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禹门 编辑
凌禹门,男,字兆龙,号若耶溪叟,山农老人,1902年4月生于浙江绍兴。研究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荣誉会员,中国名人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顾问,国际美术家联合会顾问,中国书法研究会顾问,中国书画家协会顾问,中华姚氏求正堂艺院顾问,亚洲孔子学会顾问,中国和平统一大同盟顾问等。
中文名:凌禹门
别名:凌兆龙,若耶溪叟,求正堂大学士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中国浙江省绍兴县
出生日期:1902年4月3日
逝世日期:2008年5月17日
毕业院校:中国20年代绍兴师范学校
职业:著名书法艺术家
主要成就:1984年与孙子姚丹萍宣传传统文化1988年与孙姚丹萍复建嘉兴书画社1992年出任嘉兴市书画社社长1984年任孙子姚丹萍紫砂陶艺顾问1997年与姚丹萍等应邀赴京国庆典展开
主要成就
1984年与孙子姚丹萍宣传传统文化1988年与孙姚丹萍复建嘉兴书画社1992年出任嘉兴市书画社社长1984年任孙子姚丹萍紫砂陶艺顾问1997年与姚丹萍等应邀赴京国庆典1992--2006年题海内外匾额近千块1986--2006年创作书法作品九千幅是中华健康老人和著名文化老人是前清秀才苏局仙收的得意徒弟
凌禹门
凌禹门(1902-2008),清光绪壬寅二十八年三月,春花烂漫,凌禹门出生干绍兴的—个书画世家。12岁师从山阴名士、前清举人沈桐生先生学习书法;后又拜上海名人、清秀才苏局仙为师。数年后追随老师沈桐生和前清举人俞介眉、胡之光等前辈组织兰亭书院;1930年春到1931年曾与俞介眉等先生在绍兴、杭州、上海、南京等地举办书画联展,深得艺界前辈及同仁赞许。2008年5月17日逝世。凌禹门书法与养生
20世纪30年代,凌禹门任时事新报南京馆文艺副刊编辑,有幸结识于佑任、张大千、徐悲鸿、王念慈等诸先贤,撰写过古文观止,文书作近千首诗词。抗战烽火起,他投笔从戎……
岁月悠悠。在经历了战乱的动荡和人生的磨难后,凌禹门步入了新中国。晚年的凌老欣逢盛世,深愿有生之年为国贡献绵薄。近20多年来,在国庆4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东方杯”全国书画大赛、海峡两岸书画名家大展、中外书画艺术名家大展、首届国际书画摄影大展等重大活动中,凌老的作品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同时,他的作品先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采西亚等国家及香港地区展出,并入刻翰园碑林。在国际名人府、天下名人馆、北京大学、日本福井大学及众多省市艺术馆、文史馆、博物馆、图书馆都藏有凌老的墨宝。《中国当代书画刻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书画家经典》《现代中日美术通鉴》《中国人物志》《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数十部辞书中记载着凌老的艺术历程,多座寺院道观的匾额上留下了他的手迹。
凌老还荣获“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世界书画名人”“国际书画艺术银奖艺术家”等诸称号,还担任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亚洲孔子学会、中华和平统一大同盟、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华书画艺术研究会等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顾问等。1984年起即和孔子75世孙孔祥灿先生、国学宗师章太炎的弟子钱鼎澄老人、社会名流庄一拂先生、张大千和汪亚尘、荣君立的弟子汪德祖女士、刘雪樵先生及姚丹萍先生等创建嘉兴市书画社、中国汪德祖书画艺术馆等等群众文化社团组织。为中华传统文华艺术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1997年9月下旬应中国国家林业部和北京京岛艺苑以及首都书画院等单位的邀请,与著名画家汪德祖女士等赴首都参加1997年国庆庆典等艺术活动,受到北京各界人士的赞扬。
1999年秋,一次偶然的机会,凌老曾来过南浔。小桥流水。古树书院。民风纯朴。古镇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深深吸孔了他。2002年秋天,桂花飘香时节,凌老又来到了美丽的南浔,便住进了镇上的久安公寓。
已百岁的凌老,行不拄杖,日食1斤,常以素食为主;看报不戴眼镜,且手提5公斤之物可行数里。
老人生性心直口快,发脾气的时候很吓人,过后就好,不记怨隙;交往不论贵贱与贫富,最爱和小孩子玩,每顿饭后坐上半小时,再行走半小时。每天老人练完书法,便到俱乐部健身房锻炼,跑步机、脚踏机、按摩机等样样动一动;还不时打打沙包、举举哑铃乐一乐;到图书室、棋牌室、茶室坐一坐。人生自有乐趣!
凌老的“养生术”是:每日清晨二杯白开水,每日进6—7杯茶水;睡一次不可超过6小时,中午睡1小时;大小便须闭嘴并咬紧牙关……老人还喜欢静坐,他说:“静坐时要念力集中,脑海里要充满篮天白云,自己仿佛也升到了云中。要达到自己整个身体变得很轻很轻,能在白云上走一样……老人还说:“除保养身体以外,心灵要洁净,要怀慈悲心、大众心、平等心,时常去关心别人,尽力济助贫者!凡愿意求学者,老人都收为弟子,让孙子姚丹萍做掌门弟子。他的弟子有程干锋、包根海、许建堂等十余位。
老人时常说,身体的康健掌握在自己手中,长寿秘诀在于容忍宽怀与知足常乐。“知足”二字是指生活上的,不要贪恋酒色财气。人要是一心想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地位高高,金银满仓,而永无知足之心,就很难得到开怀常乐。不能开怀常乐之人,纵然有仙境般的条件,也很准达耄耋之龄。人应当在学习上、事业上存永无知足之心,要坚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有这样的心态,凌老的心里便充满希望,生命青春常在、健康常在。
文/ 北京刘先银1997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