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 编辑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湛若水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广州府增城县甘泉都(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大儒 。明弘治五年(1492年),湛若水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赴新会县拜名儒陈献章为师,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1524年),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

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湛若水的主要门生有吕怀、洪觉山、唐枢、何迁、蒋信、郭棐、冯从吾等。

湛若水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4月20日在广州病逝。著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圣学格物通》《心性图说》《白沙诗教解注》等,有《甘泉集》传世。其事迹见于《明史》《广东通志》《增城县志》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湛若水

别名:字元明,号甘泉

国籍:明代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466年11月20日

逝世日期:1560年5月16日

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主要成就:创立“甘泉学派”

出生地:广东广州府增城县(今广州市增城区)

信仰:儒学

代表作品:《湛甘泉集》,《心性图说》 ,《杨子折衷》

谥号:文简

人物生平

编辑

湛若水画像湛若水画像

湛若水,明成化二年丙戌十月十三日(11月20日)巳时出生于增城县甘泉都沙贝村(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父湛早丧,由母陈氏抚养成长。若水自幼聪敏,因故14岁始入学,16岁往广州府庠就读,明弘治五年(1492),他27岁(弘治五年)中举人,29岁往江门就学于陈献章(号白沙),毅然焚掉“路引”(赴考证件)以表学习决心。潜心研究心性理学,数年间学业大进。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

弘治十一年三月,白沙在信中赞其学术成就曰:“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第二年将“江门钓台”作衣钵传与若水执掌。作《赠江门钓台诗》跋:“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也!今与民泽收管,将有无穷之祝。珍重!珍重!”

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献章逝世,湛若水为之服丧3年。若水不乐仕进,后在母亲和广州府佥事徐弦再三规劝下,至弘治十七年,始奉母命北上考试,受国子监祭酒章懋赏识,留读于南京国子监。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北京会考,文章受主考张元桢,杨廷和赞赏,中进士第二名,

选翰林院庶吉士。寻授翰林院编修。若水步入仕途后,有机会在中原宣扬其理学。当时与王阳明(守仁)、吕柟、王崇等人相与论道,学者相从甚众,声誉日隆。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产也”。时称“王湛之学”。

湛若水立像湛若水立像

正德七年(1512年)奉使往安南国册封安南王。次年正月十七日到达安南国,归国时婉谢安南王厚馈,深得远人之心,归后作《南交赋》。50岁时母亲病逝,从京奉柩归葬,在家守墓三年。满服后到西樵山建书院,聚徒讲学达4年。若水讲学讲究方法,要学生先习礼,明学规,现静坐聚精会神,然后才授课。

嘉靖元年(1522年)都御史廷举、御史朱节向朝廷推荐起用若水,始回京复职,补翰林院编修,同修武宗实录。次年转翰林院侍读。又次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历四年,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次年转礼部左侍郎,预南北郊分祭议。

嘉靖三年(152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湛若水考取进士后,除长期担任朝廷的官职外,致力于在南京、扬州、番禺、增城、南海等地开设书院讲授理学,尤其是不遗余力地传播白沙学说。他在讲学中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并在弘扬白沙学说时有所创新,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之学”。时人将他创立的理学“广派”与理学的另一大儒王阳明创建的“浙学”并称为“王湛之学”,分执明代中叶理学的牛耳。他的影响几及全国各地,其门徒达4千余人。由于向他求学的人太多,以致在授学时往往要用弟子间代为传授的方式进行。

68岁由礼部左侍郎升南京礼部尚书。71岁转南京吏部尚书。 74岁转南京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此时安南王莫登庸叛乱,嘉靖皇帝欲亲征,若水上《治权论》疏,反对出兵,因与文武大臣之议不合、遂请求致仕。75岁致仕,从此结束宦途生活、沿东南山水,游览讲学而归。回广州后,在府第附近建“天关书院”讲学(天关原名铜关,因若水曾任吏部尚书,俗称“天官”,故人称天关为“天官里”,即今广州东风中路一带)。

书法作品书法作品

若水官历两京,所至迭创建书院,著书、讲学不息,回粤后更专心讲学,故《广东新语》称:“甘泉翁官至上卿,服食约素,推所有余以给家人弟子,相从士三千九百有余。于会城(广州)则有天关,小禺、白云、上塘、蒲涧等书院”。或时到西樵,回增城、登罗浮、上南香讲学。在西樵有大科、增城有明诚、南香山有莲洞、新塘有读岗和甘泉等书院。若水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工书法,生平著作及诗文积逾千卷。将致仕前曾在新塘江畔建钩台,纪念其师陈白沙,并作讲学、憩息之所。

湛若水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造就了不少英才,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嘉靖十九年(1540)五月,他获准退休返回家乡,自此往返广东境内各地讲学。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月,湛若水回到广东。晚年,湛若水在广州主要致力于文教方面的活动,兴建书院、推动讲学,分别在罗浮山、西樵山、广州城内的天关及增城甘泉设置居所,修建书院。他春居罗浮,夏居西樵,秋居天关,冬居甘泉,四时讲学,不废弦歌。他还在天关精舍建立一座祝圣台,每当正朔、冬至和孔子诞辰都会率领乡中缙绅对着京师的方向瞻仰叩拜,以表示不忘朝廷之意。

湛若水一生以兴办学校、传播理学为己任,他平日除简单的生活开支外,其余的俸禄都花费于购买馆田、赡养四方学者,这些馆田分布在广东广州、南海、增城、博罗、曲江等地,外地如南京,扬州,安徽池州、徽州,福建武夷,湖南南岳等处也有湛若水所设的馆田。为防止部分学生大手大脚,挥霍浪费,湛若水特意编写《崇俭约言》以示训导。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二十二日,湛若水病逝于广州禺山精舍,享年95岁。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廿五日归葬天蚕岭(增城永和镇)。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简。遗著有《心性图说》与《圣学格物通》。

心学传人

编辑
湛若水是陈白沙的衣钵传人,是对白沙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湛若水的“万事万物,莫非心也”是对陈献章“事物虽多,莫非在我”的直接继承,从“事物虽多,莫非在我”到“万事万物,莫非心也”是一脉相承的。在此基础上,湛若水把“随处体认天理”核心命题归之于心学。“吾所谓天理者,体认于心,即心学也。”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与陈白沙“为学当求诸心”的心学法门是一脉相承的。湛若水把“随处体认天理”归入于“体认于心”,并不认为“随处体认天理”仅仅是内在的方法,它也包含了外在的方法,是内外合一的方法。“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思想是内外合一之学,它体现了从陈白沙心学到湛若水心学的岭南心学内外合一之学的特征。

除了跟随老师讲学之外,湛若水一意钻研,“潜心默会”,日积月累之下,终于达到豁然自得的学问境界。在陈白沙去世前一年,即弘治十二年(1499年),陈献章把江门学派的教事传给湛若水。陈献章逝世后,湛若水为之执父丧之礼,守墓三年。在湛若水的一生中,他对先师始终恭敬有加,所到之处多创书院,讲白沙之学,并在书院中设置牌位祭祀陈献章。直到湛若水八十五岁高龄,在白云山为陈献章建祠的时候,依然毕恭毕敬地率领弟子行礼。湛若水在后来的学术、教育、政治活动中,受到他的老师影响很大,乃至于他自成一派后,理学界提及他们时,依然是“陈湛”并举,将他们的学术门派称之为“陈湛理学”、“广宗”、“广派”。

陈献章开启了明代心学,湛若水继承和发展了陈献章的心学思想,形成了与王阳明“致良知”不同的另一条明代心学思想路线,各立门户。王主讲 “致良知”。湛主讲“随处体认天理”,认为:“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也,故以吾之说为外”。强调以主敬为格物功夫;说:“故善学者,必另动静一于敬。”湛若水的主要门生有吕怀、洪觉山、唐枢、何迁、蒋信、郭棐、冯从吾等。

学术思想

编辑
湛主讲“随处体认天理”,认为:“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也,故以吾之说为外”(《答扬少默》)。强调以主敬为格物功夫;说:“故善学者,必另动静一于敬。”(答于督学》),著有《湛甘泉集》。湛若水认为天理“即吾心本体之自然者也”(《圣学各物通》卷二十七),“体认天理”就是在应对事物,心应感而发为中正意识,从而体认到自己内心中正的本体——天理。

湛若水认为“格物”的“格”是“至”(造诣)的意思,“物”指的是“天理”,那么“格物”就是“至其理”、就是“造道”,“格物”的目的就是“体认天理”。湛若水的心学企图调和程朱理学和陆、陈心学,它的特点是“合一论”,在湛若水看来,心与物、理与气、心与理、心与性、知与行、理与欲、虚与实都是合一不可分割的。他说“观天地间只是一气,只是一理”(《甘泉文集》卷七),又说“动静一心也”(《甘泉文集》卷七)。

湛若水作《心性图说》解释了“心”和“性”。湛若水认为:“性”,包含天地万物的整体;宇宙浑然一体,都以同一个“气”为基础;所谓“心”,是能体察天地而没有遗漏的存在。所谓“性”,是“心”的本能,“心”和“性”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由此可见,在湛若水看来,万物不是在心外,格万物就是格心。湛若水又作《真心图说》来解释心、人、元气的关系,他认为元气就是太极,心在人中,人在元气中。湛若水强调“天地同是一气”,而心在居于中正的位置,所以能使“万物皆备于我”。

湛若水的心学企图调和程朱理学和陆、陈心学,它的特点是“合一论”,在湛若水看来,心与物、理与气、心与理、心与性、知与行、理与欲、虚与实都是合一不可分割的。他说“观天地间只是一气,只是一理”(《甘泉文集》卷七),又说“动静一心也”(《甘泉文集》卷七)。

(注:以上摘自湛柏欣的《宋明理学简述》)

朝廷褒奖

编辑
世宗皇帝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庚午日下两道《赐葬敕谕》、《赐祭敕谕》圣旨称:

赐葬敕谕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庚午日

皇帝遣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杜拯 谕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曰:卿明时耆德,岭海鸿儒;抗志典坟,恪司职守;回翔近列,克效勤劳;望重两京,位跻八座;慎以终始,完节全名;善行嘉言,施于后世;眷兹一老,天不整遗;日月易流,适临窀穸;载赐以祭,庸示恤恩;卿灵如存,歆予涣命。

赐 祭 敕 谕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庚午日

皇帝遣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杜拯 谕祭致仕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曰:卿性资笃厚,问学宏深;策骏贤科,蜚声翰苑;经帷进讲,启沃唯勤;史局翻书,是非不谬;师模胄监,陪贰寅清;皇极诞敷,嘉猷屡告;陟居南省,迭长三曹;懋著忠勤,赞予机务;方深倚毗,力请休闲;许国之诚,不渝晚节;安车以俟,胡遽长终;轸念老成,良用悼惜;爰涣恤恩,遣官致祭;卿灵有知,尚其歆服。

穆宗皇帝隆庆元年十月二十二日下《故兵部尚书湛若水加赠太子少保诰命》圣旨称:

故兵部尚书湛若水加赠太子少保诰命

隆庆元年十月二十二日

制曰:朝廷恩礼大臣,靡间存殁,盖以笃始终之义,寓激劝之微也。缅兹彝章,端伫故老,故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发迹贤科,蜚声词苑,出衔使命亲藩,与彝藩而交播声名;入典试场,文闱暨武闱而并收俊杰;抽毫史局,效劳勚于两朝;振铎成均,申规范于多士;大礼郊礼之议,既博洽乎古今圣学圣德之陈,尤勤渠于启沃;留心往训,覃意斯文,博综六籍之言,自成一家之旨;卿曹六转扬历二京,简畀留枢,荐升华秩;既允归老之请,遂获考终之休,藻行骘评,竟克谅于士类。搜遗应诏,乃交疏于宪田,用追往劳,爰申恤典,兹特赠为太子少保,谥文简,锡之诰命。于戏!穷阶懋进,岂为儒者之光荣?令问昭垂,永作后人之楷式。贲兹泉壤,尚服宠嘉。

影响

编辑
功:居官30多年,历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深得世宗倚重与信任。主张“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反对宦官专权。历任政绩卓著,晚年致仕时,皇帝曾3次留任。

在教育学上有突出贡献。亲自修订《大科训规》,对教育管理的体制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一生热心捐款赞助书院,得其“馆谷”的书院竟达28所,从他的家乡到广州、南海、扬州、池州、徽州、武夷,遍布半个中国。

言:对“白沙学说”进行扬弃,成为与王阳明分庭抗礼的理学大宗,天下士子争入其门,门徒达4000多人。其学说在当时与王阳明并称为“湛王之学”,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

德:以孝道事母,以忠恕之道事君。无阿谀奉承之言,无取巧钻营之私。师道尊严,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

倡导节俭:嘉靖十二年(1533年),湛若水升任礼部尚书,成为六部尚书之一。官居二品,俸禄丰厚的湛若水却一直提倡节俭。当时南京是一个经济富庶的江南重镇,奢侈之风盛行。湛若水号召大家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大鱼大肉,更不要在集市之上聚众酗酒。即便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他也告诫百姓不要随便烧纸。在他看来,这不单浪费钱财,更加违反古代礼制。

主要著作

编辑
现存有《湛甘泉集》、《心性图说》、《真心图说》、《新泉问辩录》、《非老子》、《圣学格物通》、《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等书行世。

相关史料

编辑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之出,乃入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赐进士,选庶吉上,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寻丁母忧,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嘉靖初,人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心寒。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义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明年进侍读,夏疏言:“一二年问,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禅圣学”。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以教士,拜礼部侍郎。做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于朝,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俗尚侈靡,为定表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年九十五卒。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于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辩”。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似随处体验大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湛氏门人最著者,永丰吕怀,德安何迁,婺洪垣,归安唐枢。怀之言变化气质,迁之言知止,枢之言求真心,大约出人王、湛两家之间,而别为一义,垣则主于调停两家,而互救其失,皆不尽守师说也。怀,字汝德,南京太仆少卿。迁,字益之,南京刑部侍郎。垣,字峻之,温州府知府。枢,刑部主事,疏论李福达事,罢归,自有传。

附录:《县志·湛若水传注》旧志:若水生有异状,颡中双髁隆起,耳旁黑子左七右六,类二斗,资性端凝,无妄动,无妄言。少值多故,年十六始学举子业,二十二游郡庠。(按):先生初名雨,字民泽,既又名露,后避祖讳,请改今名。通志:弘治壬子以书魁其乡,从陈献章游,屏居一室,潜心理学,超然远到。比献章卒,心丧三年,甲子以母命复出,过南昌谒庄论学,亟见奖许。赴留都读书,辟雍祭酒章懋课以面盎昔论,奇之。旧志:领壬子乡荐,明年上春官报罢归,受学陈献章之门,献章语之曰:“此学非全放下,终难凑泊”。若水遂取所给部檄焚之,屏居一室,悟随处体认天理之旨,献章喜曰:“此日为参前倚衡之学也,江门衣钵属之子矣”。通志:时王守仁在吏部,相与讲明正学,而修撰吕柟辈皆往来辩论,一时学者称甘泉先生。奉使册封安南,却馈金,便道奉母留都,大开讲席,有甘泉问辩等书。旧志:充会试考官者再,充命使册封者再。旧志:第日秩满,升南京吏部右侍郎,而洪垣墓志曰戊子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己丑春转礼部左侍郎,预南北郊分祭议。旧志:时,上锐意为治,若水辑五经、子史及列圣宝训有关君道者,此事从类疏解会释,名格物通以进,献《农桑颂》及西苑赋,又进夫德王道疏,上览疏温旨嘉纳,称为纯正有本之学。旧志:升南京礼部尚书,转吏部尚书,三疏乞休,不允,改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讲武之暇,兴学。旧志:时上欲亲征安南,若水进治权论,与诸文武大臣议不合,庚子复疏乞休,奉旨准致仕,遂南游武夷,乃还甘泉,入罗浮。旧志:归居禺山,讲学不倦。一日出讲堂,令诸生澄心默坐,久之而退,后寝疾数日,命治后事,乃沐浴敛裳就息不语,而于怀中手画正字,盖谓得正而毙云。是夕一鼓,有大星陨于西北,其光亘地。通志:其设教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曰:“此吾六字符也,勿忘勿助,其庶几乎”。从游甚众,吕柟、蒋信其最著者。隆庆初,赠太子少保,溢文简。旧志:士出其门合三千九百人。隆庆癸亥,以例请恤,典敕赐祭葬,赠太子大保,溢文简,礼郡邑乡贤。按眼兖州史料,先生在嘉靖时颇以龃龉终,故至隆庆初始赠恤,其所赠为太子少保,制词尚在志中,可按也。旧志作太子大保,误。

真迹碑文出土

编辑
2014年9月,一块明代名人湛若水的草书石碑在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潮水山出土,这是首块在广东境内发现的湛若水碑文,对研究湛若水文化及英德历史极具史料价值。

这块石碑是当地群众发现的。碑体通高190厘米、宽86.8厘米、厚15厘米。碑文上书“吾爱清溪水,浣此胸中泥”等字。碑石刻于明嘉靖丙申年,即公元1536年。其时湛若水暮途穷游潮水山灵泉,草书一首《过清溪》,之后刻在碑上。研究人员表示,石碑发现地应是湛若水当年创办的清溪书院遗址。

下一篇 青山碧水

上一篇 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