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河 编辑
格河,藏语称“雍曲” ,也有咯河之称,见于一些地图,是黄河支流大夏河的一条支流,上游位于甘肃省甘南州 政府驻地合作市,南北贯穿合作市区,是合作市水环境的主体,下游在夏河县东部。格河较大支流有扎油沟河、合作河、岗岔沟、美武河等。
格河流域主要是以藏族人口为主的半农半牧区,中下游植被不佳,多年平均输沙量70.4万吨,年侵蚀模数为467吨/千米。流域主要在山区,洪水也是格河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历史上洪水频繁。流经地区有少量的引水灌溉。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中文名:格河
别名:雍曲、咯河
所属水系:黄河支流大夏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甘肃省甘南州北部
流经地区:合作市区、夏河县
发源地: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境内的脂利大山北麓
主要支流:扎油沟河、合作河、岗岔沟、美武河
河长:68.4 km
面积:1539.6 km²
河口:夏河县王格尔塘乡完夏公路零公里处
格河在甘南州的位置
格河水系分布图
格河,大夏河东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境内的腊利大山北麓,全长68.4公里(《合作市志》记为70公里)。流经合作市佐盖曼玛乡、卡加道乡、卡加曼乡曼后,在扎油河口入夏河县,经唐尕昂乡,在王格尔塘镇南五华里处佐布村(《夏河县志记作:完夏公路零公里处)汇入大夏河。
格河,流域面积1539.6平方公里,在唐尕昂附近,洪水期河宽22米,流速每秒4米,水深1.57米;枯水期河宽15.2米,平均流速每秒1.75米,水深0.82米。
合作市那吾乡麦代村格河源头
格河上游那吾镇一段
格河合作市区一段
夏河县王格尔塘格河汇入大夏河处
据唐尕昂水文站多年水文资料记载,格河年径流量1.81亿立方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2立方米/秒(1964年8月8日),最小流量1.5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秒(合作市志记为5.75立方米/秒),相当于大夏河上游流量的一半。多年平均输沙量70.4万吨,年侵蚀模数为467吨/公里。历史上洪水频繁。
格河是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格河所致。
格河在汇入大夏河之前主要纳入扎油沟河、合作河、岗岔沟、美武河等二、三级支流。
合作河:发源于合作市那吾乡麦日代,全长27公里,集水面积221.2平方公里。实测年流量0.23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74立方米/秒。《夏河县志》载:全长28.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93立方米/秒,在下扎油洒索玛与扎油河相汇后流入格河。根据现场踏勘,合作河没有开发价值。 主要支流有岗岔河、德乌鲁河。 。
扎油河,发源于夏河县扎油乡扎油沟,全长40公里,集水面积512.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6立方米/秒;于唐尕昂乡唐尕昂山卡岭沟口汇入格河。
岗岔沟河,发源于合作市佐盖多玛(美仁)乡境内的阿仓岗玛附近,全长25.3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84立方米/秒,于佐盖多玛乡姜尼与格河正源汇合。
美武河,藏语称“热格曲”,发源于合作市佐盖曼玛乡日多玛以南,长28.4公里,推算年径流量0.2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2立方米/秒,汇集德乌鲁河、岗岔河后于卡加曼乡新集处(《夏河县志》记为克莫村西)汇入格河。
此外,格河沿途还纳入卡加河、隆瓦河等数条支流。
格河防洪工程建设起步较晚,历史上洪水频繁,只因过去农耕与牧业活动范围较小,人口居住分散而洪灾损失较小。1975年至1976年,夏河县在格河及其支流上的香拉、拉寨、当高滩、措杂、高吉拉尕河堤。 2006年,合作市先后组织发动干部群众百余人对格河、绍玛沟等处河道进行了清理,共清理合作市志河道4200余米,垃圾淤泥112余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合作市的河道防洪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河县在格河流域,修造了一层层梯田,建成了大量水渠。1970年代开始,夏河县在格河沿岸办起一批为农业服务的小型水电站,加快了农业生产面貌的改变。 其中:1975年至1976年,夏河县在格河沿岸建设了卡加曼(原下卡加)、唐尕昂乡灌区。渠道引水方式为河流无坝引水。引水源格河干流水源。渠道引水,流量较小,0.1立方米/秒左右。
格河河谷历来为甘、青古道一京师——西宁道的重要路段。这条古道,自长安沿渭河而上至巩昌、漳县、洮州铁城、洮州(新城)、洮堡(旧城)穿干布塔暗门、完科洛越丹巴岭山口过日多玛到美武、下卡加或经多合尔、黑错到下卡加,再沿格河到王格尔塘,顺大夏河而下出土门关到河州,出积石关到循化,即“关内河州,关外循化”,再渡黄河经巴燕戎噶到西宁。此道须经夏河县美武乡、下卡加乡、那义乡、唐尕昂乡、完尕滩乡、麻当乡、清水乡等。此道既有牧道、驮道、又有间道、栈道,既在山间河谷间穿行,又在草原林区穿越,是甘南地区通往内地的主要交通要道。
格河上游为合作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连卓尼县,南靠碌曲县,西接夏河县,北临临夏州和政、临夏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合作藏语音译为“黑措”,意为羚羊聚居的地方,1956年成立合作镇,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1月1日成立合作市。全市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55%。辖区平均海拔2960米,气候属高阴湿区,年均气温1.7℃,年降水量558毫米,无绝对无霜期。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1亿元,完成公共财政收入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275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27.56元%。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市)。合作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和西蜀与安多藏区连接的重要枢纽,历史上是藏汉交流、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著名商贸集散地,是内地通往藏区的第一驿站。
格河下游为夏河县同,因大夏河横贯县境,县城濒河而得名。夏代属《禹贡》雍州之地,殷周时为羌戎所居,春秋至汉初,系西羌各部落游牧区域。汉置金城郡。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建扎西奇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扎西奇寺建“拉让”(拉章),是为“拉卜楞”地名起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南番二十一寨”。乾隆六十年(1795年),拉卜楞寺得到河洲总镇衙门特许,设置“杲仓”。民国16年(1927年)6月,置拉卜楞设治局。民国17年(1928年),设治局改“夏河县”。1959年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撤销夏河县,成立德乌鲁市。1961年12月2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夏河县建置,同时撤销德乌鲁市。1962年1月1日正式改称夏河县,归属甘南藏族自治州辖治。
格河沿岸海拔2550~3000米之间的沟谷两岸黄土母质冲积、坡积阶地地带草原草场,是合作、夏河的重要牧业区。
格河两岸的缓坡谷地,草山不足,林间草场可供利用,畜牧业的发展,受到草场面积的制约,沿川河地区,人口密集,耕地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几乎没有天然草场可供放牧,只能以经营种植业为主。耕作区在海拔2200~3000米之间,气候温暖,灌溉便利,是夏河、合作的主要农业区,年平均气温在2.6~4.8℃之间,无霜期56~200天。极端最高气温28.9℃,极端最低气温24.6℃,农作物生育期213~226天,全年日照229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2%。年降雨量400~510毫米。土壤以黑土类为主,其次是青土,白土和红土。有机质含量2.48%,速效氮13.408毫克/100克,速效磷2.070毫克/looo克,速效钾30.632毫克/100克,PH值17.5。
该区土地平整,灌溉便利,耕作较精细,科学种田易推广。农作物单产高,1990年粮食作物平均单产284.8公斤;油料作物平均单产125.5公斤,并有种植蔬菜和果树的经验,既是夏河、合作的粮食作物高产区,也是蔬菜、经济林木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