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编辑

唐代韩愈散文作品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年)上书皇上期望减免百姓赋税的状。文章开篇描写严重的灾情,接着将皇帝的仁德与百姓的苦难交织在一起叙写,构成强烈的对比。作者认为造成这一严重情况的原因,是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的结果,最后请求皇帝特敕京兆府停征今年京畿地区的税收。文章记述清晰,形象生动,直言不讳,感情强烈;多用当时口语,明白晓畅。此外,叙述具体,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作者:韩愈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昌黎先生集》

文学体裁:状

作品原文

编辑

御史1台2上论天旱人饥状

右3臣伏4以今年已来,京畿5诸县,夏逢亢旱6,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7恩逾8慈母,仁过春阳9,租赋之间,例10皆蠲免11。所征至少,所放12至多;上恩虽宏,下困犹甚13。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14,拆屋伐树以纳税钱15,寒馁16道途17,毙踣18沟壑19。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20。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

臣窃21见22陛下怜念23黎元24,同于赤子25。至或26犯法当戮27,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28。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伏乞29特敕30京兆府31,应32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33,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34。

臣至陋至愚,无所知识,受恩思效,有见辄言35,无任36恳款惭惧之至37。谨录奏闻,谨奏38。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

御史:谏官,唐代设置的一种官职名称。2.

台:与阁、府、寺等相似的一种机关。3.

右:古时写文章是从右往左的竖行写法,因此“右”代指右边的文章标题。4.

伏:俯伏着,一种谦恭的用语。5.

京畿(jī):都城及其周边一带。6.

亢(kàng)旱:大旱。7.

陛(bì)下:对皇帝的尊称。8.

逾(yú):超过。9.

春阳:春天暖气发动,能生长万物,所以叫春阳。10.

例:一概,大抵。11.

蠲(juān)免:免除。12.

放:放免,也就是蠲免。13.

上恩虽宏,下困犹甚:皇上的恩泽虽然大,下面百姓的困苦却更严重。上:皇上; 弘:大;犹:却;甚:厉害,严重。14.

口食:口中之食,食物。15.

税钱:德宗建中元年(780)起正式实行两税法,其中户税按户收钱,地税按垦田收谷物,这“税钱”就是户税钱。16.

馁(něi):饥饿。17.

涂:通“途”,道路。18.

踣(bó):仆倒。19.

沟壑(hè):深沟坑谷。20.

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家中还有钱财的人全部已经缴纳,没有钱财的人仍然被催逼征收。 输纳:缴纳;追征:催迫征收。21.

窃:私下里。22.

见:觉得。23.

怜念:爱惜关怀。24.

黎元:古代称百姓为“黎民”,黎元就是百姓。25.

赤子:婴儿,因为初生婴儿皮肤发红,所以叫“赤子”。26.

至或:甚至有的人。27.

当戮(lù):判处杀戮。28.

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再说京师长安地区,是天下的中心,国家的基础,那里的百姓的确应该加倍的顾念和抚恤。京师:京城长安,此指京畿地区;四方:天下,国家;腹心:指中心地区;根本:根基,基础; 实:实在,的确;忧恤:顾恤。29.

乞:祈求,请求。30.

敕(chì):诏书。31.

京兆府:管辖京畿地区的行政官署。32.

应:许诺,应允。33.

腹内:唐朝时的一种俗语,公文中也常常用到,相当于后来的“名下”。34.

容至来年蚕麦,庶(shù)得少有存立:也许到了明年蚕丝上市新麦收获的时候,百姓差不多可以得到一点点存活的机会。容:或许,大概;蚕麦:用作动词,蚕丝上市新麦收获;庶得:差不多得到,或许得到;存立:存活立足。35.

臣至陋(lòu)至愚,无所知识,受恩思效,有见辄(zhé)言:我极浅陋极愚笨,没有见识,受到恩泽思念报效皇帝,有了看法就要讲出来。 至陋至愚:臣子给君王进言的套话。陋:目光短浅,见识浅陋;知识:见识,见解;辄:则,就。36.

任:胜。37.

恳款惭惧之至:臣子向国君进言的套话。38.

谨奏:谨此奏明。用于臣子给国君进言的最后,以表明进言完毕。

白话译文

右题,臣俯首,今年以来,京师周边各县,夏天碰到了大旱灾,秋天又遇到了早霜冻,地里的收成,连原来的十分之一都没有。陛下您的恩德超过对孩子慈爱的母亲,仁慈之心就连春天的阳光都赶不上,赋税和田租,按照以前的惯例统统免除掉了。虽然陛下您征收的田租少了,但普通官员施加给百姓的压力却更多,虽然陛下您慈爱宽宏,普通百姓却更加困苦。甚至听到有人扔掉孩子赶走妻子,就为了能吃上一口饭;拆掉房子砍伐树木,来凑够纳税的钱,大街上满处都是饥饿寒冷的人,许多人饿死在了路边的沟里。有钱人家有能力都已经纳了税,而穷苦人只能受到逼迫压榨。我愚蠢地认为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大臣们没有上奏,所以陛下您有所不知。

我私下认为皇上您爱惜自己的百姓,就像爱护婴儿一样,就连有人犯法应该被处死,您还饶恕了他,更何况这些无辜的百姓,您如果知道了他们的处境怎么可能不去救助他们呢?再说京城是国家的心脏,一个国家根本所在,这里的老百姓应该受到更多的照顾。如今瑞雪连续降下,明年一定是丰年,如果急于逼迫百姓强征赋税不但不能多收税,还会伤害到百姓的积极性,而缓征赋税就会给百姓留下余地因而能维持国家的长远利益。我万分恳请陛下您能颁下告示给京兆府,今年应征钱粮赋税而没有征收的,前去征收但还没有缴纳的,今年全部停止征收,等到明年蚕丝、麦子收获以后,老百姓收获完毕还有节余的时候再征收。

我这个人愚昧浅薄,没什么眼光见识,因为感受皇恩浩大,想要报答陛下,有了点想法就赶紧说了出来,言辞恳切甚至恐惧到了极点。微臣这里恭谨地写下奏状呈递给皇上您,谨奏。

创作背景

编辑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冬,时韩愈三十六岁,在京任监察御史。韩愈到御史台后,正好遇到朝野关注的两件大事:一是当时由宦官把持的“宫市”和“五坊小儿”之害,再次激起京城百姓的愤怒和反对。第二件事是韩愈擢迁监察御史之际,恰值关中遭受严重旱灾。然而,京兆尹李实为邀功取宠,一面欺瞒朝廷,一面横征暴敛,使灾情愈演愈烈。韩愈见此,忧心如焚,决心上书朝廷,为民请命,以减缓税赋。他为了弄清灾情的实际程度,便约同张署和李方叔二人,下到京城附近的农村去亲自察看,只见沿途到处是逃荒要饭的饥民和饿死路边的尸体,人们衣不遮体,不仅卖儿卖女,拆房卖地,而且竟以人尸充饥,更加痛心疾首,当晚回到署衙,便写下这篇为民请命的奏章。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思想感情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这篇文章,集中反映了韩愈的思想、精神和情操。

首先,文章充分展示了韩愈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精神。他认为京畿地区乃“四方之腹地,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这是巩固国家政权,治国安邦的需要,因此“有见辄言”,在“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而上书直言灾情的真相。

其次,文章充分体现了韩愈“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在文章中振臂高呼,为民请命,指出:由于奸佞当道,“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上恩虽弘,而下困犹甚。”毫不顾忌地揭示出“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途,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的严重局势。并警告道:“京师者,四方之腹地,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同时强烈呼吁朝廷:“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

再者,文章充分表达了韩愈刚正不阿的争臣风范和浩然正气。在文章中,韩愈一是明确指出“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是造成关中灾情愈演愈烈,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二是指出“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对朝廷的征缴政令和幸臣李实的横征暴敛,公开提出了反对和批评。展现了韩愈不畏强权、敢于碰硬、直指时弊、奋不顾身的胆略和气概。

同时,文章有力地烘托了韩愈为国为民,舍生忘死,不惜身命的崇高境界。他在御史台上不畏强权,上书直言关中灾情,为民请命;在刑部侍郎位上犯颜直谏,冒死谏迎佛骨,是为国为民舍官。特别是从这次为民请命来看,当时因韩愈不愿投靠权贵,仕途极不得志,好不容易才经李汶推荐,擢拜御史台,按照常理来说,韩愈应该谨慎守官,保住得来不易的要职和富贵;然而,他为了国家的安危,关怀百姓的死活,而不顾丢官的危险,毅然在“群臣之所未言”的形势下,上书直指时弊。

写作特点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在写作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开门见山,直指时弊,毫无陈言套话。文章紧紧围绕关中灾情和如何解决展开论述,毫无半句虚语废话。

二是观点鲜明,言简意赅,论述十分精辟。全文虽只有三百多字,但却阐述了7个观点,而且论述精透,如皓月当空。

三是语言流畅,俗语联珠,用词质朴大方。如文中“坼屋”、“瑞雪”、“百姓腹内”等,俱是民间俗语,给人以生动、亲切之感。

名家点评

近代文学家童第德《韩愈文选》:文体明白晓畅,兼用当时口语,如拆屋、瑞雪、百姓腹内等等,务求人人都解,就是韩愈自己所说的“当时之文”。

作者简介

编辑

韩愈画像韩愈画像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唐代文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幼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德宗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随宰相裴度平淮西,升任刑部侍郎。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诏为国子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卒赠吏部尚书,谥“文”。世又称韩文公。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恩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笔力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古文家所宗,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力求新奇,并以文入诗,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下一篇 都官员外郎

上一篇 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