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惠公祠 编辑

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忠惠公祠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下藤路150号。蔡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今仙游县亭赤湖蕉溪村)人。为北宋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的中国四大名桥之一泉州洛阳桥,他曾二度任福州知府,其后裔迁仓山下藤路,于明朝初年建祠纪念,清代与民国均有重修。该祠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而北,有门楼拜亭、正殿,占地585平方米,正门上嵌楷书“蔡忠惠祠”,左右两侧有小门坊刻字清晰。正殿面阔3间,进深5间,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现已立碑保护。现辟为福州市仓山区博物馆和福州蔡襄纪念馆。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蔡忠惠公祠

地理位置:福州市仓山区

景点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朝初年

蔡襄生平

编辑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今仙游县枫亭赤湖蕉溪村)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19岁中进士甲科,授漳州军判官,官至端明殿学士。为北宋政治家、书法家。

景祐三年(1036年)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为四忠臣遭贬鸣不平,赞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刚直不阿,京都人争相传抄传阅,因而声震天下。蔡襄主张去邪恶,进贤才,支持推行“庆历新政”。

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庆历七年(1047年),改任福建路转运使。他在任职期间,修复莆田古丘塘、福州五陂塘水利,大片农田受益;让闽人自煎自贩海盐,分享盐利;遏减免丁口税,减轻人民负担;提倡医学知识,遏止巫医歪风;改革陋俗弊习,树立良好风气。蔡襄下令在福州12县古道旁遍栽松树(一说榕树)。从福州大义渡口至泉、漳间700里路旁两侧,皆植松树。民间歌谣传颂:“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知开封府等。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次年,又下令侯官、闽县、怀安三个县兴修水利。闽县扩大东边护城河(今晋安河)。蔡襄礼贤下士,劝学兴善。为纠正当时儒生沉溺雕琢之文的积弊,聘请宿儒周希孟、郑穆、陈烈等人,教授“明理尽性”的道学,还亲自至学舍执经讲授。蔡襄倡导“文章与礼法并重”的方针,使文化教育普及,州民知书识礼,促进民风淳化,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知泉州。在泉州支持建造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并亲自撰书《万安桥记》,嘉祐五年(1060年)秋,蔡襄为翰林院学士,权三司使。治平二年(1065年)出知杭州。后丁母忧回里,病逝家中,赠吏部侍郎。南宋初,追谥“忠惠”。

蔡襄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是北宋大书法家之一。福州鼓山灵洞和北郊苔泉有他题刻。所著《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所著《茶录》,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被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另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

蔡忠惠公祠内景蔡忠惠公祠内景

建筑布局

编辑

祠堂为三进木结构,首进为祠堂厅、二进为祭厅、厅前是拜亭、三进是正厅,正厅后为议事厅。进大门,庭中陈列一座两米多高的香炉铜鼎。铜鼎铸造精美玲珑,四周镌刻“庆历名臣”、“刚正廉明”、“诋奸祛邪”、“忠国惠民”等四句铭文。厅两侧回廊墙上为碑刻的蔡襄公楷、行、草真迹。字体充满妍丽温雅气息,翔龙凤舞之态。

前厅檐前悬挂“庆历名臣”鎏金四大字匾额,乃藤山伯起公支派裔孙录宋丞相文天祥的题词,另有两幅鎏金匾额悬挂厅前四柱,为“尽忠垂后世,刚正定中原”。正厅供奉蔡襄公神位,并塑有蔡襄公铜身像,肃穆尊严,后立一幅脱胎屏风。屏风正面为蔡襄故里仙游名胜景点“鲤湖飞瀑”图,背面为蔡襄诗“福州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屏风上梁高悬一块“忠国惠民”金字匾额。前后厅红柱上挂满蔡氏后裔敬献的金字楹联。正厅左右两边木板墙上各悬挂了四幅画轴,描绘蔡襄一生业绩,并陈列蔡襄遗著、墨迹及文物资料。正厅后为议事厅,内悬挂蔡襄公巨幅彩色画像。

旅游信息

编辑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下藤路150号

邮编: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