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李生壁 编辑
《题李生壁》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先叙作者自己与李生之交往,感慨人世沧桑;后叙自己离徐州之情况,懂憬西居洛阳能放纵自己于山水名胜之间的生活。文章低徊唱叹,古郁苍凉。
作品名称:题李生壁
作者:韩愈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韩昌黎文集·外集》
文学体裁:小品文
题李生1壁
余始得李生于河中2,今相遇于下邳3,自始及今,十四年矣。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4,未通人事5,追思多有可笑者,与生皆然也。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时无度量之心,宁复可有是?生之为交,何其近古人也。是来6也,余黜于徐州7,将西居于洛阳,泛舟于清泠池8,泊于文雅台9下。西望商丘10,东望脩竹园11,入微子庙12,求邹阳、枚叔、司马相如之故文13。久立于庙陛14间,悲《那颂》15之不作于是者已久。陇西李翺16、太原王涯17、上谷侯喜,实同与焉。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韩愈书。
词句注释
1.李生:名平,韩愈少年时代的朋友。2.
河中:府名。3.
下邳(pī):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县西北。4.
未冠:未成年。5.
人事:指人与人交际应酬之事。6.
是来:这次来。7.
黜(chù)于徐州:被降职来到徐州。8.
清泠(líng)池: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清泠池在商丘县东二里。9.
文雅台:讲学旧址。10.
商丘:山名。11.
脩(xiū)竹园:即梁苑。在商丘县东,为汉梁孝王刘武招纳宾客之地。12.
微子庙:在商丘县城内西北隅。微子名启,商纣的庶兄。周初受封于宋,宋都即商丘。13.
求邹阳句:邹阳、枚叔、司马相如皆曾客于梁孝王,故云。14.
陛(bì):台阶。15.
《那颂》:《诗经·商颂》的首篇。16.
李翱(áo):字习之,陇西人,韩愈门人。17.
王涯:字广津,与韩愈为贞元八年(792)同年进士,官至宰相,甘露之变中被杀。
白话译文
我在河中时开始认识这个姓李的读书人,现在在下邳相遇,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十四年了。开始相见的时候,我和他都还没成年,不懂人情世故,追想起来有很多可笑的事,我和李生都是这样。现在相遇,我们都有妻子儿女,以前的没有限制拘束的心思,哪里还能再有?这个李生与人交往,和古代的人多么接近啊!我这次来,在徐州被罢黜,将要往西居住到洛阳去,在清泠池上游船,在文雅台下停泊。往西望见商丘,向东看见脩竹园,进微子庙,寻求邹阳、枚叔、司马相如的旧文章。长久地矗立在庙的台阶上,悲哀《那颂》不再演秦。这样的情况持续很久了。陇西李翱、太原王涯、上谷侯喜,确实和我一起去了。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韩愈写。
《题李生壁》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五月,时韩愈离开徐州将居洛阳,期间遍游了汉梁孝王的封地睢县各处的名胜古迹,回到江苏下邳,遇到好朋友李生,于是写下这篇文章。
文学赏析
文章开头至“何其近古人也”为第一段,是追昔忆旧之笔,寥寥数语,点出两次晤面的地点和中间睽隔的时间,着墨不多而情谊甚深,且在追昔忆旧之中包含了抚今慨已的感喟。所谓“未通人事”、“多有可笑者”,看似贬辞,实属肯定语气。韩愈、李平“未冠”之时,由于涉世未深,天真未泯,于人于已,犹存赤子之心,所以无论言或行都不大受世俗观念的约束,多少保存了少年人的淳朴作风和处世的正义感。而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却是“未通人事”,所行所为“多有可笑者”。但彼时他俩对此并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所以韩愈说自己“与生皆然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韩、李二人都已丧失了这种“无度量之心”,那么作者在下文强调的“是生之为交,何其近古人也”便没有着落。从一般文章的逻辑性看,这上下文之间确似缺了点什么,所以才引起前人认为有阙文脱句的怀疑。韩愈既已称李平之为交近于古人,可见今日之李生犹昔时之李生,至于此时的韩愈却不是“未冠”时的韩愈了。所以作者已体会到自已因涉世既久,那种“无度量之心”已销磨殆尽;而在李平身上,却依然保存着。就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与生皆然也”了。这说明在漫长的14年中,李平似乎并未改变很多,依然保持着那颗纯朴天真的赤子之心。于是韩愈才总结出两句话:“是生之为交,何其近古人也!”两人重逢,李平仍以故人的深情厚谊来款待韩愈,使韩愈深受感动。作者用了省略、跳跃的手法,不明言以寄意,却通过两句结论暗示出无尽的弦外之音。这篇题壁之文体现了作者对少年时友情的万分珍惜,同时也感慨自己由于长期与世浮沉,被老练世故的人际关系汩没了过去那种可贵的“无度量之心”。
第二段用“是来也,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作为过渡,然后写作者自己准备畅游西汉粱孝王故城。虽描绘详尽,却纯属想象或憧憬。乍看去似凭吊古人遗迹,缅怀殷商文化;实际却是思古人之不可见,惜古风之不复存,这就同上文对李平的评价。作者在人世间生活了30多年,从前的“无度量之心”已不复可得,而在现实面前又感到自己怀才不遇、古道不行,看来还不如安贫乐道的李平更值得欣羡和钦佩。这些弦外余音正是联系前后两段的关键和脉络。这一段文章用排句,而字数参差,错落有致,有意破骈为散,正体现了韩文的特色。
文章结尾处点出同伴三人姓名虽为纪实,属于文章中应有之笔,却亦略具弦外之音。所谓“实同与焉”,正从反面暗示出身居下邳的李平却“未尝与焉”。看来李平很可能是个甘于寂寞,对名利看得很淡的人。这也许近于主观臆测,但可肯定一点,即韩愈在从徐州到洛阳的旅程中,同游者必不包括李平在内。结尾“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具有同样依依惜别之情,说不定今生再无重逢的机会了。所以韩愈才题壁留念。
这篇小品体现出韩愈文章的另一个特点:率真、自然、随便,如话家常,如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清泠池、文雅台、脩竹园、微子庙皆在商丘。商丘是汉梁孝王的封地,邹阳、枚叔、司马相如都是梁孝王门下的文士。微子数谏,为纣所逐;邹、枚、司马等以文章得梁孝王优礼。韩愈叙述自己的历程时,兼以古人古迹寄托自己在徐州的遭际、感慨。
名家点评
晚清·曾国藩:低徊唱叹,深远不尽,无韵之诗也。
晚清·张裕钊:古郁苍凉,清微萧远,别有襟抱。
晚清·吴汝纶:屈长江大河于杯水坳堂之中,疑其腕底有蛟螭结蟠也。
韩愈画像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唐代文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幼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德宗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随宰相裴度平淮西,升任刑部侍郎。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诏为国子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卒赠吏部尚书,谥“文”。世又称韩文公。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恩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笔力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古文家所宗,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力求新奇,并以文入诗,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