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编辑

明朝勋臣、将领

李瑾(?-1489年),直隶和州(今安徽和县)人。 明朝勋臣、将领,襄城伯李濬之孙、襄城伯李隆第三子。

景泰元年(1450年),李瑾袭封襄城伯。天顺五年(1461年),领三千营。天顺八年(1464年),提督五千营,并掌后军都督府事。成化三年(1467年),佩征夷将军印任总兵官,偕同兵部尚书程信等大破四川都掌蛮之乱,并将其地“改土归流”。因功进封襄城侯,累官太保兼太子太保、总督十二营。

弘治二年(1489年),李瑾去世。获赠芮国公,谥号“壮武”。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李瑾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逝世日期:1489年

主要成就:讨平都掌蛮

官职:太保兼太子太保

爵位:襄城伯→襄城侯→芮国公(赠)

谥号:壮武

籍贯:直隶和州

人物生平

编辑

越次袭封

李瑾出身勋臣世家,为第一代襄城伯李濬之孙、第二代襄城伯李隆的第三子。景泰元年(1450年),李瑾的长兄、第三代襄城伯李珍于“土木之变”中战死,李瑾的母亲越过他貌丑的二兄李琏,推李瑾袭封爵位,成为第四代襄城伯。

职掌宿卫

天顺五年(1461年),李瑾与遂安伯陈韶、都督佥事刘纪奉命轮流宿卫宫中,领军护卫明英宗。

天顺八年(1464年),李瑾提督五军营,并掌后军都督府事务。

成化元年(1465年)二月,明宪宗命李瑾与丰城侯李勇、太平侯张瑾、抚宁侯朱永轮流宿卫宫中。 四月,兵部尚书王竑举荐李瑾出任总兵官,进讨自称赵王的四川赵铎叛军。宪宗认为李瑾身负重责,“不可动”,让兵部另择人选。

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李瑾暂管右军都督府事务,并总领三千营军马。

进讨都掌蛮

四川戎县山都掌蛮多次叛乱,攻陷合江等九县。朝臣商议派大军进剿,于成化三年(1467年)六月命李瑾佩带征夷将军之印,充任总兵官,率领四川、贵州明军前往征讨。由兵部尚书程信提督军务、太监刘恒“监督”。 十二月,李瑾与程信等抵达永宁卫,在研究当地形势要害后,决定分道进军。其部署为:

都督芮成由戎县进军;

巡抚贵州、都御史陈宜及参将经由芒部府进军;

都指挥崔旻由普市冰脑进军;

四川总兵官、南宁伯毛荣由李子关进军;

巡抚四川、都御史汪浩及参将宰用由渡船铺进军;

左游击将军罗秉忠、右游击将军穆义由金鹅池进军。

李瑾、程信则“居中节制”,掌控大局。成化四年(1468年)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明军各部转战数日,攻克龙背、豹尾等七百五十六寨,斩首一千五百九十余级,生擒三百四十余人。 四月,明军攻至大坝山,焚毁寨落一千四百五十七座,共斩首三千零一十七级,生擒九百五十三人。两次战役后,统计缴得铠甲、牲畜无数。 李瑾及程信认为都掌蛮素来号称“难治”,如果不通过“改土归流”的方法,无法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于是将都掌九姓中不驯化的人迁至泸州卫,并在渡船铺增设营寨。改大坝为太平川长官司,区划都掌蛮的土地,通过设官、建治等举措进行控制。

八月,李瑾率军回师,仍领五军营兵马。 二十二日,宪宗降玺书奖谕,进封他为襄城侯。

总管营军

成化五年(1469年)七月,朝廷封李瑾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并赐其诰券(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

成化六年(1470年)三月,李瑾奉命提督团营操练及三千营军马。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二月,被加授为太子太保。 次年四月,获赐诰命。

成化十六年(1480年),李瑾上奏认为:“按旧例,官军的折俸、钞布都应前往北京库中领取,但路途遥远,加上年久过后官吏徇私舞弊、克扣欺瞒。请求自今以后,保定、真定、河间、永平四府每年在运钞布往京库时,留下一定数量,让附近官军就地领取。这样一来既可以使百姓免于远运,又能使士兵得到实惠。”朱见深同意,并下诏命大宁都司(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直隶卫所的官军折色俸粮就近于附近的官库领取。

成化十七年(1481年)三月,朝廷在礼部宴请新科进士,李瑾奉诏参与此宴。 六月,镇守山西太监刘忠请求朝廷暂免受灾的山西各地运送柴炭,李瑾附议。宪宗于是同意免去山西此年秋、冬二季的输炭之任。

成化二十年(1484年)正月,李瑾认为盐商运米赴边时只用路引批文、不需“挂号(编号登记)”的行为可能会招致奸细潜入,更改旧制“非便”。朱见深回答:“这只是一时权宜之计,完事后仍然如旧。”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二月,李瑾上奏请求暂免大宁都司及直隶、河间等五十三处卫所的输炭之任,以舒缓民力。宪宗同意。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十月,李瑾被加授为太保兼太子太傅。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宪宗命李瑾与成国公朱永一同提督十二团营。 九月,李瑾与英国公张懋等上疏请辞兵权,新即位的明孝宗优诏挽留,不允所请。

弘治元年(1488年),孝宗命李瑾与诸勋戚、朝臣轮流随侍经筵。

去世

弘治二年(1489年)三月,李瑾逝世。孝宗闻讣讯,为其辍朝一日,赐祭葬,追封芮国公,谥号“壮武”。

主要影响

编辑

总领禁军:天顺五年(1461年),李瑾领军护卫明英宗朱祁镇。 成化元年(1465年),李瑾与丰城侯李勇等轮流宿卫宫中。 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时期,李瑾身负重责,相继提督五军营、三千营、十二团营,并掌后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事务二十余年。

伐治西南:成化三年(1467年)六月,李瑾出任总兵官,与兵部尚书程信一同讨伐四川山都掌蛮。 至次年四月,经历两次大战,攻至大坝山,焚毁其营寨约三千座,斩首五千余级,生擒一千余人。 战后,李瑾又通过“改土归流”之法,将都掌九姓中不驯化者迁至泸州卫,并在渡船铺增设营寨。改大坝为太平川长官司,区划都掌蛮的土地,通过设官、建治等举措进行控制。 从而在短时间内安定了当地局势。

历史评价

编辑

陈璧:保国公朱永奸贪久著,襄城伯李瑾谋勇无闻,而付以大将之权;左都督范瑾屡战屡北,失机坏事,而昏夜乞哀,营求复用。斯三人者,身既不正,何以帅人。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引)

夏祚、魏璋:(张)懋、(李)瑾不以将官为重,惟以亲戚为私,请各罢黜。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引)

刘健:(李)瑾性度宽厚,能礼贤下士。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

张廷玉:(李)瑾性宽弘,能下士。 (《明史》)

轶事典故

编辑

李瑾性情宽厚,能礼贤下士。他虽然袭爵,但对貌丑而无法袭封的二兄李琏倍加尊敬礼遇。李琏去世后,李瑾抚养其子李鄌如同亲生孩子(李鄌后来成为第六代襄城伯)。

人际关系

编辑

亲属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父

李旺

明初官至燕山左卫副千户。

祖父

李濬

于“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劳,官至都指挥使,封襄城伯。

父亲

李隆

官至南京守备,颇有贤名,封襄城伯。

同辈

兄长

李珍

正统十三年(1448年)袭封襄城伯。于土木之变时战死,追赠襄城侯,谥号“悼僖”。

李琏

庶兄,因状貌不扬而无法袭爵。官至锦衣卫千户、镇抚司理刑。

子辈

儿子

李辅

袭封为第五代襄城伯 。

侄子

李鄌

袭封为第六代襄城伯。

表格参考资料:

伯爵世系

李瑾的襄城伯爵位,自其祖父李濬受封以来,子孙世代传袭共历九世十一代,传至明亡。

襄城伯世系

第一代:李濬,建文四年(1402年)封襄城伯,予世券 。永乐三年(1405年)去世。

第二代:李隆,李濬之子,永乐四年(1406年)袭爵。正统十二年(1447年)去世。

第三代:李珍,李隆之子,正统十三年(1448年)袭爵。正统十四年(1449年)于土木之变中战死,追封襄城侯,谥号“悼僖”。

第四代:李瑾,李珍之弟,景泰元年(1450年)袭爵。成化四年(1468年)进封襄城侯。弘治二年(1489年)去世,追封芮国公,谥号“壮武”。

第五代:李辅,李瑾之子,弘治二年(1489年)袭爵。弘治十一年(1498年)去世。

第六代:李鄌,李辅从兄。弘治十一年(1498年)袭爵。正德四年(1509年)去世。

第七代:李全礼,李鄌之子,正德四年(1509年)袭爵。嘉靖十八年(1539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恭敏”。

第八代:李应臣,李全礼之子,嘉靖二十年(1541年)袭爵。万历十年(1582年)去世。

第九代:李成功(一作李承功),李应臣之子,万历十年(1582年)袭爵。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去世。

第十代:李守锜,李成功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袭爵。崇祯初年(1628年-1630年)去世。

第十一代:李国桢,李守锜之子,崇祯三年(1630年)袭爵。崇祯十七年(1644年)投降大顺军,后自缢而死。南明追赠太子太师、襄城侯,谥号“贞武”。

襄城伯世系参考资料:

史料索引

编辑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十四》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下一篇 郑元德

上一篇 李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