作折沿盘为国家珍藏。

卢正兴(1923~1987年),男,神垕镇人,系卢天福之孙,卢广文之子,卢钧第四代唯一的传人。他为钧瓷的恢复和发展呕心沥血,艰苦奋斗了40余年。不但全面继承了卢氏的钧瓷技艺,而且在恢复和发展钧瓷事业中不断创新,为钧瓷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为了提高”卢钧“的水平,他经常攀悬崖,翻峻岭,风餐露宿,深入山区,找原料,挖标本,改进釉胎配方和烧成方法。曾和父亲一起烧制出不少好的作品,有的可与古钧相媲美,曾销往上海、北京等地,有的被外商高价买去,作珍品收藏。建国后,正兴应聘去湖北省勋西县新建瓷厂以及到河南省宜阳县瓷厂、新安县瓷厂做技术工作。所到之处都深受领导和工人们的称赞。多次评为省、地、县劳动模范,并选为工会主席。1982年加入中国科协自然科学专门学会。1981年,国家投资恢复北宋官瓷,正兴应聘去开封工艺美术试验厂参加试验。1984年试验成功,使失传800余年的官瓷重放异彩。

卢俊岭,1954年出生于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系百年卢氏第五代传人,传统宋钧技艺独系传承人,著名“黑唐新花釉”缔造者,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河南卢家世代钧窑艺术总监。

作为卢钧第五代传人,卢俊岭幼承家训,随祖父(卢钧第三代传人卢广文、卢广东)、父亲(卢钧第四代传人卢正兴)学习传统卢钧烧制技艺。1995年,卢俊岭创建卢家世代钧窑,在先人宝贵遗留的基础之上,积极创新,使传统卢钧技艺较前人又有所突破和发展。在传统卢钧基础上所创烧出的“黑唐新花釉”,重现唐时花釉瓷之神韵,又突显当代之风采。以其独特之创意理念,在对钧瓷传统器型保留传承的同时,又陆续推出了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器物,受到鉴藏家和钧瓷爱好者的一致好评和热捧。

2013年1月,卢俊岭被授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2013年5月,卢俊岭作品卢钧“来福尊”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类评比最高奖项——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并且恢复了宋代双火膛窑烧制技艺,成功复烧出了传统柴烧钧瓷。

卢俊岭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推动着中国钧瓷艺术不断向前发展。从艺四十多年来,系统整理了宋钧釉色呈色机理,并结合前人经验,注入到自身的创作理念当中,完整地保留了宋代钧瓷制作工艺,修正了建国以来钧瓷恢复过程当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使宋钧的艺术美得以传承和发扬。

卢占召,出生于1982年,卢俊岭之子。正宗卢钧第六代传人,现任卢家世代钧窑总经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毕业于艺术师范类美术专业,专攻造型和绘画,毕业后与父亲二人齐心协力为钧瓷的传承发展研制创新。2010年,卢占召经过数十次的釉药试验,将传统卢钧釉方得到了完善,这种创新的卢钧釉色使传统卢钧更富有立体感,给人以神秘的吸引力。深受中外鉴赏家和卢钧收藏者的喜爱。

卢钧正宗第六代传人卢占召获奖情况:

2005年,“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作品《水注》获精品。

2006年,作品《渣斗》获中国五大名窑名瓷作品展珍品金奖。

2007年11月,卢占召作品《马上如意》获第四届中国钧瓷文化节精品奖。

2009年,作品《卢钧凤耳瓶》在第五届中国钧瓷文化节获奖。

2010年,作品《福寿尊》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获优秀奖。

2012年,作品《卢钧三足炉》《掸子瓶》等作品在河南省钧瓷窑变艺术创新大赛中获奖。

下一篇 杨收

上一篇 崔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