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龙 编辑

茶名

密云龙密云龙

茶名。产于福建武夷山,品质优异,曾为北宋贡茶。根据茶种分为密云龙大红袍和密云龙北苑贡茶(金奖水仙)。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密云龙

产地:福建武夷山福建武夷山

荣誉:第七届国际名茶金奖

类别:茶叶

密云龙介绍

编辑

密云龙大红袍密云龙大红袍

欧阳修《归田录》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尝南郊致斋,两府共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镂金花其上,盖贵重如此。自小团出,而龙凤遂为次矣。元丰间,有旨造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之上。”

宋·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六:"'密云龙'者,其云纹细密,更精绝於小龙团也。 " 宋·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 熙宁中, 贾青为福建 转运使,又取小团之精者为'密云龙',以二十饼为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 。"

名称来历

编辑

密云龙密云龙

宋朝皇室饮茶之风较唐代更盛,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在他以后继位的宋代皇帝皆有嗜茶的爱好,从宋太宗赵光义到风雅之至的徽宗赵佶,龙凤团茶是宫廷的象征和骄傲,就像是官窑瓷器一样成了当时的阳春白雪。直至宋徽宗赵佶而达到顶峰,他甚至亲自写了一部论茶的着作《大观茶论》。这是一部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宋代茶叶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状况的书籍。皇家对高档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贡茶的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被俘之前对于当时的茶叶盛世是比较自负自得的。他在《大观茶论》里骄傲地说到:"采择之精,制造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这当然不是虚夸,龙凤团茶制作工艺的精湛绝伦是能让我们现代人瞠目结舌的。不必说从采、拣、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大致程序有多繁琐,单单是团茶上的龙凤纹饰的工巧精细就让人叹为观止,古人形容是"龙腾凤翔,栩栩如生"!这极致的创造,先后四位福建转运使功不可没。丁谓监造龙凤团茶之时突出"早、快、新"的特点,以致"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其后因书法而留名的蔡襄于龙凤团茶的制作上也是不遗余力,他创制了小龙团,其品精绝,二十饼重一斤,每饼值金二两!再后的贾青更是又创制密云龙茶,其云纹细密更精绝于小龙团。这密云龙团的产量极少,只能在宗庙祭祀的时候用上一些,哪有多余的赐给近臣?但皇亲国戚们乞赐不断,皇帝为难的甚至要下令不许再造。而这样一说,密云龙团的名气反而更大了!到徽宗时的郑可简又改制小龙团,采新茶的尖尖,蒸后"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这算是真正的炉火纯青了吧!蔡襄的诗是这样形容的:

糜玉寸阴间,

抟成新范里。

归呈月正圆,

势动龙初起。

这样名冠天下的好茶有一饼在手也就难怪王偁会奉若珍宝了,那是怎样的一种恩宠啊。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朝为官二十多年也仅得赐茶一饼!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之时,赐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饼,两府各四人,共分一饼!就这样,他们还"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嘉客,出而传玩。"

据史载,宋·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下诏制作皇室专享之御茶,并赐其名为“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之上,上奉宗庙、下享皇廷、尊贵无比。此茶产量极少,工艺极为复杂,仅供皇室。

宋神宗去世后,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小皇帝出手大方,常拿贵重的"密云龙"赏赐臣下。使以勤俭着称高太后心疼不已,下令建州不许再造密云龙。

此后,"密云龙"的故事就成了传说,但"密云龙"的制造工艺却保留下来,由武夷茶师代代相传。

现代密云龙

编辑

现代的密云龙大红袍传承宋朝“密云龙”国茶千年制作技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启桐大师监制,经繁复工艺精制而成。荣获2008年第七届国际名茶金奖,成为国内大红袍产品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

主要品种

密云龙根据茶种分为密云龙大红袍和密云龙北苑贡茶(金奖水仙)。

大红袍

乌龙茶类珍品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自武夷山脉。武夷岩茶产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只要是产自 “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原产地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

密云龙大红袍(武夷岩茶)特点:臻选百分百武夷山原产地优质纯种大红袍茶叶,经繁复工艺精制而成,外形条索长短适中,紧结稍细,质实量重;色泽绿,褐鲜润,宝光充盈;香气清熟兼具,馥郁悠远,兰香突出;水色清澈鲜丽,为橙黄色;口感润滑活性,醇厚甘爽,“岩韵”明显,是正宗的武夷岩茶。

密云龙大红袍(武夷岩茶)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密云龙大红袍(武夷岩茶)的品质特点:其品,条形壮实,绿叶红镶边,汤色橙黄,滋味甘醇,其性,清、和、淡、洁、韵、静;饮之消食去肥腻。细细品饮,浅尝慢呷,会带着您穿过千年的时空,诠释了风、雅、颂的品饮意境之美:

风——品鉴极品红袍之雍容

高山流水,清风明月,饮武夷之甘露,品神山之佳茗。

雅——赏国茶之真谛

醍醐兰芷,醇甘浓香凝秀色;笑看百态,毓秀钟灵品自高。

颂——随享心灵之雅致

闲之暇,笙磬同音,小酌淡饮;茗之本,慢时光生活,品百味人生。

金奖水仙

密云龙北苑贡茶(金奖水仙),世称溪边奇茗,北苑贡茶。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元丰龙焙承诏作宋朝廷贡茶。密云龙北苑贡茶(金奖水仙)制作之精古书中早有记载:蔡襄(字君谟)北苑造茶诗自序云:“其年改造上品龙茶,二十八片才一斤,尤极精妙,被旨仍岁贡之。”密云龙北苑贡茶(金奖水仙),重现宋贡茶风采,饮之消食去肥腻。

宋徽宗《大观茶论》曰:“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惶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神农食经》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陆羽《茶经》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密云龙北苑贡茶(金奖水仙):外形状结匀整,色泽砂绿油润,香气浓郁芬芳,颇似兰花,滋味醇厚,入口浓厚,有甘爽回味,汤色红艳明亮,叶底柔软,红边明显。

冲泡方法

编辑

密云龙大红袍

茶叶茶叶

备器:对于大多数乌龙茶来说,基本上都适合盖碗和紫砂壶冲泡。

水尽量用纯净水,水温95度以上为宜。第一道水洗茶和暖杯,第二道水十五秒为香,以后每道顺延十五秒,最好不超过七道茶水,若是春茶基本是五道。无明显茶香后属茶渣,虽有味实无保健之效。乌龙茶非越久越好喝,茶香回味为好茶独有,所以品茶以新茶为佳。

1、备器:用开水把所有茶具一一洗过,并提高茶具的温度。

2、投茶:取适量茶叶,一般一泡茶7克,放置于盖碗中,冲入沸水。

3、洗茶:用盖子刮去浮沫,并快速将茶冲倒于公道杯中。

4、用公道杯中的第一道茶水冲洗滤网和品茗杯。

5、洗好杯子后,再用沸水冲泡第二道茶水,盖上盖子。

6、第二道茶水通常浸泡15秒即可出水,将茶水倒于公道杯中。

7、将公道杯中的茶水倒于茶杯中品饮。

密云龙北苑贡茶(金奖水仙):

茶与水(泉水为上)比1:20,选用紫砂,陶器或瓷器,采用100°水温冲泡,10秒内出汤。

品鉴

编辑

密云龙大红袍有显著的“岩韵”:香、清、甘、活

(1)香: 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

(2)清: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的为凡品。

(3)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爽,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4)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含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留香"等。

茶区环境

编辑

大红袍母树大红袍母树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山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因为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武夷岩茶主要分为两个产区: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武夷山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雨量充沛。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

密云龙大红袍源自于武夷山万亩天然大红袍茶树,与武夷山六棵大红袍母树,同宗、同品、同环境。产区内常年云绕山嶂、雾锁峰腰、雨罩群峰,九曲溪曲折萦回贯穿于丹崖群峰。大红袍茶树,吮山石之神髓,吸溪泉之灵气,山溪自然惠泽,成就上品大红袍密云龙。

历史典故

编辑

禁造秘史

元丰八年(1085年),正当王安石变法初有成效时,支持变法的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赵煦(即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神宗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宣仁太后姓高氏,宋英宗皇后。她是宫廷中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后台,她掌握朝政大权后,便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朝廷中,聚集各种反变法的力量,接着,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这一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史称"元佑更化"(元佑年间为1086年-1093年)。

高太后在"元佑更化"时,还作出了一个与废除新法并无关系的决定:禁造"密云龙".

密云龙是一种比贡茶如大龙团、小龙团和双井等更为精心采焙制造的贡茶。当初建州每年进贡大龙团、团茶各两斤,以八饼为一斤。接着蔡襄为官建州时,又制成了十斤小龙团进贡皇上。小龙团比大龙团精致,每斤有十饼。但到熙宁末年,宋神宗传旨(福建转运使贾清)在建州制作密云龙,这是一个比小龙团更精致的茶,每斤有二十饼之多。密云龙造出以后,小龙团和大龙团的质量就开始下降了。宋神宗熙宁(1068年至1077年)以后,密云龙每年作为首批贡物进贡宫内。

当时,密云龙主要用于宗庙的供奉之品以及皇上享用,极少赐给臣下。但在元佑中宋哲宗对殿试成绩卓越者赐予密云龙后,皇亲国戚和权贵近臣便纷纷厚着脸皮求赐,于是密云龙走出宫廷,流于官绅之间。

据孙月峰《坡仙食饮录》记载说,"密云龙"之味极为甘馨,苏轼对此奉为至宝。苏轼以一位贬谪之官,尚能常以密云龙招待嘉宾,可见当时密云龙流传朝野之广。

而流传越广,求赐也越繁,终于使高太后烦恼不堪,无法招架。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记载说,元佑初年,高太后痛下决心,下令建州不许再造密云龙,连团茶也不要再造了,她说:"这样免得经常受人'煎炒',不得清静",又说:"拣这些好茶吃了,又生得出什么好主意?"

后人对高太后禁造密云龙的评价说:"宣仁改熙宁之政(即元佑更化),此(指禁造密云龙一事)其小者。顾其言,实可为万世法。士大夫家、膏粱子弟,尤不可不知也。"(见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分甘余话》)称禁造密云龙在整个推翻新法中不过是一桩极小的事,但却可为万代治世所借鉴,这样的评价有点高抬了高太后,但评价之语中以俭修身治天下的含义,却是很有道理的。

令高太后遗憾的是,密云龙并没有因为一道圣旨而果真不再制造了。禁令一传至朝野缙绅中间,密云龙之名更是炽手可热,人人都想居为奇货。而入贡朝廷之物中,没了密云龙,却来了个"龙焙贡新".周辉《清波杂志》中说,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至1189年),每年入贡朝中之贡品有十二纲,第一纲就是龙焙贡新,只有五十余挎(方寸大小的小块),比密云龙更贵重。周辉说:"这是不是以龙焙贡新之名易密云龙之名?或者是否确为质量比密云龙更优的新品种,不得而知。"

高太后禁造密云龙,非但没使宋代制茶工艺水平停止不前,反而使之更上了一个台阶。这真是高太后始料所不及的。自此以后,"密云龙"的故事就成了传说,但是"密云龙"的制造工艺却偷偷的保留下来,在民间不断流传。

苏东坡与茶

东坡在做翰林学士时,曾得到太皇太后赏赐的名茶"密云龙", 这茶为福建特产,仅供皇帝和皇太后专用。他将这种名茶珍藏起来,惟有最得意的门生来到家中,才舍得拿出来要让门生亲眼看他拆封,一同共享。东坡说喝了这茶之后顿觉两腋生风浑身凉爽,仿佛进入仙境。他作《行香子》词专咏此事。

关于这一点,晁补之的侄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九曾有记载:"……时黄、秦、晁、张皆子瞻门下士,号"四学士",子瞻待之厚,每来必命侍妾朝云取"密云龙",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士",窥之,乃明略来谢也。"

廖明略初次登门,便享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这"苏门四学士"的待遇,连苏轼的家人都感到吃惊。依照"佳茗似佳人"的理论,茶为极品,人亦极品,茶艺更是极品,这样方能穷尽其中妙趣。由此可见,朝云茶艺之精。除了"四学士"和廖明略,米芾也是苏轼的座上常客。元佑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经扬州时,曾召米芾前来相见。苏轼再次拿出"密云龙",与他共享,米芾为此曾写下《满庭芳·咏茶》。

茶文化

编辑

诗词

自古到今,无数文人雅士关于密云龙的诗词歌赋及文著中记载密云龙。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 ——《行香子》苏轼

“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 ——《满庭芳·咏茶》 米芾

相关记载

山谷《和阳王休点密云龙诗》云:‘小璧云龙不入香,元丰龙焙承诏作。’

山谷《谢送碾赐壑源拣芽诗》云:‘矞云从龙小苍璧,元丰至今人未识。

备注: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

“欧阳文忠公《归田录》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尝南郊致斋,两府共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镂金花其上,盖贵重如此。自小团出,而龙凤遂为次矣。元丰间,有旨造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之上。(昔人诗云:“小璧云龙入香,元丰龙焙乘诏作”,盖谓此也。)” ——《宣和北苑贡茶录》熊蕃

“ “密云龙”之味极为甘馨,苏轼对此奉为至宝。当时苏轼门下有四位得意门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号“苏门四学士”,苏轼待之极厚,每逢四学士来访,苏轼必令侍妾朝云取出密云龙来款待。有位叫宋廖正、字明略的年轻人入苏门较晚,但苏轼对他的才学却钦佩之至,视为奇才。有一天,苏轼又叫朝云取出密云龙,煎水烹茶。苏轼家人以为一定又是四学士来了,但偷眼窥之,来客却是宋廖正。” ——孙月峰《坡仙食饮录》

“建州岁贡大龙凤团茶各二斤,以八饼为斤。仁宗时,蔡君谟知建州,始别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十斤以献,斤为十饼。仁宗以非故事,命劾之,大臣为请,因留而免劾,然自是遂为岁额。熙宁中,贾清为福建运使,又取小团之精者为密云龙,以二十饼为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大小团袋皆用绯,通以为赐也。密云龙独用黄,盖专以奉玉食。其后又有瑞云翔龙者。宣和后,团茶不复贵,皆以为赐,亦不复如向日之精。后取其精者为镑茶,岁赐者不同,不可胜纪矣。” —— 《石林燕语》

张芸叟《画墁录》: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而穴其中,故谓之一串。陆羽所烹,惟是草茗尔。迨本朝建溪独盛,采焙制作,前世所未有也,士大夫珍尚鉴别,亦过古先。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为凤团,后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即近臣之家,徒闻之而未尝见也。天圣中,又为小团,其品迥嘉于大团。赐两府,然止于一斤,惟上大斋宿,两府八人,共赐小团一饼,缕之以金。八人析归,以侈非常之赐,亲知瞻玩,赓唱以诗,故欧阳永叔有《龙茶小录》。或以大团赐者,辄方寸,以供佛、供仙、奉家庙,已而奉亲并待客享子弟之用。熙宁末,神宗有旨,建州制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自密云龙出,则二团少粗,以不能两好也。予元中详定殿试,是年分为制举考第,各蒙赐三饼,然亲知诛责,殆将不胜。

熙宁中,苏子容使北,姚麟为副,曰:“盍载些小团茶乎?”子容曰:“此乃供上之物,畴敢与北人?”未几,有贵公子使北,广贮团茶以往,自尔北人非团茶不纳也,非小团不贵也。彼以二团易蕃罗一匹,此以一罗酬四团,少不满意,即形言语。近有贵貂守边,以大团为常供,密云龙为好茶云。

“当湖德藏寺有水陆斋坛,往岁富民沈忠建每设斋,施主虔诚,则茶现瑞花,故花俨然可睹,亦一异也。周辉《清波杂志》:先人尝从张晋彦觅茶,张答以二小诗云:“内家新赐密云龙,只到调元六七公。赖有山家供小草,犹堪诗老荐春风。”“仇池诗里识焦坑,风味官焙可抗衡。钻馀权幸亦及我,十辈遣前公试烹。”时总得偶病,此诗俾其子代书,后误刊《于湖集》中。焦坑产庾岭下,味苦硬,久方回甘。如“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新试雨前茶”,东坡《南还回至章贡显圣寺》诗也。后屡得之,初非精品,特彼人自以为重,包裹钻权幸,亦岂能望建溪之胜?”——鲁应龙《闲窗括异志》

下一篇 茶录

上一篇 铁围山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