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 编辑

明代文学家

袁宗道袁宗道

袁宗道(1560年-1600年),字伯修、又字无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北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官员。

袁宗道本姓“元”,明隆庆五年(1571年)袁宗道应童子试,督学奇之,以为其姓不利首榜,易为“袁”,后其弟袁宏道、袁中道继之,公安“元”姓遂更为“袁”。万历七年(1579年)中举人,次年其舅父龚仲敏于城南结“阳春社”讲业,袁宗道兄弟相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十七年(1589年),授翰林编修。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升任右春坊右庶子,皇长子经筵讲官。次年,与宏道于城西崇国寺结“蒲桃社”。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任东宫詹事府詹事,不久卒于任。

袁宗道与袁宏道与袁中道三兄弟,时称“三袁”。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公安派”的理论主张扭转了文坛的文风,对打破拟古主义的陈腐格局是强有力的。 对明代后期的文学革新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著有《白苏斋类集》22卷等。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袁宗道

字:伯修

号:玉蟠、石浦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湖北公安

出生日期:1560年3月12日

逝世日期:1600年12月9日

主要成就:“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

主要作品:《白苏斋集》

最高官职:翰林院修撰、太子右庶子

追赠:礼部右侍郎

人物生平

编辑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十六日,袁宗道生于湖广公安县长安里(今湖北荆州市公安县)。

万历十四年(1586),礼部会试第一,殿试中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

万历十五年(1587),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在复古派极盛一时的情况下,他独推白居易苏轼,成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袁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十一月四日,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四十岁。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明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

主要影响

编辑

袁宗道墓袁宗道墓

明万历年间,王世贞李攀龙为代表的拟古文风仍有较大影响,袁宗道极力反对,与其弟袁宏道、袁中道志同道合,人称公安派。他认为文章要旨在于辞达。古文遗达,学古应学其达,“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而文章欲辞达,须先有“理”(思想学问),“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如先秦及汉唐宋诸名家,“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其次要有真情实感,“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以上均见《论文》)。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的诗文创作不事模拟,率真自然。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答友人》等,都情运笔端,真切感人。论说文如《读大学》、《读论语》中某些章节,浅显通达,警辟有味。但他的多数散文以士大夫的闲情逸兴、说理谈禅为主要内容,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又逊于散文,少有佳作。

在袁氏三兄弟中,对“公安派”文学理论的形成,各自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反复的理论斗争中,三袁组成了一个有序的梯队。最先反对复古的先锋当数袁宗道。正如文学评论家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品》中所说:“公安一派”实自伯修(袁宗道字)发之。”袁宗道很早就推崇白居易和苏轼,他把自己的书斋就命名为“白苏”,其义就是提倡通俗的、接近口语的文字,做到作品明白易懂。

文学主张

文学主张主要是:

(1)反对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人物特点

他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与弟弟袁宏道、袁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他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文章要有思想内容,而绝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汉。他说心中本无可喜之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之事而欲强哭,气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论文》),就是说,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他的诗文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率真自然,不事模拟。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等,真切感人。他的散文缺点是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上,少有佳作。著有《白苏斋类集》。

二十七岁时会试第一,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曾向焦及李贽弟子僧深有问学。万历十七年(1589年)归里,钻研学术,以禅宗思想研究儒学,著《海蠡篇》(今佚)。九年后复入京,官右庶子,任东宫讲席。

他的多数散文以士大夫的闲情逸兴、说理谈禅为主要内容。诗歌创作又逊于散文,少有佳作。著有《白苏斋类集》22卷。另著有杂剧两种及词若干,已佚。

历史贡献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世贞)、李(攀龙)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像三袁这样的一母所生三兄弟能同时期跃登大雅之林,又在哲学思想、政治倾向、文学观点、创作风格,以及性情、气质方面高度的和谐一致,并且能够互相配合实现文学革新的目标,是绝无仅有的。这不但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更是一个奇迹。

轶事典故

编辑

袁宗道钦慕白居易、苏轼,书斋取名为“白苏斋”。

主要作品

编辑

代表作品

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他的诗文创作无人云亦云之作,多是有感而发、率真自然之作。代表作有《戒坛山一》、《上方山》、《小西天一》等。

出版图书

白苏斋类集

作者名称 袁宗道

作品时间2007-9-1

《白苏斋类集》是2007年9月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袁宗道、钱伯城。

下一篇 蒋一葵

上一篇 陈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