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马 编辑
兴宁石马 石马(Shímǎ)在兴宁市石马镇境内,属马石村。因村北马岗岭上有大石形似马,故名。
石马桥位于福建仙游县盖尾乡石马村。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清源郡侯陈谠创建,不久毁坏。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僧方石募资重建,并建亭其上。在以后的几百年间,该桥曾多次被大水冲毁,历代知县相继主持修复。1958年的大水冲坏3个桥墩,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石马桥是全石结构的古桥,长 190米,宽2米,有18墩,墩高8米,跨径10米;桥面铺设较粗糙青石,两侧石栏杆高0.5米,四面有阿罗汉浮雕,桥两头有石狮一对,桥西有石马一匹,桥身蜿蜒曲折如卧波游龙,横跨于木兰溪上;桥墩船形两头尖,中间微凹,造型精致美观,呈不规则弧形排列。石马桥沟通木兰溪南北岸,处于交通要道上。
中文名:石马
行政区类别:石马镇
所属地区:中国东南部
地理位置:兴宁市石马镇境内
面积:107.78 km²
下辖地区:石岌、上庄、下庄等村
1、石雕的马。古时多列于帝王及贵官墓前。
2、山岭上形似马的大石。
3、地名。如:兴宁市石马镇、福建仙游县盖尾乡石马村、山东省沂源县东里镇石马山村等。
石马
古人视马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远在商周时代,就以真车马为死者随葬,后来再以车马俑代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和咸阳杨家湾汉墓的兵马俑,其数量、规模令人叹为观止!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立马、卧马和跃马是所知陵墓前所知最早的石马。东汉时,随着陵墓置石刻之风的流行,墓前置石马者也多起来。帝陵置石马,有可能始于东汉光武帝原陵。魏晋南北朝以来,无论帝陵或人臣墓,一般未见置石马者。唐代帝陵除唐高祖献陵外,均置石马,此即象征朝廷仪仗队伍中的仗马,仗马旁边的石人应为控马官。唐陵神道设置仗马之制,为宋、明、清诸帝陵所沿袭,但历代帝陵石刻中的仗马数量、马饰和控马官则有所不同。
概况
广州白云区石马桃花
石马位于兴宁城东北部,东邻径南及梅州市梅县区南口,西连龙田、合水,南毗永和、宁中,北接梅州市梅县区石坑。面积107.78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石马圩镇,距兴城26公里。辖石岌、上庄、下庄、三社、虎石、马上、马下、马石、新石、郑塘、新田、刁田、新群、陶背、小水、秀水、大觉、三联、向前、洋门、礤下、米渡、李塘、宫前、蕉联、公陂26个行政村,36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有9079户,36378人。属汉族。讲客家方言。
兴宁石马风采
旧时石马镇由上庄、下庄、小水、刁田、礤下、马下、洋门、蕉坑8个堡组成,旧时曾称石马乡。建国后,1949年至1951年属龙石区(区址在龙田),1951年10月从龙石区划出设石马区(第十二区);1956年12月改为石马乡,1958年9月改为石马公社,1978年3月,分为石马、洋门两个公社,1983年11月撤消洋门公社并为石马公社,又改为石马区。1987年3月石马区改为石马镇.
(一)、人文蔚起—光裕庐
光裕庐位于石马镇马下村,是一座建于1927年的三堂二横客家古民居,由兴宁古建筑大师佛康师傅所筑,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内设23个单间、6个套间(厢房)、9个天井、5个澡堂……被兴宁市人民政府评为“特色古民居”文物。
光裕庐落成后,上堂一直悬挂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于佑任为何子渊题作的春联(孙中山拟联):
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
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
中堂悬挂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题赠的“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
前堂屏风嵌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铭文。
大门“光裕庐”三个字为上世纪客家地区非常著名的教育家、书画家——梅州梁伯聪先生的真迹。
大门两侧对联“光照前列 裕启后人” 及中堂两旁石柱上的题联:
光裕庐大堂
“泰运转中华遍处欢天喜地,山居添岁月一堂暖日和风。”为子渊先生自拟。大门前面两旁石柱上的题联:
石马当前,高龙榕狮同拱护;
雷山枕后,蛟潭岐水共回环!
为十九路军上校军需处长——何子渊三儿子尚文的力作。
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光裕庐主人不凡的身世和耕读传家的遗风。
光裕庐的创建人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生于同治3年12月28日,自幼好读诗书,潜心新旧文学。为人光明磊落,跟孙中山先生交情深厚。其适时,中山先生鼓吹革命,推翻满清腐败政权。1905年加入同盟会,历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兴宁县议长。
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为渊公赠匾
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与邱逢甲、萧惠长、姚竹英等革命党人在石马箭竹顶茶寮草堂策划、同谋革命。1903年参于创办兴民学堂,首任学监。1904年,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任董事会主席。毅然将自己的同胞兄弟何贯中托咐给孙中山,任北伐军营长。在平叛桂系军阀时壮烈牺牲,年仅32岁,后孙中山非常大总统追授他为上校团长,迁葬广州粤军第一师将士陵园。光裕庐80多年来,何子渊子孙达200多人,出了50多位大学生、留学生,如:子渊长子尚炬,早年远涉重洋,只身前往海外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为抵御外来侵略,何子渊又将三儿子尚文、四儿子尚周和女婿梁世骥等子女送上抗日战场,尚文官至十九路军上校军需处长,尚周官至李洁之兵团后勤部中校军需主任,梁世骥,陆军中将,任63军154师师长、61军副军长等职,曾参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和张发奎将军领导的粤北大会战、广州保卫战等战役,出生入死,为民族生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身边只留下二儿子尚荣协助自己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尚荣曾在石马中学、石马中心小学担任校董多年。
子渊的孙子何蔚云,山东省公安厅,副厅级干部。中共党员,主任法医师
三眼桥
三眼桥又名李溪渡,是石马洋门乡跨石马河的一座三孔的石拱桥,故名为三眼桥,用大麻石砌成,工程严整美观。传说当时现属宁塘区的石子岑有个富翁李某,在洋门一带购置田产,每年来到洋门收租,谷石颇多,石马河水势不少,无桥保通,需用木船渡运,遇大雨水涨,流势急湍,则渡船不通,隔河兴叹。李某死后,每年由他的妻子前来收租,感到渡船过渡,极大不便,乃出资建成三眼桥。因为寡妇的丈夫姓李,称三眼桥为李溪渡。经数百年,该桥仍完整无缺。以前龙石公路经过该桥,现在西侧改建钢筋水泥大桥,汽车己不再在三眼桥上经过。
文昌祠
在石马圩中央(现玻璃厂)。清代康熙卅七年(1698),合乡人建造,内有三层高的魁星阁。石马小学开办后用为校址。建国后,先后曾为区公所、公社社址。1963年改为石马卫院,现为玻璃厂。几经修整,己非原貌了。
关帝庙
在石马圩文昌祠南侧,清乾隆二年(1737)合乡人建造,民国期间用为区政府,建国后为石小教室,现己拆除改建教学楼。
先农祠
在石马圩,清代嘉庆年间建造,道光年间建岳王庙,光绪年间建药王庙,二者与先农祠相连,民国期间为石马小学教室,后改为华侨教室。
中洲寺
原址在石马卫生院东北约一华里处,现公路西侧山窝里,明代时建造,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建,清末至民国期间、于此设中洲小学,建国后被拆除无遗,现为种植地畦。
临江寺
原址在石马圩以西一里许,明代嘉靖年间建造,民国后期改建为宁石小学,建国后改名为新群小学。
仙人庵
在仙人庵水库的边沿处,明代时建造,以后有所修整。
中洲寺、临江寺、仙人庵合称为石马三大寺。旧社会前往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甚多,烟火甚盛、现仅存仙人庵,附近设有苗圃场。
镇康围
(兴宁县旧志有记):
位于现今刁田新田两乡之间的小山上,修建于几百年前,为乡民避乱守望的古围寨。山上旧有墙垣,周匝一里余,辟东、西、南、北四门,现仅存北门墙垣几堵。观其规制,一若县城北门的所谓“曲尺门”。至于东、南、西三门在几十年前尚有少许遗址残迹,现己不可复辨。围寨中央(即山顶)原有五显宫一座,清道光七年(1827年)又建魁星阁一座。民国期间曾为田心小学校舍,以后小学迁址新建,乡民开荒种植,遗址己荡然无存。
兴宁,地处粤东要冲,群山蓊郁,绿水回环,民风纯朴、人杰地灵;正是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哲人、巨贾;名门、贵胄……石马位于兴宁的东北部,离兴宁市区约26公里,离繁忙的205国道入口约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公路网点星罗棋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的诞生之地。实为宜商宜居、参禅访道的风水宝地……
仙人下凡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兴梅地界(石马)在中华版图上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不点,荒山野岭,十涝九旱。忽然有一天,玉皇大帝突发奇想,亲自降旨,点化座驹化作仙人,从广寒宫中转,飘然而下,察访民间疾苦。
蛟潭藏龙
仙人下凡,首先在“仙人庵”结庵落脚,骑着一匹乌黑发亮的高头大马开始了访贫问苦的行程。首先,拜访了居住在“蛟子潭”——老龙王的儿子,因为老龙王儿子跟仙人是故交,到了凡间不跟他打个照面,叙叙旧,面子上挂不住。说到老龙王的儿子,还有一段来历:话说汉高祖刘邦,还在做泗水亭长的时候,有一次以亭长身份押送役徒去骊山,因山路崎岖,大雨倾盆,役徒逃了大半,走到半道“醉酒斩白蛇”之时,小龙儿当时吓坏了,一口气逃到蛟子潭躲了起来,“蛟潭藏龙”之说由此而来。
德水飞瀑
老故交仙人的到来让小龙儿惊喜万分,没想到老朋友——仙人还没有忘记自己,甫一见面,便喜极而泣,万籁俱寂的蛟子潭顿时热闹起来,一不小心其中一滴眼泪溅到了“德水寨”山顶,泪水沿着山脊顺流而下,后来便形成了震天动地的“德水飞瀑”。由于这一滴泪是喜泪,故有幸听到瀑布声响的有缘人都会心花怒放、心旷神怡。
草鞋化石
仙人告别了小龙儿,第二站到了“箭竹顶”。因箭竹顶山腰的古茶场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茶香扑鼻,沁人心脾,便停下脚步,向土地公公讨了一口茶喝,喝完便匆忙跨上马背赶路。因走得仓促,穿在左脚的一只草鞋不小心掉了下来,竟丝毫没有察觉。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人在箭竹顶山腰还看见过已化作顽石的草鞋。
石公诉苦
离开箭竹顶茶场,一转眼的工夫,仙人就赶到了“石公湾”,拜访当时兴宁、梅州地界的“土地”——石公。仙人问石公道:“老相好,现在四海升平,中华一统,为何你管辖的这一地块还是穷山恶水、民不聊生?”石公回答说:“仙长有所不知,在我茶亭旁边有一个雕乸坑,住着一位得道成精的雕乸。雕乸一次能产七七四十九颗蛋,经过孵化以后差不多一半都能成活,这些小雕(鸟)长成后,把农民稻田里的谷子都快吃光了,所以老百姓长年吃不饱肚子。每年‘三荒四月’很多人家有时整天都不冒炊烟啊!”……
雕乸逞强
仙人听后,沉吟半晌,随即邀请石公带路,下雕乸坑惩治雕乸。石公罗列了一大堆雕乸为害百姓的罪状,当面责问雕乸,雕乸竟毫无悔意。辩解道:“众生平等,道法自然!生儿育女是天经地义之事,何罪之有?”石公反驳道:“乐极生悲,物极必反!你生那么多子女害得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怎么说都有责任!……”仙人因初来乍到,对凡间的事了解不深,不敢肯定,亦不便反对,只好打了个圆场:“既然这样,那就每次只产一颗蛋吧!”雕乸一时语塞,心里盘算了一下:每次只能下一个蛋,辛苦是辛苦点,多生几胎,不是一样可以传宗接代嘛!迟疑了一会,随即便点头应允。仙人手指一点:“着!”雕乸立即化为一尊石雕……从此以后,凡是雕的后代,每次都只能产一颗蛋,代代单传,鸟丁稀少。农民稻田里的谷子再也没有那么多雀鸟偷吃了,老百姓生活一年胜过一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雕乸坑在毛泽东发动的所谓“农业学大寨”时,被改建为一座水库。每当枯水时节,风平浪静,夜幕低垂之时,还隐约可以看到一尊长眠于库底的雕乸。两眼垂泪……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一段不老的哀愁……
仙人洗马
仙人因为跟石公交情甚厚,每当夜幕来临之时,都会骑马到“石公湾”找石公侃大山,聊天。返回时顺路沿着河岸牧马,每次都会在“洗马潭”让马自己洗澡,放任自流。有几次还差点让大水把马给冲走了,要不是仙人发现得及时,马早就不在兴梅地界了……
神马洗澡
据说仙人在洗马潭给马洗澡的时候,都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由于黑马野性太大,乱踢乱蹬,仗着玉帝的几分薄面,根本不把老龙王放在眼里,有一次,不小心竟把地底深处的一条地下河给踩穿了,留下了一个深不见底的窟窿……
野鸭入窿
“洗马潭”仙迹犹在,据说洗马潭的深处连接着二百公里开处——河源龙川的一条地下河,一直通到万绿湖。曾经有个老汉在洗马潭放养已驯服的野鸭,有只得道的母鸭不慎掉进“仙人窟”里,半个钟头以后,有人在河源龙川地下河出口看到一只母鸭带着一群小鸭“扑通”“扑通”“扑通”……飞了出来,为了证实这一件奇事,据说有好事者还专门到河源做过一番考察,并在龙川“野鸭出水处”做了标记……
龙王受惊
话说仙人在洗马潭给马洗澡,并没有预先跟老龙王打招呼,因为神马洗澡时动作太大,吓得老龙王直打哆嗦,坐立不安。不久,便产生了迁宫的念头,连忙招呼龙子龙孙到跟前召开家庭会议,嘱咐他们说:“兴梅地界这一风水宝地是凡间难得一见的龙穴,是尔等休养生息之地,大家不得擅自离开,更不得越雷公桥一步。否则雷公、电母会下来惩罚你们。至于这匹不懂事的野马,机缘一到,自会有得道高人将它驯服,五百年之后,我自会回来跟大家团聚……”宣布完毕,便沉入龙穴,顺着地下河连夜跑到河源龙川。
因仙马洗澡时,马的后腿不小心踩中了老龙王的尾巴,老龙王到了龙川之后仍惊魂未定,一直沿着水路南下,遁入珠江。到了广州地界,看到广州物产丰盛,商贾云集,便动了凡心,趋着夜色偷偷上了岸。神不知鬼不觉地躲进了“观音山”……
国师得道
不料,好景不长,一晃眼过了十几个朝代。直到大清王朝开国之时,一位得道的国师到了广州,看到越秀、白云山上云蒸雾罩,龙气冲天,马上察觉到了老龙王的蛛丝马迹。于是便立即奏明圣上,请求派兵剿灭龙王“如无作为,他日必出天子!”。此后,便有了“炮打瘦狗岭”之典故……
龙王愤起
但,由于当时朝廷“炮打瘦狗岭”的专项经费有限,加上主管官员层层盘剥,真正用在点子上的费用便所剩无几。每年的“炮打”都是流于形式:鸣锣开道开始,几声冷枪收场。几十年下来,只伤了老龙王几片鳞甲。但,为了治愈受伤的几片龙鳞,老龙王却花了整整两百多年的光景。待身体恢复后,便选中了跟兴梅龙穴颇具渊源的客家才俊——孙中山先生,并冥冥中指派何子渊、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恺、何贯中等诸公,以及中华大地无数志士仁人协助,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里应外合,将满清王朝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报了“炮打瘦狗岭”之不共戴天之仇……
注:何子渊、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恺、何贯中等人都是孙中山先生的“砂煲”兄弟,1905年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后最早入盟的盟员。
仙人施援
有一次,仙人在洗马潭旁边的大草坪上牧马,碰见一位二八妙龄村姑,正躺在草地上痛苦呻吟。便上前关切地问道:“小姑娘,你为啥这么晚还不回家?躺在地上打滚?”小姑娘回答说:“老伯,你有所不知,我正在蜕壳,疼死我了,真是生不如死啊!”仙人听了小姑娘的话哑然失笑,顿时起了恻隐之心,回答道:“妹子,你要忍耐一下,蜕了壳就不会死了。”可能是“蜕壳”实在太痛苦,小姑娘被钻心的疼痛折磨得死去活来,便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还不如死了算了,疼死我了”!仙人挥了一下马鞭,朗声答道:“好吧!蜕了这一次就不会再蜕了”!话音刚落,壳应声从小姑娘身上掉了下来。小姑娘起身连连道谢,唱着歌儿欢天喜地地回家了。说来也巧,从那以后,人就再也不会蜕壳了。但,也正是从那时起,人类便有了生老病死……
仙人点化
仙人给马洗完澡,看着小姑娘的背影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便牵着马儿沿着河岸一边牧马,一边欣赏溪河两岸优美的自然风光。突然,看见一位身材瘦弱的白发樵夫,行动迟缓,步履蹒跚。两手提着两捆柴草从“雷公寨”——雷公、电母的故居下来,便迎了上去:“老人家,你这么大年纪,这么晚了还要打柴啊?”老樵夫回答道:“老仙翁,没办法啊!柴草太重了,一次只能提两小捆,跑几趟天就黑了……”仙人听到老樵夫叫他“老仙翁”,可能觉得他跟自己有点仙缘,便产生了要帮他的想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