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沆 编辑
周沆,(1874-1957),字季贞,晚号遁叟,贵州遵义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以主事分户部陕西司行走。二十六年(1900年)任云南浪穹县知县,后任知州,乡试同考官。三十一年(1906年),中英互派官员会勘滇缅北段界务。英方无理将边界移至云南高黎贡山的片马地方,遭人民反对,国人抗议。周沆奉命深入边境地区,调查收集资料,绘图帖说明,呈清政府照会英国大使,重勘纠正。因功升澄江知府,三品衔。后任云贵总督李经羲的督署文案,云南知府,云南讲武学堂副堂长。辛亥革命后,任云南省外交司长兼各边界交涉员。1912年随滇军入黔,任省政务部长。1913年又随滇军回昆明,任云南省都督府顾问,后任蒙自道尹。1915年12月18日,奉袁世凯密电,与阿迷县知事张一鲲在碧色寨火车站刺杀蔡锷,未成逃往香港。1916年任广东都督龙济光的琼崖道尹,1921年任陕西汉中道尹,又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名誉顾问。后任周西成黔省驻京代表,又执教北平师范大学。1932年应傅作义邀请到东北任中东铁路理事。1934年回北平,北平沦陷前夕,受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委派,为北平九门首席代表,与日军谈判国民党军退出条件。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第四公路局顾问,云南第八公路局顾问。1949年8月还乡。遵义解放前夕,出任维持会副会长。解放后任省文史馆员。
出生日期:1874年
逝世日期:1957年
主要作品:《汨罗吊灵均》《满洲编年纪要》
本名:周沆
字号:字季贞,号遁叟
周沆(1874~1957),字季贞,号遁叟,遵义老城东门人,幼年随父读书湖南岳麓书院、湘山经堂。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举,二十一年取进士,以户部主事分陕西任布政司行走。次年奔父丧,弃官居湖南长沙草门。二十六年复职,先后任云南乡试考官、浪穹(今弥勒)、蒙自、文山等县知县。三十二年,奉命前往中缅边界野人山一带勘察、绘制图帖,发现在此之前中英会勘时,英方将高黎贡山定为高良工山的差错,促成重勘,收回国土1000余平方公里,清廷加三品衔,擢升知府。三十四年,上奏云贵官员关于滇越铁路丧权辱国一案,慈禧朱批嘉奖,滇督及贵州布政使等20余名官员被免职。宣统元年(1909年),周沆为滇督出谋划策,镇压中甸东竹寺喇嘛等当地群众的反清起义。次年升任云南省文案知府兼讲武堂副校长,赏三品顶戴。
云南辛亥“重九起义”成功,成立大汉军政府,周沆任外交司司长。同年十一月,贵州宪政党人密派戴戡入滇,与周沆联系,串联旅滇黔人促蔡锷遣滇军入黔。周沆多次进见蔡锷,促其令唐继尧出兵。民国元年3月1日,周沆先于滇军到达贵阳,即向自治社人发出“立即交出军政大权”的最后通牒。3月3日,滇军进入贵阳,颠覆贵州大汉军政府,成立临时都督府,唐继尧自任都督,周沆任政务长。4月,周沆见宪政党人在贵州威望不高,遂与戴践、刘显世等发起组建贵州统一党支部,草拟章程28条,为宪政党人粉饰张目,攻击贵州“驱唐”运动。8月,袁世凯委周沆任贵州司法筹备处长,随即荐周沆为参议员。周沆惧唐继尧生疑,不就。后唐继尧委周沆任黔东观察使。次年下半年,袁世凯委唐继尧任云南都督,周沆随行,任云南都督府高等顾问。不久,大理驻军响应孙中山号召,举行第二次革命,袁世凯令唐继尧星夜兼程进剿,周沆“赞襄戎务,洞悉机宜”。事平,袁世凯奖给三等嘉禾勋章,且令唐继尧将其材料送交国务院参事室存记优予擢用。民国4年,袁世凯的称帝活动越演越烈,蔡锷与梁启超、蹇念益等7人于天津开会,策划反袁策略后,绕道返滇发动护国反袁战争。袁世凯密令时任蒙自道尹的周沆与阿迷(今开远)县知事张一鲲“务须跟踪谋杀”。周沆与张一鲲策划,待蔡锝列车行至碧色寨站后,以上车欢迎或设宴放毒谋杀。后因唐继虞带警卫部队和宪兵加强警卫,未能得崖。阴谋败露后,张一鲲被捕处死,周沆经越南逃至香港躲避。
其后,周沆先后任海南琼崖道尹、北洋政府国务院名誉顾问、汉中道芦等职。民国15年(1926年),周西成主黔时,周沆任贵州驻京代表。民国20年底任北平师范大学教师。次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溥仪要周沆前去组阁,因日本国不同意,改任中东铁路理事。因工作有成效,溥仪赏周沆至黑龙江北大荒跑马圈地,并赐“中庆循良”四字。民国26年8月北平沦陷前夕,受命为“九门代表”,与日军谈判国民政府军队撤出北平的条件。事后,日军感谢其合作,安排差事,给予较高薪俸。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沆受何应钦之聘,任北平第四公路局顾问。民国36年,改任云南第八公路局顾问,次年思乡返遵。遵义解放前夕,周沆与牟琳、张肇玺等成立维持会并任副会长,维持遵义秩序,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解放后,周沆为遵义市政协特邀代表兼省文史馆馆员。1955年,缅甸侵犯中国边境,周沆上书周恩来总理,附呈《云南片马考察记》,陈述中缅边界北段片马、野人山等实地考察资料。1957年5月,外交部办公厅来函致谢。
周沆著有《汩罗吊灵均》、《读穷碑释峋蝼》、《光绪浪穹县志》、《中华民国省区县名歌括》、《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群柯馆记》和《印山草堂劫余吟草》等。1957年病逝于家,时年83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