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祚 编辑

北魏时期政治家

郭祚郭祚

郭祚(449年~515年),字季祐,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魏大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和重要谋臣之一,曹魏名将郭淮郭亮七代孙。

出身太原郭氏。少年孤苦贫困,姿貌不伟,涉历经史。尺牍文章,见称于世。二十岁时,为并州主簿,得到并州刺史孙小的赏识。孝文帝即位,举秀才出身,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领黄门侍郎。清勤在公,夙夜匪懈,颇得赏识。协助孝文帝谋划汉化改革,从事注疏典籍、铨衡评定门第和官位品级。跟随孝文帝南征,担任侍中,进拜尚书,进封东光县伯。孝文帝驾崩,经咸阳王元禧大力推荐,担任吏部尚书、并州大中正,进金紫光禄大夫,迁尚书右仆射、左仆射。

延昌四年(515年),为权臣于忠矫诏所害。追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号文贞。

基本信息

编辑

字:字季祐

所处时代:北魏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

出生日期:449年

逝世日期:515年

主要成就:谋划改革、从事注疏典籍、铨衡评定门第和官位品级

本名:郭祚

籍贯: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

家世:太原郭氏

姻亲: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京兆韦氏、弘农杨氏

人物生平

编辑

出身名门

郭祚,字季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北魏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重要谋臣之一,曹魏名将郭淮之弟郭亮七世孙。出身魏晋著名门阀士族,九世祖东汉大司农郭全,八世祖雁门郡太守郭缊,七世祖即郭亮。高祖郭殷,仕后赵,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司空,与刘群、崔悦、裴宪、卢谌等中原名士相善。祖父郭逸。郭逸叔郭庆,仕前秦,官至持节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封襄城侯。郭逸累官至徐州刺史、榆次侯,联姻于清河崔氏,是中原一等士族司徒崔浩的岳丈,先后以二女嫁崔浩,一女嫁崔浩弟崔恬。

早年经历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奉旨编撰国史时直书不讳,触怒太武帝拓跋焘,横遭灭门之祸,其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亦连坐灭族。父亲郭洪之死于非罪,唯郭祚在亲人帮助之下亡窜得以幸免,当时年仅两岁。故虽出生于名门,但在少年时代却过着孤寂贫苦的普通村民生活。但是,郭祚潜心攻读,涉暗略经史,兼习姑父崔浩书法,书信文章渐闻名于世,二十岁时,任职并州主簿,得到并州刺史孙小的赏识,被委任为书记,同时与其表叔、太原太守王希彦相互接济扶持,终于重振太原郭氏家业。

初涉官场

北魏孝文帝元宏初年,郭祚被举为秀才,对策上第,步入仕途。先拜中书博士,后转中书侍郎。又因其学识和才干,为当时重臣、陇西李冲所敬重,遂被举荐为尚书左丞,长兼给事、黄门侍郎,成为孝文帝近臣。且因为官清正,忠心侍君,做事勤勉,很得孝文帝赏识,授官黄门侍郎,随从孝文帝左右。

力主改革

当时,北魏鲜卑族政权仍保留着氏族制和奴隶制残余,其落后的统治方式不断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同中原汉族地主的联合,以巩固和扩大政权基础,孝文帝大力任用郭祚与朝中其他世家大族官僚王肃、李冲、崔光、程灵虬等改革派官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郭祚因参与谋划迁都事宜有功而被赐爵东光县子,后迁散骑常侍,仍领黄门。是时,孝文帝锐意改革,效仿中原地区传统的典章制度、礼乐律令,承袭中原盛行的门阀制度,加之迁都草创,军事征讨不息,内外规划谋略甚为多事。此时,郭祚奉旨参谋帏幄,从事注疏典籍,铨衡评定门第和官位品级等工作尽心竭力,尤以主持注疏成就颇巨,深得孝文帝赞赏。孝文帝在一次宴请百官时,曾举杯向郭祚劝酒说:“郭祚忧劳庶事,独不欺我。”可见孝文帝对郭祚是非常信任的。所以,郭祚一直被孝文帝留在身边成为其重要的谋臣。后来,孝文帝亲征南朝,以郭祚兼任侍中,加拜尚书,进爵为东光县伯。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驾崩,年仅十六岁的元恪继位,是为北魏宣武帝。经由辅政大臣咸阳王元禧等人的奏荐,郭祚兼任吏部尚书、并州大中正。

直言不讳

景明二年(501年),宣武帝元恪亲政后,郭祚继续被重用。一次,宣武帝针对奸吏逃避刑罚之事下诏说,如果奸吏“永避不出、兄弟代之。”郭祚认为不妥,便直言进谏说: “法贵止奸,不在过酷。愚谓罪人既逃,止徙妻子,走者之身,悬名永配,于青不免,奸途自塞。”宣武帝采纳了郭祚的意见。这件事情对避免恢复残酷刑律,维护孝文帝的改革成果起了一定作用。不久,郭祚任专职吏部尚书。其时,北魏政治已日趋腐败,官吏的选拔升迁多按门第品级和任职年限巳成风气,但郭祚仍能基本保持清正,凡参与考格之事,能多向宣武帝请示,绝不擅自作主,因而加官兼散骑常侍。他很重视选官任人,每当选拔官吏必慎重考察权衡再三,即使发现人才,也是斟酌再三,才肯决定任用。所以,经他选用的官吏一般都比较称职。但是,他也因此常常招致一些人的怨恨。

为政举措

后来,郭祚奉旨外抚,出为使持节、镇北将军、瀛州刺史,不久又转任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在青州任内,适逢天灾,百姓饥弊,史载郭祚“矜伤爱下,多所赈恤”,赢得当地人民一直感激和怀念。

郭祚解任回京,复任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中正,不久迁尚书右仆射。晚年为官处事愈加谨慎练达,且能审时度势,以求进取。宣武帝要建明堂、国学,而郭祚认为“边郊多垒,烽驿未息,不可于师旅之际,兴板筑之功。”便向宣武帝细呈道理,同时建议“宜待丰靖之年,因子来之力,可不时而就。”因此深得宣武帝的宠信。史载“世宗末年,每引祚入东官,密受赏赍,多至百余万。又特赐以剑杖,思宠甚深。”遂迁尚书左仆射,参与朝中大事。

正始元年(504年)十二月,朝廷议定的新律令就是由郭祚与侍中、黄门共同参议刊正的。

正始四年(504年),大司马门不准车马出入的规定,也是采纳郭祚的建议而开始实行的。

延昌元年(512年)十月,宣武帝元恪册立元诩为皇太子,郭祚奉诏以本官兼领太子少师,成为元诩幼年时候的师傅,可见宣武帝对郭祚的才学也是非常赏识和信任的。

含冤遇害

魏延昌四年(515年)二月,宣武帝驾崩,皇太子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八月五日,领军于忠矫诏杀害太傅裴植、尚书左仆射郭祚、都水使者韦俊等人。郭祚含冤遇害,享年六十七。正光年间,朝廷追赠郭祚为使持节、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赐谥号“文贞”。

姻亲关系

编辑
弘农杨氏:御史中丞毕义云引(郎基)为侍御史。赵州刺史尉粲,文宣外弟;扬州刺史郭元贞,杨愔妹夫。基不惮权威,并劾其赃罪。

清河崔氏:郭逸,并州别驾,前后以二女妻司徒崔浩,一女妻浩弟上党太守恬。

太原王氏:郭逸妻王氏,宋镇北将军王仲德姊也。

京兆韦氏:祚与植皆恶于忠专横,密劝高阳王雍使出之;忠闻之,大怒,令有司诬奏其罪。尚书奏:"羊祉告植姑子皇甫仲达云:'受植旨,诈称被诏,帅合部曲欲图于忠。'臣等穷治,辞不伏引;然众证明昞,准律当死。众证虽不见植,皆言'仲达为植所使,植召仲达责问而不告列'。推论情状,不同之理不可分明,不得同之常狱,有所降减,计同仲达处植死刑。植亲帅城众,附从王化,依律上议,乞赐裁处。"忠矫诏曰:"凶谋既尔,罪不当恕;虽有归化之诚,无容上议,亦不须待秋分。"八月己亥,植与郭祚及都水使者杜陵韦俊皆赐死。俊,祚之婚家也。

家族成员

编辑
郭祚出身太原郭氏。太原郭氏,东汉末以来家世非常显赫,为魏晋太原郡五大姓之一,为隋唐中原主要士族之一,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山东(华山以东)中原地区八大姓族之一。

九代祖:郭全,东汉大司农。

八代祖:郭缊,东汉末雁门郡太守。

七代伯祖:郭淮,字伯济。曹魏车骑将军、阳曲侯,赠大将军。

七代伯祖:郭配,字仲南。曹魏城阳郡太守。

七代祖父:郭亮。

七代叔祖:郭镇,字季南。曹魏谒者仆射、昌平侯。

六代祖辈:郭彰,字叔武。西晋尚书、冠军县侯。

五代祖辈:郭正,西晋汾阳子,郭统之子。

高祖:郭殷,其父不详,郭亮曾孙。东晋初与刘群、崔悦、裴宪、卢谌等中原名士仕石赵,官至司空。

祖父:郭逸,其父不详,郭亮五世孙。北魏徐州刺史、榆次侯。

祖母:王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刘宋镇北将军王仲德之姊。出身太原王氏。

父亲:郭洪之,郭逸之子。郭亮六世孙。

姑父:崔浩,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东武城人,出身清河崔氏。北魏司徒。

姑母:郭氏,郭逸之女,崔浩之妻。

姑母:郭氏,郭逸之女,崔浩继妻。姐姐郭氏去世,嫁与崔浩作继室。

姑父:崔恬,字叔玄,本名崔白,崔浩弟。出身清河崔氏。“国史之狱”暴发,与兄崔浩一同被杀。

姑母:郭氏,郭逸少女,崔恬之妻。

长子:郭思恭,并州主簿,早卒。

次子:郭景尚,字思和。涉历书传,晓星历占候,言事颇验。初为彭城王中军府参军,迁员外郎、司徒主簿、太尉从事中郎等。公强当世,善事权宠,当时人称呼他为“郭尖”。迁辅国将军、中散大夫。转中书侍郎,未拜而卒,享年五十一。

三子:郭庆礼,字叔。北魏著作佐郎、通直郎,卒赠征虏将军、瀛州刺史。

孙子:郭季方,郭景尚之子。东魏胶州骠骑府长流参军。

孙子:郭元贞,郭庆礼长子。东魏武定末,任定州骠骑府长史。进入北齐,累官至扬州刺史。

孙媳:弘农杨氏,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郭元贞妻子,北齐宰相杨愔妹妹。

孙子:郭延伯,郭庆礼次子。东魏、北齐骠骑大将军、将作大匠、东光县伯。

史家评价

编辑
魏收《魏书》:“郭祚才干敏实,有世务之长,高祖经纶之始,独在勤劳之地,居官任事,动静称述。”

李延寿《北史》:“郭祚才干敏实,有世务之长。孝文经纶之始,独在勤劳之地。居官任事,可称述焉。”

下一篇 张彝

上一篇 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