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滋 编辑

唐朝宰相

袁滋(749年-818年),字德深,唐陈郡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人,一说蔡州郎山人。 唐朝宰相,书法家。

袁滋出身陈郡袁氏,擅长书法。建中初年,起家校书郎,迁工部员外郎、尚书右丞,出任华州刺史,为政清简,迁左金吾卫大将军, 宪宗监国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继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征拜户部尚书,又出为彰义军节度使,与叛镇元济对垒数年,因无战功,贬为抚州刺史,不久任湖南观察使。多次晋封为淮阳郡公。 元和十三年,去世,时年七十,获赠太子少保。

袁滋工书法,尤精篆籀,著有《云南记》五卷。 在石门关(今云南盐津豆沙关)留有《袁滋石门摩崖石刻》,为研究西南丝路的重要文献资料。

基本信息

编辑

字:德深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蔡州郎山

出生日期:749年

逝世日期:818年

主要作品:《云南记》

本名:袁滋

人物生平

编辑

袁滋(749—818),字德深,蔡州郎山县人。工于篆籀,雅有古法。勤奋强学,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往来依附。以处士,荐授试校书郎。贞元末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元和十三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 相关事迹参见《旧唐书》本传、《金石录》、《广川书跋》、《唐荆南节度使袁滋先庙碑》

家族成员

编辑

袁滋出身陈郡袁氏,曹魏御史大夫袁涣后裔,本陈郡扶乐(今河南太康)人。陈郡袁氏为江东四大侨姓之一。

陈郡袁氏

袁君正

袁颎

袁子温

袁士政

袁伦

袁知玄

袁厨

袁滋

袁炯,荆州户曹

袁寔,蒲州功曹

袁均,太子典膳

袁都,翰林学士

袁郊,虢州刺史

南梁

吴郡太守

北周

骠骑大将军

隋朝

左卫大将军

唐朝

南州刺史

当阳令

石州司马

咸宁令

宰相

参见《新唐书·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宰相世系二四(袁氏)》

外兄:元结,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个人作品

编辑

《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袁滋题记》。

轶事典故

编辑

出使云南

樊绰《云南志》载:贞元十年(794)十月二十七日,唐朝使者袁滋到大理,赐南诏国国王异牟寻(白族)全印,其文曰:贞元册南诏印……其曰,楼下大会,又坐上割牲,用银平脱马头盘二面……乐在其中,有老人吹笛、妇人唱歌,各年近七十余,牟寻指曰:此先人归藩来国,开元皇帝赐故部及龟兹音声两部,今死亡零落尽,只余二人任国。酒既行,牟寻自捧,敬跽劝让,册立使袁滋引杯酒曰:南诏当思祖宗绩业,坚守诚信,为西南藩屏,使后世以传继也,牟寻嘘嘻曰,敢不承命,接上述所说:“坐上割牲,用银脱马头盘二面就是用烧猪两头,放置在银制的两面马头平底的盘子中,供客人用刀割吃。”

青溪山

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复州 有座青溪山,风景秀丽无比。丞相袁滋在没有发达当官时,在复州、郢州一带居住。因为天晴,便登上了青溪山。走了几里地以后,道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险,慢慢地便找不到路径了。有个书生在这里以卖药为生,家就住在山脚下。袁滋与他交谈,非常投机,所以晚上就住在书生家里。袁滋说:“此处应该有隐士和神仙。”书生说:“有五六个道士,每隔三两天就来一次,不知道他们住在什么地方。我与他们虽然很熟,可他们不肯详细介绍他们的情况。”袁滋说:“能不能让我拜见他们?”书生说:“他们非常厌恶俗人,但是很喜欢喝酒。您如果准备一坛美酒,就可以与他们见面。”袁滋告辞回家。后来带了酒又去,等了几天,五个道士果然来了。他们带着道巾,穿着草鞋,拿着藜杖,很远就互相打招呼,问冷暖,大声说笑,到山涧的溪水里洗脚,同书生开玩笑。书生为他们摆酒席,斟上酒。五个人见了非常高兴,问他:“什么地方弄来的这东西?”于是每个人喝了三五杯。书生说:“不是我所能敬献的,是有个客人拿来的,他要拜见先生。”于是将袁滋叫出来,与五个人一一见面。五个道士相顾失色,后悔喝了袁滋的酒,并且生气地对书生说:“不应该让外人来打扰!”书生说:“这个人心很诚,并且也信奉道教,稍稍大方热情一点,又有什么坏处。”五个道士不满的神色逐渐缓和,他们见袁滋对他们很谦虚恭敬,便不时同他说几句话,后来看着袁滋说:“坐吧!”袁滋拜谢后入座。一会儿,酒喝得高兴畅快,一个道士注视袁滋说:“此人很像西华坐禅和尚。”过了很久又说:“真是。”屈指计算说:“那和尚死了有四十七年了。”然后又问袁滋的年龄。回答说正是四十七岁,道士拍手大笑说:“你应该去求功名,福禄都已经降临了。”然后,他们与袁滋握手告别。一个个经过山洞,攀上山头,扯着藤萝跳跃,像飞鸟一样走去,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后来,袁滋果然当了上丞相,并成为西川节度使。

和汧国公李勉

汧国公李勉镇守 凤翔时,管辖的地区有一个编入户籍的普通农民,在田间锄草的时候,挖出了一大坛子马蹄形的金子。村子里的人把金子送到县衙,县衙用公文向州府报告,准备将金子送往州府。宰邑对挖出珍宝很高兴,准备作为自己的政绩向上级请功。他害怕金子在公家的仓库里不安全,便存放在自己家里。过了一宿,他和其他官员重新打开观看,金子全都变成了土块。一坛金子出土时,乡里的官员、里正都去观看检验,如今突然发生变化,没有不吃惊的。他们上告到主管官员那里,人们议论是有人用奸计将金子换走了。于是上级派理曹掾带了一部分士兵来审问处理这个案子。挖出金子的乡里的里正共同为这件事作证,宰邑受到众人的谴责,沮丧地失去了人身自由,受到反复的询问和污辱,只好承认自己偷换了金子,并且在供词上签了里了,有的说扔到水里了,纷纷说自己冤枉。审理结束,将这些人关到监狱,然后将审理结果上报。汧公李勉看了报告后很生气,过了一会他去赴宴,喝酒的时候说到了这件事。在坐的宾客,都把这件事当作笑谈的话题,有的说宰邑是效仿齐人的贪婪,有人说他也许有杨震的癖好,说笑了很长时间,都以为这只是个跳墙撬锁的一般性案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当时相国袁滋也在场,他低着头没有说话。汧公李勉用眼睛看了他几次以后对他说:"宰邑同判官你是亲戚吗?"袁滋说:"我和他没有关系。"李勉说:"讲了他的罪状,你为什么不高兴?"袁滋说:"我非常怀疑这件事没完,请您详细调查。"李勉说:"偷换金子的事实非常清楚,如果说没完,是还有不同的看法,不是你无法调查清楚。"袁滋说:"可以",将这个案子移袁滋府中审理。袁滋检查收藏坛子的房间,得到了二百五十多个金子形状的土块。袁滋问最初挖到金子的人,认定这些土块的形状和数量同原来的金子一样。于是袁滋从市场上的各个商店里借来金子,熔化铸成土块一样大小的金块。铸造完成以后,只秤了其中的一半金子,就已经是三百斤了。袁滋询问是什么人把金子送到县衙的,回答是两个农夫,用竹扁担抬到县衙的。计算一下,仅是这些金子里的大部分,也不是两个人所能用扁担抬动的,袁滋明白了,金子在没有上路之前,就已经全部化成土块了。这下大家的疑虑都解除了,宰邑的冤案得到了澄清。汧公李勉对此表示赞叹和佩服,多次说自己的才智不如袁滋。袁滋从这件事以后,多次担任重要官职,正确处理了多起案件。到了德宗皇帝即位以后,他当上了宰相。经常听说金银珠宝埋在土里,偶然发现以后有可能会变成别的东西。东都的敦化胡同有一座废弃的道观麟德观,主要建筑已经倒塌毁坏。

咸通年间,相国华諴命令在别的地方重新建造一座麟德观。在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了一个巨大的坛子,里面装满了白银。运送建筑材料的人和工匠有三四十人,他们发现银子的时候正是白天,害怕被官员们没收,便用木材把银子盖上,以便等到天黑。当天夜里,这些人各自用衣服包上银子回家。天亮以后打开一看,全都变成了用坚实的土块削制成的银子形状的东西,所传说的故事和这个案件的情形一样。

下一篇 薛苹

上一篇 任迪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