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延俊 编辑

北魏大臣

裴延俊,字平子,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北魏大臣,平阳太守裴崧的儿子。

举秀才出身,起家著作佐郎,迁尚书仪曹郎、殿中郎、太子洗马,太子元恂废杀后,坐罪免官,起为太尉掾、太子(元恪)中舍人。 宣武帝即位后,历任员外散骑侍郎、雍州长史,迁中书侍郎,反对佛教。孝明帝即位后,出任幽州刺史,大兴水利,造福于民,历任七兵尚书、殿中尚书、中书令、御史中尉、侍中、吏部尚书。

武泰元年(528年),遇害于河阴之变,获赠使持节、中军将军、仪同三司、雍州都督。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裴延俊

字:平子

所处时代:北魏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河东闻喜

主要成就:辅佐太子 治理州郡 中书令

人物生平

编辑
在任中书侍郎期间,裴延俊提出过一些对改善北魏统治有利的建议。当时,北魏世宗醉心于佛教经典,疏远经史,对此裴延俊上疏劝谏。他认为历代贤君之所以能成就大业,都得益于其熟悉经史,从中总结治乱成败的经验。尧舜二帝,东汉光武等一代明君平时都手不释卷,这种美德应为后来者遵从。作为儒家经典的《五经》是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经典,作为帝王都应熟悉。只有深谙经史,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北魏一代佛教盛行,历任帝王都在佛事上不惜财力,故北魏国内寺庙极尽华丽,僧侣队伍庞大,给社会造成危害。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裴延俊上疏世宗,建议他疏远佛典,致力研究经史。此项建议有些偏颇,但可促使世宗清醒,从对佛典的沉迷中摆脱出来,致力解决北魏社会由于佛教盛行引起的各种矛盾。

北魏肃宗即位初年,裴延俊被调任散骑常侍,兼记起居注。又加封前将军,平西将军,拜为廷尉卿,后转任平北将军、幽州刺史。在幽州刺史任内,针对当地社会状况,裴延俊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北魏政治从世宗开始已日趋腐败。政治上,宦官宗室专权,吏部卖官鬻爵,各级官吏贿赂公行。为满足统治者荒淫腐朽生活,北魏实行繁重的租调,加上“三斗为大斗,三两为大两”的度量衡制度的变化,使均田制下的农民负担骤然增加了一至二倍以上。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如遇天灾更是无法生存,阶级矛盾激化。裴延俊对此深为忧虑。当时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有水利设施督亢渠,长50里;渔阳燕郡(天津市武清区)有戾陵等坝堰。这些设施是当地的水利命脉,由于年久失修,已不能发挥调节水利的作用。裴延俊认为疏通这些工程必定能使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百姓生活由此可得安定,因此上表要求予以营修。在上表被批复后,裴延俊身体力行,亲自带人修复。他根据水势流向,分派劳工,很快就完成修复工程。修复后的水利设施可灌溉良田100多亩,收利10倍。当地百姓种植、收获全赖于此,当地社会从此获得安定。

此后,裴延俊又披任为七兵尚书,安南将军,不久升任殿中尚书,加中军将军,又转任散骑常侍、中书令、御史中尉,同时兼任侍中、吏部尚书。在台阁任内,史书评论他是“守职而已,不能有所裁断直绳。

武泰元年(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时,裴延俊与许多北魏中央官吏一道遇害而死,获赠都督雍岐豳三州诸军事、仪同三司、本将军、雍州刺史。

主要成就

编辑
在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裴延俊还注重文化教育。儒家文化是规范人民行为的最好工具,故在刺史任内,命州主簿郦恽修建学校,教化百姓,使管辖州内礼教大行,百姓以民谣称颂他。由于政绩突出,在北魏中央考绩官吏时,裴延俊被列为第一。

裴延俊镇压过农民起义。裴延俊从幽州调回京都后不久,汾州山胡族人民起义,反抗北魏的残酷统治。北魏政府派裴延俊为西北道行台,节度诸军,镇压山胡族起义。

人物评价

编辑
出身儒生的裴延俊,官宦生活主要在后期。在当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他能头脑清醒,提出切中时弊的议论,并身体力行,改革社会,实属难得。

亲属成员

编辑
曾祖:裴天明, 并州别驾。

祖父:裴双虎,河东太守,赠雍州刺史

父亲:裴崧,兵州主簿、平阳郡守,赠东雍州刺史。

下一篇 裴佗

上一篇 裴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